【简介】感谢网友“6738”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一
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强调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前预习,我让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听诊器发明经过的词、句子;课上,始终强调朗读,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才会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课上读书形式多样,通过范读,练读,指读,选段读,男女分读,而且读得好坏不算,首要条件就要声音响亮,用自己的声音激发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读,我要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雷奈克的感受、想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雷奈克所见所感,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从而体会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看,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扩大参与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来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再用讨论、复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总之,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精神,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来欣赏语言文字,会更加感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二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按照故事发展的原因、经过、结果让孩子自行地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自学,再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跟着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最后让学生思考学习课文后带给自己的启示。
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学习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在精读课文时,我带领学生直奔第二自然段,以各种形式的朗读后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大部分孩子只是看着课文读句子,课堂也因此显得没有什么生气,冷却了许多。尽管这样,我没有放弃,心想一定要会有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于是鼓励孩子们再用心思考,终于两个孩子的回答打开了僵局。平时不爱发言的敏玲答道:“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是有一天,他缓步从一个公园经过时突然被两个男孩玩跷跷板所吸引,于是停下来观察,发现了办法,做成听诊器;另一个期待能发言的健坤答道:“我认为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是这样的,他在公园缓步走过时受两个男孩玩跷跷板的影响后马上回到医院进行试验做成听诊器的。”其他孩子听了以后不由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自然段的“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我让孩子展开想象,说说此时的雷奈克一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在孩子们想象说话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学习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虽然花了近半节课时间,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后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非常顺畅。学习完全文,我引导孩子说说雷奈克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的说雷奈克是个负责任的人;有的说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有的说他是个爱动脑的人,有的说他是个喜欢改进的人,听到孩子们的回答如此的精彩,我趁机将他们的答案揉合成一句话。此举让孩子们真切地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学习。
由部分再回归到整体,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说说雷奈克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交流,能使学生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精神有更清晰、更深刻的感悟,激发了立志向雷奈克学习的愿望,情感得以升华。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三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在本课教育中,我主要抓好想象、实践、感受三个方面。
一、想象。课前,预习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习惯,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边预习边思考以下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它有什么功能?等等。大部分学生就通过预习课文,理出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面的学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实践。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我让学生进行了较多的实验,比如讲到两个男孩玩跷跷板游戏时,我依次请了三个学生上台,分别尝试了耳朵贴讲台与不贴讲台所听到的我划讲台的声音的差异,继而让同桌合作在座位上完成这个实验。比如当讲到雷奈克把笔记簿卷成筒儿,清晰地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时,我又让学生同桌合作,先不用纸筒儿,把耳朵直接贴同桌胸腔,再用纸筒儿贴胸腔听呼吸声和心跳声,学生们很兴奋。
三、感受。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耳朵紧贴的明显效果,感受到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感受到的纸筒儿的魔力等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课文是科学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在教学时先从题目入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好好权衡一下,你觉得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个”,并说出了道理,因为听诊器我们并不陌生,已经很普及,但最先发明的人应该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们进一步读好课题,此时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对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很感兴趣,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想起来发明的呢?会是什么样子?这些有价值问题的产生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学好课文。
在组织学生精心学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弄清听诊器发明的经过,并学会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第一自然段交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起因。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出相关词句,透过内心活动,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雷奈克,基于对雷奈克的了解,学生才明白他为了治疗病人潜心研究“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
第二自然读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受孩子玩跷跷板的启示,雷奈克做出听诊器的雏形。课文除了对雷奈克成功地听见病人心跳后的喜悦进行描写外,对雷奈克发现过程中的语言、行为以及内心活动都没有很具体的描写,这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知道学生在阅读时采取读中感悟、读中想象的策略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四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伊始,读课题质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这种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尽职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也来学习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第二个试验是将纸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五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写了医生雷奈克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课文共4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雷奈克看到许多病人痛苦死去,便整日思索如何及早发现人体内因疾病出现的异常变化。第二部分,写雷奈克从两个孩子跷跷板的游戏中受到启发,用笔记簿卷成筒儿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第三部分,写雷奈克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听诊器。课文按发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语言平淡、浅显。
就这样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教学吗?平淡的语言文字,平淡的教学思路,肯定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认真研读,我发现课文中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难过”。正因为雷奈克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他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才会十分难过。
二、是“整日思索”。正因为他是一个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天职的医生,才会整日思索,才会被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吸引住,并亲自试验,得到启发,用笔记簿卷成筒儿病人内脏的声音,才会发现用空心木管效果更好。
对,就把这两个词作为课文教学的主线。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请你认真地读一读全文,你认为文中写雷奈克医生能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认真读了一遍课文后,大多找到了“难过”这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象雷奈克医生看到病人死去时难过的心理,并指导朗读好第一小节课文。
对于第二个词语,一开始学生并没有找到,经过读第二遍课文,才有学生发现的。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对理由进行认真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的理由有三: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才会被孩子吸引,并且仔细观察;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才会亲自试验;正因为整日思索,才会发现空心木管效果更好,继续改进。
就这样,我和学生边交流边理解相关语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并结合文本特点进行语言训练。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要上好一堂课,老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还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教法,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六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本文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上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再请同学上黑板画画见过的听诊器,然后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时,我发现学生不由自主的在桌子上做起了试验。我让学生也来跟着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同学们惊讶的说:“真的能听到!真的能听到!”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做第二个试验,将练习本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笔记本卷成的筒儿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同学们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兴奋和激动有了感悟。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在教学每一自然段所用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同时设计的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处于思维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不知道下一步老师会怎么安排学习,充满了期待,自然常常开小差的学生也能较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每种设计紧紧围绕语文的训练进行,每一步学习都要求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学生想开小差都没时间。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设计十分重要。要变单一的几人对话为全体学生的综合运动。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七
昨天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苏教版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遗憾。同事们很诚恳的和我探讨了我的课堂。
从课题入手导入,“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预习去哪了?同事开诚布公的问我。学生已经预习了,想知道的,或者疑问已经提出甚至解决了。此处有些做做。我觉得也是。
初读课文,带了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二是,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标注自然段序号。主任说初读课文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带的问题多了就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有道理,得精简。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引线,把学生引导段的理解上。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怎样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去读,去说。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这个环节教学中总觉得学生深入不进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预想的。也许是预习的不够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导上,我让学生亲自实践了雷奈克的做法。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挠桌子的一端,学生清楚的听到了声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学生都高高的举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讲给大家听。我点名柳润泽说,他说了个很长的句子,是个正确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点出句子长了点。听课的老师看到了他的沮丧,后来听课的老师告诉我,他在下面酝酿了好久,说了改,改了说,最后鼓起勇气,很自信的举起手,你点了他的名字,他很高兴,把自己准备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可是你说他的句子太长了,他很失望。听了这些我的心紧了起来,是啊,孩子准备这么一个长句子不容易,我应该鼓励啊。听课的老师说,我在班里鼓励学生造句长一些,多么难啊,教他们形容词,修饰,我们巴不得他们造长的。我很惭愧的说出了我当时的想法,我怕学生造长句子在考试的时候出错,影响成绩。同样是个造句,十个字就得满分了,你造个长句子,出错的几率大了,说不定那个词用错了,哪个地方矛盾了,分数就没了。所以当时我就很自私的让他改短。在评课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在班里检讨我的错误。尤其是“果然”这个词,在造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听的很清楚。让我庆幸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在我指导造句的当时,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师说木头能传递声音,我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挠桌子,果然清楚的听到了挠桌子的声音。这个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做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经得住考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了。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个听诊器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学生认真的读,仔细的画。我就巡视孩子们画的情况,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很怪异。我仔细看,还是没看懂。我就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简单的一讲,有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在讲台上讲给大家听。他很大方的走上讲台,举起他的画让大家看,学生们先是一阵大笑,我说:“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有些特别,我也没看懂,就请他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他画的听诊器。”我和学生们一样好奇的看着他的画,听他讲解。他说:“这花瓣状的边缘是听诊器的一端,是用柔软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这样放在耳朵上或身体上会更舒服些,而且不会感觉凉。下面这个把状的设计是为了让医生握着更舒服,更容易操作听诊器给病人听诊。”“太好了,你吧雷奈克的发明推进了一步!”我和同学们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动脑筋,就会有新的进步,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许多这样爱动脑筋的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发自内心的为这个同学的精彩讲解感到骄傲。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多么鲜活的事例啊。直到现在,听诊器放在我们身上还冷的我们一颤呢。
我感到在学生那小小的脑瓜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的欲望。老师要是能把它点燃,那将是智慧和创造的爆炸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