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诗词名句

文言文解题技巧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言文解题技巧大全

  ——陆

  一.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解密

  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综合考查。应对这一考点,训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上。学会分析,又须从研究试题是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综观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 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 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3. 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 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 全国卷Ⅱ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 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 全国卷Ⅰ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 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 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 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 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4. 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郭生》):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5. 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与原文“吾鄙人也,剑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 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是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2. 江西卷第12题B项(选文为《催科》):

  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这个“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

  1. 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错在“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这样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准确。

  2. 湖北卷第12题C项(选文为《先祖事略》):

  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说法是“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

  3. 浙江卷第14题B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4. 江苏卷第10题A项(选文出自《三十国春秋》):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高进之十三岁……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说法有误,原文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也就是说,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的具体时间,原文并未涉及。所以正确的表述应是“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5. 山东卷第12题C项(选文出自《晋书·王戎列传》):

  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选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本身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其实,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据原文“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这一点不难判断。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二.借助语法分析,巧解文言试题

  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语法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就不需要掌握语法分析技能。事实上,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不少文言试题,比如实词题、虚词题、翻译题、断句题,如果借助语法分析,解题则会更具理性,更有成效。

  一、借助语法分析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相当一部分不在课本范围之内,很难举一反三,这就要求考生要学会推断词义,而推断的方法之一,则是借助语法分析。

  例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2000年全国卷第11题C项)

  “樵”作为“取”的对象,处于宾语位置,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打柴”有误。(“樵”的正确解释是“柴”)

  例2: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2004年浙江卷第11题B项)

  “坏”介于动词谓语“行”与名词宾语“堰”之间,系形容词作定语。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有误。(“坏”的正确解释是“毁坏的”)

  例3:庭除甚芜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第11题B项)

  “除”与“庭”一样,处于主语位置,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废弃”有误。(“除”的正确解释是“台阶”)

  例4: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二、借助语法分析判断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结构中,因此,借助语法分析,弄清其所处的语法位置,则可以确定其词性,进而判别其作用。

  例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998年全国卷第17题)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①句中“俅”为主语,“躐跻”(越级升官)为谓语,介于二者之间的“以幸臣”则为状语。其中,“以”为介词,“幸臣”为介词宾语,该宾语表身份,则该介词译为“凭”。④句中“以刃”置于动词短语“裂颈断舌”之前,为状语。其中,“以”为介词,“刃”为介词宾语,该宾语表工具,则该介词译为“用”。可见,①、④句中“以”的词性相同,意义不同。由此,可排除A、B两项。②句中“以”介于状语“全首领”与中心语“没”之间,③句中“以”介于状语“扈从(随从护驾)”与中心语“行”之间,二者均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据此,可排除D,答案非C莫属。

  例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005年湖南卷第12题)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例句中“之”用于主语“予”与谓语“仕”之间,系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项中“之”用于动词谓语“视”之后,系代词作宾语,译为“书”。B项中“之”介于定语“所藏”、“韩氏”与中心语“文”之间,系结构助词,译为“的”。C项中“之”介于定语“尹师鲁”与中心语“徒”之间,系结构助词,译为“的”。D项中“之”介于主语“予”与谓语“得”(“始”为状语)之间,系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由是观之,本题答案为D。

  三、借助语法分析突破文言翻译难点

  文言语句翻译难点(其实也是试题的赋分点)往往落在某些语法现象上,比如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突破这些难点,借助语法分析则是一条有效途径。

  例7: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2006年福建卷第9题第2小题)

  该句难点落在两个“富”上。这两个“富”为形容词,其后分别带宾语“之”和“桀”,则活用为动词,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富有”。突破这一难点,该句可译为: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例8: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湖南卷第15题第1小题)

  该句翻译难点有二:一是“于斯亭”,二是“乐”。前者置于动宾短语“饮酒”之后,作补语,系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需将其调至“饮酒”之前;后者“乐”为形容词,其后带代词宾语“之”,则活用为动词,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乐”。突破这两个难点,该句可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例9: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第16题第1小题)

  该句翻译难点,除了文言虚词“其”作语气副词,表测度语气,译为“大概”外,就是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李将军之谓”。这里“之”为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译时需将“李将军”调至“谓”之后。突破这一难点,该句可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10: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006年全国卷Ⅰ第11题第1小题)

  该句翻译难点落在“近代未之有”上。这里“未”为否定副词,“之”系代词作宾语前置,译时需将“之”移至“有”之后。突破这一难点,该句可译为: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种事。

  四、借助语法分析给文言文断句

  文言语句除了特殊句式,其结构与现代汉语没有太大区别。其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有时结构主干的前或后有附加成分,比如主语前有定语或状语,谓语前有状语或后有补语,宾语前有定语。作主语、宾语的一般是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的一般是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作定语的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作状语的一般是副词、形容词、介词结构,作补语的一般是副词(介词结构作补语系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借助语法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至少可考虑:⑴主语前、宾语后需断;⑵谓语后不带宾语需断;⑶补语后需断;⑷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能断;⑸谓语与宾语之间一般不能断;⑹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能断。

  例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2005年北京卷第11题)

  匡 庐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峰 曰 香 炉 峰 北 寺 曰 遗 爱 寺 介 峰 寺 间 其 境 胜 绝 又 甲 庐 山

  元 和 十 一 年 秋 太 原 人 白 乐 天 见 而 爱 之 若 远 行 客 过 故 乡 恋 恋 不 能 去 因 面 峰 腋 寺 作 为 草 堂

  第一段“奇秀”为形容词作谓语,其后无宾语,应当断。“天下山”为宾语,其后应当断。“山北峰曰”后的宾语是“香炉峰”,还是“香炉”?这是难点。从“峰北寺”与前文“山北峰”构成隐性的前后相承的关系推断,“山北峰曰”后的宾语是“香炉”,其后应当断。“遗爱寺”为宾语,其后应当断。“峰寺间”为介词结构作补语(其前介词“于”省略),其后应当断。“绝”为补语,其后应当断。

  第二段“元和十一年秋”为时间状语,因其较长,其后需断。“爱之”的“之”为宾语,其后应当断。“故乡”为宾语,其后应当断。“去”为谓语,其后无宾语,应当断。该题参考答案略。

  文言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从高考答题实际情况看,这一块又是容易得高分的区域。因此,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分析手段,则一定能为实现这个理想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文言文使动用法例析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态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5: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6: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他)吃粗劣的饭食”。

  例7: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

  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结构。

  句中的“我们”和“我”都是兼语,“让”、“使”都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果将这两个动词去掉,并且把兼语后面的动词“读”、“吃惊”移到兼语前面去,那原先的兼语句就成了使动句。

  老师读我们书。他的做法惊我。

  再看古汉语的例子:

  庄公使姜氏惊——庄公惊姜氏。

  这样分析只是帮助理解使动用法,决不要误认为古汉语使动用法是兼语句转变而来的,其实古汉语里是极少兼语句的。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五,可借助现代汉语兼语句表达内容的方式来判断。

  4.使动用法的特殊现象。

  使动用法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比如:“胜之”和“败之”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胜之”是一般用法的动宾结构,“败之”是使动用法。为了能区别它们,我们只要换种说法就可以看出不同来了。

  “败之”——打败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打了败仗。意义一样。

  “胜之”——战胜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战胜了(我)。意思不一样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六,就是遇到特殊的现象或拿不准时,不妨将句子换成使动用法来表达一下,看看表达的意思有没发生变化,变了就不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前提条件有三:

  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8: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例9: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10: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宴》)

  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运用特征,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处理好文言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它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把原文词语、句子结构作适当改动或灵活处理。一般来说,“意译”是在难以“直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①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⑤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①②句中的“藩篱”和“尘网”都是借喻,翻译时就不能直译,必须把喻体还原成本体,分别译为“边境”、“官场”;③④句中的“樯橹”和“口舌”运用的是借代,若直译或保留原词,都很别扭,都应还原成它们所代替的人或事物,分别译为“军队”、“言辞”;⑤⑥句运用了委婉的修辞格,这是古人为了避免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像这些句子涉及到借代、借喻、委婉等修辞格,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只会风马牛不相及,闹出笑话来。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运用意译的方法。

  目前,对文言语句的考查要求是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从高考评分标准来看,还是对关键词语、语法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还要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要将字句落到实处。要想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翻译文言语句,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作好知识的迁移,重点落实实词的意义。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般不会出现生僻的词语及用法,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高中教材中多是学过的,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语,作好知识的迁移,落实字句,就能准确翻译。

  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16题,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翻译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利用高中所学的知识,落实关键词语的意义:诚,实在;可谓,可以说;达,通,引申为了解;仆,谦词,我;微,隐藏的、隐蔽的,指内心;趣,意向,志趣;规,谋划、谋求,指打算。落实了这些词义,译文也就出来了。即:先生的话,实在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各有不同。

  2.落实实词的意义,还要准确把握实词的语法特征。

  古汉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通假、词类活用等,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类用法,就很难准确翻译。

  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这个句子的翻译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而这一知识就来自于高中课本。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句中的“面”和“廷”就是这种用法,分别译为“当面”、“当廷”。明确了这两个词的用法和意义,整个句子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可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3.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还应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特殊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这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在课本中常见。虽然《考试大纲》明确了目前不会就一知识点单独设题来考查学生识别、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但文言语句的翻译离不开句式的表达。因此,特殊的文言句式更是不容忽视。

  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6题,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个句子就涉及到了特殊的文言句式。要判断这一文言句式,关键是明确“之”的用法。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不难断定“之”的用法,它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从而,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教材中典型的例句也有不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功之有?”《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明确了文言句式,上句就可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其谓李将军也”来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五.【文言阅读实践】

  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诣:到,赴任

  B.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殄:灭绝

  C.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细节:小节,无关大体的行为

  D.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夹门:夹在门的两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B.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C.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D.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班超为朝廷建功立业的志向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②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③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

  ④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⑤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

  ⑥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出身贫寒,幼年在家从事艰苦的劳动,后又被官府雇佣抄写,以此供养老母,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B.班超少年好学,博通经史,立志仿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城,以取封侯。后来,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为朝廷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C.班超出使西域,仅带吏士数十人,主要靠他的机智和胆略,战胜对手,取得成功。

  D.文章开头总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接着写他为官佣书的事,是为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所以写得简略,而他出使西域的经过则详写。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2)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1.D(夹门,门的两边。夹,在两旁。)

  2.D(两个“因”字都是介词,第一个是“凭借”,文中是“利用”的意思。第二个可译为“经由,通过”。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B项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就”。)

  3. B(从事,古代官职名。在现代汉语里是动词,指投身到某项事业中去。)

  4. B(①介绍班超为人。③写窦固出击匈奴。⑤是班超属下说的话。)

  5. A(文章开头部分概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以及“为官佣书”的经历,并非主要表现班超是“孝子”,而是为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

  6.(1)班超家境贫寒,常常被官府雇佣以抄写来赡养老母。

  (2)你们可曾感觉到鄯善王广对我们的敬意减少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来到鄯善国,鄯善王心存疑惑不知听从谁的缘故啊!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大志,不重视修饰小节。然而对长辈孝顺恭谨,在家常干些苦活儿,不以劳苦为耻。班超有口才,而且广泛阅读史书经传。明帝永平五年,兄班固被朝廷召见赴任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就跟随到了京城洛阳。因为家境贫寒,班超常被官府雇用以抄写来赡养老母。由于长时间劳苦,班超曾停止抄写放下手中的笔叹息:“男子汉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才略,还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到异域去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荣耀,怎么能长期从事抄抄写写的工作呢?”身边的人都讥笑他。班超说:“你们这些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理解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让班超任代理司马,举兵攻打伊吾,与匈奴人在蒲类海打了一杖,斩了多个敌人头领的首级凯旋回国。窦固以为班超作战很能干,就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广敬奉礼节很是周到,后来突然变得疏远懈慢起来。班超对他的属吏说:“你们可曾感觉到鄯善国王广对我们的敬意减少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臣来到鄯善国,鄯善王心存疑惑不知听从谁的缘故啊!明智的人能够看出没有露出苗头的事物,何况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呢!”

  于是班超召见派来侍侯他们的鄯善人,欺骗他们说:“匈奴使臣来了几天,现在住在哪里?” 鄯善人很害怕,完全承认了这些情况。班超把这些鄯善人禁闭起来,又把自己的随从吏士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与他们一同饮酒,当大家正喝得痛快时,乘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同在异国他乡,都想立大功,以获取荣华富贵。如今匈奴使者到鄯善才几天,可鄯善王广对我们的礼节敬意就没有了。如果匈奴使者让鄯善王把我们全部抓起来送到匈奴去,我们的尸骨只能去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属吏们都说:“如今我们都处在接近死亡的危险境地,要死要活都听从你的安排。”班超说:“不进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当前的办法,只有乘黑夜用火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会很震惊恐惧,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处死了这些匈奴人,鄯善王就会吓破胆,这样我们就事成功立了。”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道:“是吉是凶决定今日。从事是文弱平庸的官吏,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害怕从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就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初更时分,班超就率领随从吏士奔往匈奴使者的营地。正好天刮大风,班超派十个人拿了鼓藏匿在匈奴使者的营地后面,约定说:“看见大火烧起来,都要擂鼓大喊大叫。”余下的人全部拿了刀枪和弓箭,埋伏在营门两边。班超就顺着风势放起火来,在营地前后擂鼓大喊大叫。匈奴兵众十分慌乱,班超亲手杀死三人,随从吏士砍下匈奴使者及其士兵三十多个人的人头,余下一百多个士兵全部都被烧死。第二天,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拿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国上上下下都很震惊害怕。班超贴出告示安抚鄯善国的臣民,鄯善王就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了人质。

  《聊斋志异》选读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为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增补,近50岁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有400多个短篇。

  就《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三类:第一类,尖锐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类,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三类,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当时广大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愿望和行动。当然作品中有的地方也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或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观的矛盾。《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个性十分鲜明。情节多奇幻复杂。《聊斋志异》标志着我国古典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其中的《狼》,高中我们学过《促织》。2005年高考湖北卷以其中的《武技》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下面选二篇供大家品读、学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根据要求回答1~5 题。

  鸟语(节选)

  中州境有道士,募食乡村。食已闻鹂鸣,因告主人使慎火。问故,答曰:“鸟云:‘大火难救,可怕!’”众笑之,竟不备。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称为仙。道士曰:“我不过知鸟语耳,何仙乎!”适有皂花雀鸣树上,众问何语。曰:“雀言:‘初六养之,初六养之;十四、十六殇之。’想其家双生矣。今日为初十,不出五六日,当俱死也。”询之果生二子,无何并死,其日悉符。

  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时群鸭过,因问之。对曰:“明公内室必相争也。鸭曰:‘罢罢!偏向他!’”令大服,盖妻妾反唇,令适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优礼之。时辨鸟言,多奇中。而道士朴野多肆言,辄无顾忌。令最贪,一切供用诸物,皆折为钱以入之。

  一日方坐,群鸭复来,令又诘之。答曰:“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问:“何计?”曰:“彼云:‘蜡烛一百八,银朱一千八。’”令惭,疑其相讥。道士求去,不许。逾数日宴客,忽闻杜宇。客问之,答云:“鸟曰:‘丢官而去。’”众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几,令果以墨败。呜呼!此仙人儆戒之,惜乎危厉熏心者,不之悟也!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募食乡村募:募讨

  B.众笑之,竟不备 备:采取措施,防备

  C.逾数日宴客逾:过

  D.令果以墨败墨:笔墨

  2.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告主人使慎火/因留居署中

  B.皆折为钱以入之/未几,令果以墨败

  C.而道士朴野多肆言/丢官而去

  D.优礼之/不之悟也

  3.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令适被喧聒而出也”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以滑稽的样式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奥秘,同时更是讽刺了当时封建社会官吏贪虐的现象。

  B.第一段描述道士拿鸟语告诫主人防火,预言婴孩出生和夭折的时间,这两件事都应验了。

  C.文章的二、三段,从侧面详细描写了县令的丑行并加以揭露和调侃,语句轻松,讥刺严厉。

  D.小说以小见大,借道士懂鸟语说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巧妙衬托,看似奇特,实在刺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蒲松龄小说讽刺艺术的风格。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根据要求回答1~5题。

  口技(节选)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

  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许,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携一药囊,售其医售:兜售,卖

  B.腊梅从九姑耶 从:堂,如“堂姐妹”

  C.听之了了可辨 了了:清楚

  D.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特:只是

  2.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女不能自为方/六姑以为宜得芪

  B.九姑之声清以越/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C.六姑之声缓以苍/听之了了可辨

  D.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携一药囊,售其医

  3.下列各句中,与“晚洁斗室,闭置其中”的“洁”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渔人甚异之

  C.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先交代村中来了一个二十四五的年轻女子,说她自己能借助神仙的神力来为人们治病,但是要等到晚上才能应验。开篇就写得一波三折,悬念陡起。

  B.原来这女子是为了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作品共描绘她表演了主人、九姑、腊梅、六姑、春梅、小孩子、四姑、阿姑、猫等人与动物,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叹服。

  C.文章重点描述了青年女子表演三个“姑”的不同个性,即使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

  D.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

  5.文言断句和翻译。

  (1)将下面文言句子加标点符号。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路有千里许,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D(应该是“黑心,贪污”。) 2.A (都是表示结果的副词,就,便。B项第一个是表示目的的连词;第二个是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第二个是承接连词。D项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是代词,它,作宾语,用在否定句子中而前置。) 3.C(C项是被动句式。A、B、D项分别为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4.A (“揭示生活奥秘”错了。)5.(1)第二天,这人家果然发生火灾,大火蔓延着烧了好几户人家,人们这才惊异道士的确神奇灵验。(明日、延、神)(2)县令听说道士有这种神奇的本领,便把他招来,敬为上宾。(奇、延)(3)鸭子今天所说的,与以前不一样,是在替大人算账呢。(言、明公、会计)

  二、1.B (应是“跟从”)2.D (D项都是代词,她,她的。A项第一个是动词,开具,开;第二个是动词,与“以”结合,翻译为“认为”。B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目的。C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助词,用在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3.A (“洁”和“弱”都是形容词使动。B、C、D项的“异、正、私”分别是形容词意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4.C (“三个姑”之外,还有女主人公也是重点表演对象。) 5.(1)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2)①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实在是慢。(许、且、缓)②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温凉、参差、作)

  参考译文

  鸟语

  从前,河南境内有位道士在乡村化缘。他在一个人家吃完饭后听见黄莺叫,便告诉这家主人要注意防火。主人问是什么缘故,道士回答说:“刚才树上的鸟叫着说:‘大火难救,可怕!’”这家人听了都笑话道士胡说八道,根本不采取防火措施。第二天,这人家果然发生火灾,大火蔓延着烧了好几户人家,人们这才惊异道士的确神奇灵验。好事的人们便追赶道士,称他为神仙。道士说:“我不过是懂得鸟语罢了,哪是什么神仙!”这时恰好有只黑花雀在树上叫,众人问他鸟雀在说什么。他说:“雀子说:‘初六生的,初六生的,十四、十六就死。’大概有人生了双胞胎。今天是初十,不超过五六天,两个都要死的。”人们一打听,果然有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不多久,两个孩子都死了,与道士讲的时间正好吻合。

  县令听说道士有这种神奇的本领,便把他招来,敬为上宾。当时有一群鸭子路过,于是县令就问他鸭子说什么。道士回答说:“大人的妻妾,一定在拌嘴。鸭子说:‘算了,算了,偏向她,偏向她!’”县令听了很敬服,原来县令的大小老婆在家吵架,县令就是因为被吵得不耐烦才出门的。于是县令便将道士留在衙门里居住,以优厚之礼待他。时常让他辨别鸟禽在说些什么,道士每次都说得出奇地准确。然而这个道士既质朴又耿直,说话常常无所顾忌。这个县令很贪婪,地方上供给衙门的一切东西,他都折变为钱塞进了自己的腰包。

  有一天,道士和县令正坐着,一群鸭子又来了,县令又问道士。道士说:“鸭子今天所说的,与以前不一样,是在替大人算账呢。”县令问:“算什么账?”道士说:“它们在说:‘蜡烛一百八,银珠一千八。’”县令感到很惭愧,怀疑道士是在讥笑自己。道士也觉得这个县令太贪太黑,不愿与他为伍,请求离开县衙,但县令不答应。过了几天,县令请客,席间忽然听见杜鹃叫声。客人问道士杜鹃在叫什么。道士回答说:“鸟儿说:‘丢官而去。’”众人听了,大惊失色。县令大怒,马上将他赶出了衙门。可是过了不久,这个县令果然因为贪污而被罢官。唉!其实这都是仙人在警告他,只可惜身处危境而利欲熏心的人,不能醒悟世事。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说话也只是窃窃私语不敢咳嗽,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像女仆的人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错错杂杂地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有百钧重,背着他真累死人了!”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纭,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

  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实在是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儿,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笔震动作响,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

  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个姑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声,又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然而也真的神奇啊!

  大体第一

  ——作者:[唐]赵 蕤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约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我曾听老子说过:“以正规的办法治国,以奇妙的办法用兵,以无为的办法来夺取天下。”荀子说道:“做君主的,以善于管理别人为有才能;普通之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傅玄说:“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拱手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如何知道的呢?

  在唐尧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驯化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为什么能悠悠然地做他的君主?而这九个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的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尧依靠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通畅,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但是我会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所以说,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为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君主的谨守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正因为君主通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来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懂得了君道。

  那些不明白君主之道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做了。他们往往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任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到伤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从前,商汤、周武消灭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所有国有财产,就把土地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用亡国者的财产赏赐功臣,整个国家的臣民都会拼死效命,这就是懂得如何处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做法。

  所以说,设置官员,分清职责,是为君之根本;委任官职,按职责成,是为君之根本;爱好谋略而乐此不疲,是为君之根本;宽厚待人而深得民心,是为君之根本;含污纳垢,虚怀若谷,是为君之根本。君主有君主的职责,能够做到这几点,文武百官就会对他既畏惧又敬爱,这就是君主统一大业的根本。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官人为能者 官:管理

  B.何以明其然耶 明:阐明

  C.不绝粮道 绝:使……中断

  D.而天下皆竞劝 劝:勉励,引申为“效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无事取天下 ②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B.①无端者,事之本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①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阐明明君要有“拱手治天下”的胸襟或才略的一组是( )

  ①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②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

  ③自为之则不能任贤

  ④知人者,王道也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⑥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为君之道要鞠躬尽瘁,对国家大事要亲历亲为,这样国家才能大治,才不会让没有才能的庸人或小人乱政。

  B.明君治国,首先要知人善用,让他们各得其所,并合理设置官员,分清他们的权力与责任,以此才能“乘成功以王天下”。

  C.“知人者,王道也”,即君主要擅长管理文武百官,使文武百官忠于职守,服从命令,以达到“君守其道,官知其事”,从而“拱己而正”。

  D.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君主不必“自为之”,否则,就会出现“功名伤,国家危”的局面。君主要奖惩分明,这样才能“天下莫敢不悦服”,“天下皆竞劝”,帝王才能“成业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

  参考答案

  1.B(明,知道、明白。)

  2.D(A.介词,用、凭借/介词,在;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C.助词,……的人(统治者)/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D.连词,那么)

  3.C (③是不明白为君之道的统治者所作所为 ⑤说的是萧何)

  4.A(不是明君所为,因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到伤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5.(1)关键词:“以”“正”“奇”“无事”

  (2)关键词:“一日”“悦服”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雕塑 信息流广告 竞价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剧本网 网络推广 自学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信息网 石家庄人才网 买车咨询 河北人才网 招生考试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工作计划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好做题 游戏攻略 考研真题 代理招生 心理咨询 游戏攻略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品牌营销 商标交易 游戏攻略 短视频代运营 张家口人才网 秦皇岛人才网 PS修图 宝宝起名 零基础学习电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语料库 范文网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短视频剪辑 情侣网名 爱采购代运营 保定招聘 餐饮品牌 黄金回收价格 情感文案 吊车 古诗词 邯郸人才网 铁皮房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微信运营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关键词优化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儿童文学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风水运势 狗狗百科 教育培训 游戏推荐 抖音代运营 朋友圈文案 男士发型 培训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网 沧州人才网 黄金回收 承德人才网 石家庄人才网 模型机 高度酒 沐盛有礼 公司注册 十亩地 造纸术 唐山人才网 沐盛传媒 铜雕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