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大纲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高考备考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规定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常见实词”,它是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的,指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有些是古代汉语中常用而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如“俾”、“敕”、“俟”、“谒”等,有些是古今都常用但有区别的,如“坐”、“引”、“穷”、“微”、“因”、“信”等;二是说“在文中的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运用所识记的文言实词知识来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考查的基本知识点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C项“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和2007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的翻译题“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分别考到了“谨”的翻译,而“谨”的义项包括:①谨慎、小心;②恭敬;③微末、细节;④语气词,表恭敬语气;⑤郑重。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判断,第8题的意义为“恭敬”,第11题的意义为“谨慎、小心”。
二、通假字
古代汉语的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上唱而民和”中的“唱”通“倡”,译为“倡导”;二是形近通假,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畜妻而育子,同也”中的“畜”通“蓄”。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否则就会理解错。
三、古今异义
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其身体则可”中的“身体”是“身”和“体”两个词,译为“亲身实践”,与成语“身体力行”中的意义是一样的;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其中A项中的“书记”是指“文章书籍”,就属于词义的.转移;B项中的“待遇”是一个动词,译为“对待、招待”;D项中的“可以”是两个词,译为“可以用来”。这些词和现代汉语对应的双音词都有明显的区别,在理解这些词义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义来解释。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在“异”上,译为“不同”。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中的“公姥”,意义便在“姥”上,译为“婆婆”。
五、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有时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结果处于另一类词的位置,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大致有如下几种:
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如2007年高考海南卷“始城州,周十三里”中的“城”是名词用作动词,作谓语,是“构筑城墙”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的情况有活用为名词和使动用法两种。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扶而去之”中“去”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使动用法,是“使……离开”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高考辅导《文言文高考备考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形容词活用现象有:用作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中的“奇”在句中意思是“认为……奇异”,由形容词转为动词作意动用法;再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法弗能正也”中的“正”,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译为“使……正”。
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现象有:数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为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译为“统一”,就活用为动词。
备考策略
一、熟悉考试题型
纵观近几年来的文言实词考查,以下几种题型最为常见:
1.选择题。即在选项中判断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正确或错误,这类题型最为常见,在2007年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采用这一题型。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解析:答案是D项,译为“占数量”,“居半”,译为“有一半”。
2.主观题。即对个别词语作出正确的解释。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17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干(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干雅自多( )
(4)不矜小节( )
解析:答案为: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
二、了解考查趋势
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从2007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例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A项的“正”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的“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C项的“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也曾学过;D项的“察”,《石钟山记》一文中“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所以复习文言文要以课本为重点,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要掌握,尤其要掌握与现代汉语意思上有差别的词的意义,否则就容易误解词义。
2.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词类活用是一个考查热点。2007年高考中,多套试卷考查了词类活用现象,如北京卷中的“正”、山东卷中的“奇”、海南卷中的“城”、福建卷中的“易”等,都是考查它们的活用现象。针对这种考查趋势,我们要熟悉词类活用的类型,掌握词类活用的用法,做到有备无患。
三、掌握解题方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
1.语法推断法。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7年高考海南卷“始城州,周十三里”中的“城”后面接了一个名词“州”,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城”是名词用作动词,作谓语,“构筑城墙”的意思。
2.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