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文言文《黔之驴》精读解析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噬sh :咬,食。
狎xi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遁d n:逃走。
窥:暗中察看。
好h 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宠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是“以之为神”的省略。
蔽:隐蔽。
稍:副词,渐渐。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他日:另一天,有一天。
骇h i:害怕,惊惧。
以为且噬己: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
然:然而,但是。
往来:走来走去,来来回回。
异能:特殊本领。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子轻侮或戏侮的样子。荡,碰撞;倚,依靠;冲,冲击;冒,冒犯。
不胜sh ng怒:非常恼怒。胜,禁得住,不胜,不能承受。
计之:盘算这件事。之,指上文所说驴生气了只能踢的情况。
跳踉li ng:跳跃。
去:离开。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使完了。
庞然大物: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关于背景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罴说》等篇嘲弄贪得无厌、虚声惑众的人,同样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寓言作家,也很少有独立的寓言作品,大多数寓言附属于议论性的文章,针对性强,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黔之驴》虽然可算作独立的寓言作品,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
3、关于《黔之驴》
本文是寓言故事《三戒》中的一篇。三戒是三个应引为借鉴的事。“黔之驴”是贵州一带的驴子,借驴为喻,讽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借驴子的愚蠢无能,身体虽然庞大但最终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启示人们:世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它们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也间接讽喻了无能的权贵们恃宠而骄、得意忘形之态及其可悲的下场。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写驴子来历及老虎对它的神秘感及初步试探。
首先交代驴是“外来户”,为下文做铺垫,故事由此而起。“庞然大物”是以老虎的眼光显示驴的形体特征。虎因此而心生畏惧,敬畏之至,“蔽”“窥”“稍”,勾画出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二部分(2),是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分三层。
第一层(……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驴来自外地,它的叫声在当地也是稀异的,虎毫无准备,惊怕也是很自然的。在前面写了驴的形体后这里又进一步写了驴的叫声,从形大到声宏,“驴一鸣”,作者抓住了驴大嗓门的特点,一写黔驴之技。
第二层(……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集中写虎发起的新的攻势,细致入微地写了虎的聪敏机智和胆识。为了进一步摸清驴的底细,虎采取了一系列试探的行动,“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一再试探而激怒驴子,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第三层,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虎知黔驴技穷而食之,痛快淋漓:“跳踉大(口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黔之驴》这则寓言通过老虎吃掉宠大驴子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故事还启示人们: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关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三、写作方法
1、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用短短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创造了两个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这种大手笔是难以做到的。“庞然大物”仅仅四个字就生动地画出驴的蠢相,成为人们喜爱的成语。写虎,不仅刻画其行动,神态,还着重描写其心理活动,如“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等。作者关于体情察物,比如“驴不胜怒,蹄之”就写得非常传神,一笔就画出了个性鲜明的形象。
2、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鲜明的战斗性。
《黔之驴》里所塑造的蠢驴的形象,正是当时社会上那些徒有其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
3、运用了拟人化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驴和虎这两个动物形象。
文中写驴的外表强大,是通过虎的反应来写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是,乍见驴这个庞然大物时,忽然“以为神”,只敢“蔽林间窥之”;当驴鸣叫时,虎不仅“大骇”,而且“远遁”、“甚恐”;从虎的畏形畏声有力地烘托出了驴的表面气势。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驴子。收到了一种水低山高的对比效果。对老虎,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着力刻画其对驴的认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过程,把老虎的机智、勇敢写得维妙维肖。开始它只敢“往来视之”,对驴的能耐产生怀疑;第二步就“近出前后”,靠近观察;第三步是再近一些,并发出挑衅性的动作,诱敌出击;当黔驴技穷之时,它“因喜”并作出“技止此耳”的判断,随即果断地发起攻击,仅用“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三句就将威猛的虎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对虎的心理描写也分三层:第一层是“以为神”及相关的“骇”、“恐”;第二层是“觉无异能者”,是认识的深化;第三层是“因喜,计之……”,是作出理性判断。另外,对两个动物的刻画都十分切合各自的特点,写驴,其声用“鸣”,其动作用“蹄”;写虎,其声是“大(口阚)”,其运用是“荡倚冲冒”、“跳踉”、“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参考译文
贵州地区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驴进入。运到了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就躲藏在树林子里偷偷地观察它。老虎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斗。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挨挨碰碰,冲冲撞撞。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这点罢了!”于是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而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户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1、本文选自 的《三戒》中的第一篇《临江之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畋得麋麂(畋: 麋麂: )
⑵畜之(畜: )
⑶其人怒,怛之(怛: )
⑷自是日抱就犬(是: 就: )
⑸稍使与之戏(稍: )
⑹然时啖其舌(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积久,犬皆如人意。
⑵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柳宗元 2、⑴打猎;幼鹿⑵喂养⑶吓唬⑷这;靠近⑸逐步,慢慢地⑹吃,这里指舔 3、⑴时间久了,那些狗能按照主人的意图行动。⑵认为那些狗实在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一起冲闯,在地上一起打滚,嬉戏,显得更加亲昵。 4、那些恃宠娇横、仗势欺人的家伙是难免丧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