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诵读课有两个基本特点:
1、核心是培养语感学习文言而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如同各民族视自己的共同语为习惯一样。
前面已经说过,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从这个基本特点出发,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
(1)意会和确解的关系。意会,就是心知其意而说不出好或不好;确知,就是知而能言,言必有中。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求确切,但又要看到文言文中有些词句确实不易解或可以多解,所以也决不容忽视。不仅不容忽视,从长远观点看,还应加以提倡。因为作为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的表达常常是“意在言外”,本来就应当用意会之法来读。这可以说是高层次的意会,在初级阶段不能做这样高的要求,但要做这样高的准备。
(2)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提倡理解记忆,但决不排斥机械记忆,后者是前者的补充。这样的补充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读一篇(段)文言文有个别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急于求懂。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再说,现在所学的文言课文都不算艰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即便存在着机械记忆,也不难转化为理解记忆。
2、诵读是综合训练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一篇文章,取决于许多因素,所以诵读训练无疑是一种综合训练;在文言文诵读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要读音正确。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这就要求进行认读的训练。
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为此,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这就包含着析义的训练。
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这就是审辞气的训练。
要读出语势。其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理路的分析。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自然,这些训练在诵读过程中所带给学生的大多偏于感性印象,例如语气和语势往往来自教师的领读领背。但有了这些感性的积累,再适当的讲一些文言常识,或做一点单项练习,学生的认识定能加深。教师应当善于将上述诸多训练统一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这是一种精巧的教学艺术,我们必须学会它。
以上是对诵读课的一些粗浅看法。最后说说个人的一点体会。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写作,而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诵读课应该向着这个境界努力。
当然,教文言不止一法,但所有正确的教法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必须使学生十分熟悉课文,要有丰厚的文言语句的感性材料。离开了这个根本,则无论你的教法多么高明,恐怕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俗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繁琐教法之不可取,原因就在这里。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之后,则所谓“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点就通的。如此看来,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将已被颠倒了的教学规律再颠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