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浅谈初一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之一。自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大大增加了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内容的含量也增加了。可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文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看不懂,读起来也感到非常拗口、费劲,不自觉地用现代汉语去理解,结果与文本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于是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出现一些心理障碍,这样会影响今后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应该把握初一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做好起始教学。
一、明确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个思想误区,认为文言文距现代时间久远,学习文言文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讲明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如: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性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文言文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丹青照汗青”等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
二、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短小的古代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向学生讲述,然后提出:这些故事在古书中是怎样记载的呢?选择其中一篇用文言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和现代文对比阅读,使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每句话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只不过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只要找准它们的意思,学起来就不难,从而不但消除畏惧心理,也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如学习《论语》十则,使学生明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学习《为学》一文,使学生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及时表扬、激励。
三、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阅读古文不能急于求成,要教会学生反复诵读。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变,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正确途径,是打学习文言文之门的一把钥匙。但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要读明白文章的大意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阅读法,即初读识记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其音、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次读疏通文意,理清层次,把握中心;再读找出难句以便交流。这样经常坚持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注释和查字典的习惯。做到字典随身,边看边查;开动脑筋,边看边想;笔不离手,边看边注。同时,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句读,指导学生正确断句以便正确理解它的意思。
四、扶放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些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通常采用“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框,在应试上有一些成效,但这种方法却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不但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也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难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解释、引导、提示作用,即扶,更应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文章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不解的问题。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条件之下,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重视考查,增加积累
初一文言文起始教学,教师除了要做到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通过增加考查次数的方式增加生字、生词的复现率。在阅读中,要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和一些固定句式,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