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与练习题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游褒禅山记》
一、 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慧褒( ) 庐冢( , ) 仆道( ) 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而卒葬之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碑仆道
4、其文漫灭
5、盖音谬也
6、有穴窈然
7、有怠而欲出者
8、不出,火且近
9、盖余所至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15、无物以相之
16、其孰能讥之乎
17、何可胜道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极夫游之乐
10、常在于险远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有碑仆道 。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A)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 ,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 ;险以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有志矣, ,然力不足者, 。有志与力,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然力足以至焉, ,而在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 ) 庐冢( , ) 仆道( ) 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而卒葬之 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3、有碑仆道 倒下
4、其文漫灭 模糊,磨灭
5、盖音谬也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6、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7、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8、不出,火且近 将要
9、盖余所至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近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5、无物以相之 帮助
16、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问
17、何可胜道 尽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 侧:名-状 从旁边
4、由山以上五六里 名词作动词,上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动—名,前进的情况;
见:动—名,见到的景致
7、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动 照明
9、极夫游之乐 极:副—动 尽情享受(穷尽)
10、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动,指识其本名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4、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够极尽游玩的乐趣。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无)
对于这种情况,我又感慨了。古人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以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后代的人使流传的文字弄错,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