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
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我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选出十条,姑且称之为"定律",也谈一点看法。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 臣传》。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 "骄". 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由"骄"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
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
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四曰"逸"."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的书中看来的。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与会的不少人对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苏联顾问在处理国民党、农民土地、武装斗争等问题上表现出的右倾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切中要害地指明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段话后来成为党创建、领导和掌握人民武装并进行斗争的行动口号。
此定律相信大家在整个世界历史波澜起伏的政权斗争中会有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