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杨维桢(1296-1370)《城南唱和诗册》(局部)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人(今浙江绍兴)。
鸿门会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余。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全诗前六句为一段,纯作时代氛围的刻画。“天迷关,地迷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这里迭用两个“迷”字来形容它们,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一切都动荡不定的情势。其时秦王子婴已降,秦军已摧垮了,然各起义将领拥军自重,或为“东龙”,或为“西龙”,行云布雨,阴晴不定。一场更为复杂、难以逆料的战争在酝酿着。人们在疯狂地撞钟击鼓,以发泄内心的愤懑,或疯狂地饮酒,以借酒浇愁;然而他们的内心,却仍然愁深如海涛翻滚,不知和平何日。战争如荧荧的鬼火,煎熬着大地;又如狭揄似的食人怪兽,残酷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然而这又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照天万古无二乌”。传说“日中有踆乌”(《淮南子·精神训》),故诗中以乌指日。俗话说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座中有客天子气”以下六句为第二段,从大形势的渲染顿然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慨、军威。“座中客”指在鸿门宴上为客方的刘邦,当时起义群雄中军力最强的是项羽,有精兵四十万,刘邦才十万,然考虑到其他因素,当时唯一可能与项羽争天下的便是刘邦。对此项羽的谋臣范增看得很清楚。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会前范增曾劝项羽道:“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刘邦入关后一改过去贪财好色的流氓习气,与民约法三章,这充分说明了他的雄才大略,懂得收揽民心。看来他还很会制造舆论,当时人们迷信思想很重,陈胜、吴广为了鼓动百姓一起造反,便搞了鱼书、狐鸣。秦汉之际,关于刘邦的传说也特别多,如其母生育刘邦之际曾“梦与神遇”,有“蛟龙于其上”,而刘邦生下来“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象征“赤帝七十二日之数”等等(见《史记·高祖本纪》)。这些传说对当时人们思想的影响不可低估,何况刘邦还有“声震屋瓦”的十万精兵,有像樊哙那样敢于在鸿门会中“带剑拥盾”,撞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壮士。对此范增有充分的认识,项羽却没有。诗中接下描写项羽,称他“将军下马力排山”,项羽素以勇猛称,所率士卒亦无不一以当十,其后兵困垓下,悲歌慷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此时他刚刚大破秦军,坑秦降卒二十余万,正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之时,故设鸿门宴把刘邦召来,虽然恼恨刘邦捷足先登,然也并没有把刘邦当作一回事,大有一跺足便可使山河颤抖之气概,故诗中以“气卷黄河酒中泻”句形容之。李贺《梦天》诗有“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描写在天上望下来大海之小似乎只能注满一杯;此则写项羽气概之大,似乎可以把黄河注入酒杯中,一饮而尽。显然,项羽对潜在的敌手刘邦是掉以轻心了。
以上两段以浓墨重笔铺写了时代的动乱气氛、刘项双方的对峙,鸿门会惊险的局面已是呼之欲出了。接下四句则以极精练、极富韵致的笔调,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剑光上天寒彗残”,鸿门会中双方剑拔弩张,最惊心动魄者莫过于项庄舞剑了。项庄奉范增意,以舞剑祝寿为名,意在沛公。项伯因先前接受了张良的通融,“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一派刀光剑影,直如天上飞划而过的彗星,真是险到了极点。历史的发展,从长远来说,自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但就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而言,则偶然因素往往会起决定性的作用。项伯为报张良救命之恩而通敌,项羽因自傲而手软,其结果是刘邦得以逃席逸去,鸿门会不了了之,这便是诗中所写的“将军呼龙将客走”的局面。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在刘邦脱身后,张良入谢,以白璧一双赠项羽,玉斗一双赠范增。项羽受璧,范增则恼恨已极,置玉斗于地,拔剑撞而破之。杨维桢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龙王嫁女辞
海滨有大、小龙,拔水而飞,雷车挟之以行者,海老 谓之“龙王嫁女”,故赋此辞。
率匡山人同赋。小龙啼春大龙恼,
海田雨落成沙炮。天吴擘山成海道,
鳞车鱼马纷来到。鸣鞘声隐佩锵琅,
琼姬玉女桃花妆。贝官美人笄十八,
新嫁南山白石郎。西来熊盈庆春婿,
结子蟠桃不论岁。秋深寄字湖龙姑,
兰香庙下一双鱼。
诗的起首二句说明事件的缘起,对序言中简述的奇观作了大胆形象的铺叙。诗人将二龙拔水而飞溅起的漫天浪花和引发的震天霹雳,想像为龙女怀春和龙父震怒的结果。也许龙女的热情最终感动了父王,或许两情相吸的热烈根本就是无法遏制的,总之,龙王恼怒的结果,只是海边沙田里被愤怒的水珠击出的无数沙窝而已。无须更多的补充说明,正如俗语所说的:“铁心要嫁,死也不怕”,那么,龙女的出嫁是不可避免的。紧接着,诗人开始对龙女的出嫁作正面描写。
诗的第三至第十句,是描绘婚礼场面。作者采用的是以绿叶衬托红花的笔法,对先导、对仪仗、对伴娘不厌其烦地苦心铺垫和夸饰,对主角新娘新郎则一笔带过。
首先登场的是水神天吴,用它力大无比的巨手掰开高山,形成海道,各类大小鱼龙,驾车骑马,纷纷前来,欲一睹盛况。熙熙攘攘之时,隐约传来鸣鞭的声音,告诉在场的所有人士,龙宫仪仗队即将到来。鞭声一到,鸦雀无声,清晰可闻的,只有首饰佩件撞击晃动的叮咚声响。随着这悦耳动听的声音飘然而至的,是一群妆饰别致的美丽仙女,那是龙女的众位伴娘。至此,所有的铺垫宣告结束,新娘龙女正式出场。
对新娘的美貌和盛妆,诗人没有描绘,只是告诉读者,她是龙宫中的美人,是一个年方十八的少女。其实,已经足够了,那盛妆的伴娘和气势恢宏的出嫁场面,足以显示她地位的尊贵和她在龙王心中的重要位置。那么,如此显贵的女子,她所倾心爱慕的究竟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关于新郎的介绍,本诗只有五个字,我们只知道白石郎是一个隐居南山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却又热衷于尘世的隐逸逍遥;不企求声名闻达,唯求长生不死而已。
在前来给龙女伉俪贺喜的佳宾之中,西王母之女熊盈是最为著名和最受欢迎的人物,诗中尤其突出了她的贺礼--三千年才结一次果、能使人长生不老的蟠桃。熊盈祝愿龙女和白石郎的后代能永远年轻,这无疑是人间婚礼上最动听的贺辞,诗人认为仙界也不能例外。而且,这样的贺礼和新郎的宿愿不谋而合,使得貌似分别叙述描绘的人物和事实获得了一致和连贯。
花游曲
杨维桢
至正戊子(1348)三月十日,偕茅山贞居老仙、玉 山才子烟雨中游石湖诸山,老仙为妓者埔英赋《点绛 唇》词。已而午霁,登湖上山,歇宝积寺行禅师西轩,老仙 题名轩之壁,璚英折碧桃花下山。予为璚英赋《花游曲》, 而玉山和之。
三月十日春濛濛,满江花雨湿东风。
美人盈盈烟雨里,唱彻湖烟与湖水。
水天虹女忽当门,午光穿漏海霞裙。
美人凌空蹑飞步,步上山头小真墓。
华阳老仙海上来,五湖吐钠掌中杯。
宝山枯禅开茗碗,木鲸吼罢催花板。
老仙醉笔石栏西,一片飞花落粉题。
蓬莱宫中花报使,花信明朝二十四。
老仙更试蜀麻笺,写尽春愁子夜篇。
诗的起首二句,点明时间和环境:暮春时节,东风拂面,濛濛细雨,如烟似雾。和风挟着雨丝、裹起落花,洒向湖面。舟行湖上,只觉天水一色,湖山一体。花的芬芳,水的晶莹,连同静谧的气氛令人陶醉。三、四两句,则不失时机地推出伴游者璚英,告诉读者,具有盈盈身姿的她更有着甜美的歌喉,那回荡飞旋的曲调,给这烟雨笼罩的浑沌世界带来了无穷生机,所谓“唱彻湖烟与湖水”,含蓄地表现了歌声的魅力,以及诗人们为之陶醉的心情。
第五句开始,描写中午以后的游程。不知不觉之中,午时已到,彩虹犹如盛妆的少女,猛然间降临天际;阳光穿透云层,将金色镀遍湖面山峦。天气转晴,使众人游兴倍增,于是舍舟登山。璚英细步如飞,一马当先冲上山头,众人尾随其后,一同来到唐代名妓真娘墓前。史载真娘美艳非常,历代文人多有至其墓前瞻拜颂美者,白居易就曾亲抵其墓,感叹未睹真容,惟见墓草,并赋诗追悼。然真娘墓在姑苏西北虎丘剑池之西,不应在城西南石湖诸山之中,或许是杨维桢等人即兴浮想,以他人之坟权充真娘之墓,以此迎合瑶英的身份和意愿,亦未可知。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始写好友张雨。张雨是道士,故诗中称“老仙”,且极力神化其来历和法术,说他是从海外仙岛归来,法力惊人,能将五湖之水尽收入掌中之杯。“宝山枯禅”以下,当指序中所云“歇宝积寺行禅师西轩”之中的活动。“枯禅”意为僧徒静坐参禅,此借指行禅师。禅师见数人来游,殷勤献茶敬客。据顾瑛和诗,杨维桢诸人曾于山上奏乐起舞,“木鲸”一句应是写此乐舞场面。句中“花板”指音乐演奏时击拍用的器具,“木鲸”当指木鱼。僧徒们击出的清厉的木鱼声才告结束,立刻就有红妆女子的妖娆舞姿、狂夫醉客的笑语喧哗,这一静一动、一庄一俗衔接得如此别致而且紧密,于不伦不类之中,可以窥见诗人们的好恶。尤其一个“催”字,表现了作者及其同伴耐不得寂寞、急于寻欢作乐的迫切。“老仙”一句,写张雨醉酒之后,将诸位游客的姓名题于粉壁。张雨素以善书著称,因此作者在此有意强调他落笔之捷、书法之妙,犹如飞花一片,顷刻之间,缀于壁上。结尾四句,写春将逝,人更愁,寓有良辰美景易逝难返的哀怨和感慨。杨维桢诸人此番出游已是暮春时节,第二十四侯隔夜即至,难怪像张雨这样豁达洒脱的人,也止不住要大抒特写春之愁了。
此诗夸饰绮丽,和通常叙事诗循规蹈矩的写实风格迥然不同。如写璚英行动迅捷,誉为“凌空蹑飞步”;赞张雨的不同寻常,诡称“五湖吐纳掌中杯”;称颂书法的美妙,又以“一片飞花”来比喻。这样耸人听闻的夸张笔法,是为表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思想情趣服务的。因此,尽管全诗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来描写的,仍然给人一种恍惚美妙的感觉。反过来说,诗中所涉及的人物身份各异:儒、道、佛、俗都有,他们能相安无事,甚至感情融洽,情投意合,本来就是一种奇观,当然必须用非同寻常的笔墨来表现。
漫成(其二)
西邻昨夜哭暴卒,东家今日悲免官。
今日不知来日事,人生可放酒杯干?
本诗前半部分,营造了一个压抑凄凉的氛围,力图给人以强烈刺激。大凡人皆贪生怕死,官多恋禄惧黜,因此死亡和免官,虽然是人生必然面临的或难以回避的现实,但却是不受欢迎的话题。杨维桢却故意将这样两个极为敏感的事件汇聚于同时同地:这边“西邻”,那厢“东家”;一个猝死,一个罢官……置身于如此凄凄惨惨戚戚的场景之中,不由人不产生“朝不保夕、人生短促”的感慨,何况作者本人早已身临其境。那么,采用何种方式从无奈和压抑中解脱出来呢?诗的后半部分,像在询问他人,实是告诫自己:人生无常,世事莫测,若想不枉度人生,就应纵情饮酒。正如他在《漫成》之一中所说的:“劝君有酒须秉烛,七十光阴能几回?”当然,所谓“饮酒”,就是享乐的别称。
及时行乐,在元代是一种社会思潮,尤其在东南城镇更为流行。失意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量流向新兴富裕的城市,商人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趣必然影响他们,于是,不合传统道德的思想就不断在作品中有所表现。尤其像杨维桢这样一个饱读经书的进士,未受朝廷贵官的重视,却在民间受到众多富商大户、市民后生的吹捧青睐,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怀疑并抵制“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条,转而自谓“五十狂夫心尚孩”,醉心于“湖州野客似元真,水晶宫中乌角巾”的逍遥,甚至沉溺于狎妓游赏、觥筹交错的应酬和交际。他无意仕进,说“铁笛道人已倦游,暮年懒上玉墀头”(《漫成》之四),究其原因,是不愿再让官爵束缚身心。尽管这类思想意识相当脆弱或不能持久,毕竟真实反映了人的某些长期被压抑了的欲望,表现出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意识。
漫成(其三)
杨维桢
徐家园里野莺啼,张家楼头客燕栖。
千金买宅作邮传,何处高桓大字题?
诗的起首两句,采用暗示的笔法,以似乎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来引起人们的深思。这里不说人去楼空,也没有描摹花木凋零、墙倒屋圮的衰败空旷,但读者从野莺的凄厉啼鸣和屋梁上燕子的悠然高栖,一样能够明白,这满目凄凉的场地曾是多么的繁华绮丽;读者也同样能感受到,诗人对于世事的沧桑巨变,流露出怎样强烈的困惑和不安。诗人描写这一切,并非为了传播一件耸动视听的社会新闻,所谓徐、张,也许是随便拈取的两个姓氏符号罢了,作者只是藉此想要唤醒世人购房置产的美梦,他要告诉人们:富贵犹如过眼烟云,即使是显赫一时的帝王宫殿,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荒城老树的结局,正如他在《陈帝宅》诗中所说的:“荒城陈帝宅,故殿吴王居……未知万代后,兴废又何如?”帝王尚且如此,那么徐家、张家等各式权贵豪富,更难逃脱厄运。因此,第三句可以说是作者对此类事件的总结:耗费巨资购置的宅第无论多么坚固,也不可能使某位主人永久占有,宅第犹如驿站或旅馆,它的每一位主人永远只能是一个来去匆匆的不幸过客。只可惜,世人大多执迷不悟,不能开窍,所以作者最终又发出慨叹说:不是正有人在改写宅名,为自己能取代前任宅主而洋洋自得吗?只是他决没意识到,他正在重复着前人的老路。这里,作者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骄傲,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表现出莫名的悲伤和无奈。
购宅建房,历来被中国人看作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又被当作标榜财富地位的机会,因此,他们大多竭心尽力、倾其所有去谋取这些。如果说,在农村相对平稳恒久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这样的做法还是可行的话,那么,城镇经济生活中的竞争倾轧,官场宦途的风云莫测,就使富贵失去了可以信赖的基础,朝不保夕的社会现实,更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感。杨维桢反对求富求贵求仙,主张任其自然,正是建立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上。
相思
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风清苦苦思。
不似东姑痴醉酒,幕天席地了无知。
首句一个“暗”字,表明女主人思恋的隐蔽性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这种相思之情的必然结果--“苦苦思”。但是,作者没有继续描摹她的思恋情状,也没有让她继续吐露相思之愁,而是笔锋一转,旁敲侧击,别出心裁地描写她的妒忌:自己辗转反侧,苦不能寐,而东邻村姑何以睡得如此踏实香甜,犹如完全与人世隔绝,昏天黑地也将浑然不觉?她实在弄不明白:自己的聪明和痴情只换得无穷烦恼,东姑的无知和痴醉却能长享甜美之梦。这种虚晃一枪的表现手法,将一个纯情少女的娇憨和略有嗔意的思想状态描摹得维妙维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少女坠入情网的焦灼无奈和不由自主的苦闷。也许她已意识到这种苦思只是自寻烦恼、不会有任何结果,也许她也尝试过努力断绝这种思念,但人的思绪有时恰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不愿屈从于理智的束缚。于是,在烦恼、怨恨和自责等种种念头的夹击下,不由转向于对邻家姑娘的羡慕和妒忌。确切地说,是羡慕多于妒忌。应该承认,这样的四句小诗,不用任何典故却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的确显示了作者对于女子生活的深入观察思考和驾驭语言的功力、构思的独特巧妙。
香奁体诗是专以描绘妇女的窈窕胭脂之态而闻名于世的,然常被看作过于轻浮,因此曾有人否定或怀疑唐代韩僵撰有《香奁集》,认为香奁体诗和韩偓刚直不阿的品格、平素慷慨激昂的诗风不相符合,认为是当时同名人所作。而杨维桢别有所见,他在《续奁集序》中历举了陶渊明、韩僵和黄庭坚等前辈名人创作艳歌小曲的事实,又借用他们之口,声明此类歌诗只不过是遣兴解闷,偶尔为之的,并不妨碍大节。不过,据此看来,杨维桢在效仿前辈的同时,似乎也认为此类诗不能登大雅之堂,那么,他何以又要一而再地写“香奁诗”呢?
秋千
齐云楼外红络索,是谁飞下云中仙?
刚风吹起望不极,一对金莲倒插天。
本篇仅仅描写了秋千女子的一个连贯性动作。前二句写秋千荡下,秋千女子赛似天仙,自天而降,扑面而来,又一闪而过。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设问句,表示最初的惊诧,误认是天仙下凡。后二句写秋千荡起,秋千女子轻飏直上,犹如借助于高空的劲风,飘然欲仙,自下望上,几乎要飞出视野。秋千女子飞升高空之时,是最为畅美的,飘至极点之际,头部朝向地面,双脚则如利剑一般,直刺青天。这样,作者只对她一下一上的秋千表演作了极其简略概括的描绘,就已将一个矫健的身姿描摹得淋漓尽致了。此外,作为常识中必须服从“天”的意志的深闺绣户女子(或是少女、或是少妇),作者却形容她们的两足“插天”,表现出对“天”的轻视和戏弄,这也是大胆的用笔,其中包含着对闺中人荡秋千时心理的深层理解:或许只有在这个游戏中,她们才能尽情地展露自己的活泼、渴望自由自在的内心,才能尽情地宣泄对礼教森严的家规戒律的反抗之情。这种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笔法,以及选择诗歌语言时审慎的思考,值得后学效仿。
题春江渔父图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
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徐来,作者首先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数生机。第二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击着浪花。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那么,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是渔父借以栖身的宅房,如今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这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渔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喝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其实正说明作者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当然免不了对渔父生活有所美化。
题芭蕉美人图
髻云浅露月牙弯,独立西风意自闲。
书破绿蕉双凤尾,不随红叶到人间。
首句对美人的妆饰作了简明扼要的描绘,是从三国曹植《洛神赋》中“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二句演化而来的。发式和眉样,始终是古代贵族妇女精心修饰和花样百出之重点,因此曹植在描写洛神的相貌时也不能免俗,强调洛神具有高耸欲堕的美髻和弯曲修长的新眉,以示洛神的美貌。不过,曹植对洛神的描绘不止于此,从她的形体姿态一直到面貌语言,都作了细腻缠绵的描写,而本篇对美女具体的妆饰和长相不再作进一步的摹写,髻鬟如云高一尺,淡扫柳眉添妩媚,有这些就足以表现她的时髦和姣美,诗人所要强调的并不在此。第二句写美人的姿态和神情,晚风拂面而来,美女若有所思,写美女用绿色蕉叶练习草书,所谓写破蕉叶,是标榜她的勤勉和洒脱,而绿蕉、凤尾,同指一物,表面上是交代美女习书所用材料,其实暗示了她不同凡俗的秉性。如果说,绿润如玉的蕉叶,可以表明她冰清玉洁的情操,那么,这们美女以绿蕉代纸习书的目的和蕉书的创始者--唐代僧人怀素显然有所不同,并非是缺乏纸张,由于贫穷而以蕉代纸,而是不屑于采用俗人所用的东西。,最后一句,诗人用蕉叶的特性概括了美人的清高。古人云:菊不落花,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蕉,故谓之芭蕉。(见《群芳谱》)可芭蕉蔓树叶虽然会随着节令的变化由绿转红,但决不会像一般的秋叶随风坠落,那么,堡不沾染尘土的蕉叶足以与美人超凡脱俗的性情相媲美,难怪她爱不释手。其实,这最后一也隐寓着本诗的主旨:即赞美清高超脱的人格。
西湖竹枝歌(其一)
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
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起句不咏湖光山色,偏从钱塘名妓苏小小的“门前”之景写来,正可把你引入西湖传说中最凄丽动人的去处。南齐苏小小的身世是哀伤的,所以李贺描摹她的墓境,也是“幽兰露,如啼眼”、“冷翠烛,劳光彩”,充满了幽夜缥缈的凄凉。此诗则一反其意,从春光明媚中,展现那灿若云霞的满株繁花。你便恍若见到,连苏小小竟也一展愁眉,正凝眸含笑飘立于花树之间,迎接你的到来--这正是西湖所展示给你的第一眼印象,那交织着美丽传说而令人魂牵魄动的地方!
然后再沿着绿柳成荫的“苏公堤”走去。它就是苏轼当年再知杭州,发动民众疏浚“水浅葑横,如云蔽空”的西湖时,用湖中淤泥筑成的。而今漫步在堤上,眺望湖中的波光峰影,你的心中难道不会像苏轼一样,悠然生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奇妙思致?在叹赏之际,也许最适合去堤边的酒家,啜上三盎两杯?你还会意外发现,那“当垆”迎客的主人,竟也是水灵水秀的女儿家!明丽的堤景,秀美的当垆女,这西湖独具的旖旎风情,又将带给你几多惊喜和醉意!
所以当“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二句跳上眼际时,你便感到,这恰是你此刻所欲脱口而发的由衷赞语。倘若你还知道,杨维桢亦正生于浙江,你当会体味到,这两句诗中,其实还包蕴着诗人对故乡之湖的深切自豪和浓浓的爱。不过就全诗说,与其将它视为诗人的赞叹之语,不如读作堤上“当垆女”的夸耀之词,似更符合竹枝词的体格,也更有情韵--那是风姿秀美的女儿家,正带着七分喜色、三分羞涩,向客官夸赞着自家的美丽西湖哩!“南官”、“北使”的称谓,正透着酒家女指南点北的飞扬神采;一个“须”字,又带着如许不容置疑的辞气。令你不得不承认,唯有这“江南西湖”,才是天下无与伦比的一泓秀水!
西湖竹枝歌(其四)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依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情歌好以歌咏地方风物起头。西湖风物可歌者甚多,此歌中的西湖少女,却偏偏对那高插入云的南、北高峰动了感情--“劝郎莫上南高峰”。起句“劝郎”二字悠悠而吐,一听便知这少女心中,正有无限情话向心上人倾诉。但紧接而来的“莫上南高峰”五字,却顿如奇峰突现,令人莫名惊诧了。“南高峰”矗立于西湖南岸,苍翠秀郁,俯临着繁丽的杭城,正是男女相携登临的好去处。这少女为何却不愿让恋人上那高处呢?一段疑云随突兀而发的起句,由此冉冉飘浮在读者心头。
再看二句“劝侬莫上北高峰”。这回是少女对自己的幽幽劝慰了。但这劝慰也一样不可思议--北高峰位于灵隐寺后,秀郁苍翠,正好与南高峰隔湖相望,还可远眺茫茫钱塘江,如一派银流闪烁在天际。她却为何又怕上此峰呢?少女的心思就是这样微妙莫测,你若不是一样心窍玲珑剔透的女儿家,别想把其中奥秘猜着!一段疑云未去,又一段疑云缠绕在了读者心头。
对于女儿家的心思,别去苦苦追问。因为你愈追问得紧,她便愈是慌促躲避;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别问,待到她憨不住了,自己会告诉你。此歌中的少女就正如此--“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这就是她终于忍耐不住,吐露给心上人(当然也包括听者、读者)的心思:不过这心思的吐露,依然带着女儿家特有的婉曲不尽之意,你要领悟它也实在不容易。南峰有“云”、北峰有“雨”,那就应该是“无晴”。按照刘梦得《竹枝词》以“晴”关“情”之例,这女子是否在怪嗔心上人的用情不浓呢?以寡情之郎,上那“无晴”之峰,又是隔峰相望,难怪她要大声呼喊“云雨相催愁杀依(我)”了。
这理解是否就猜中了西湖少女的心事?那也难说。因为有“云”有“雨”,固然可解为“无晴(情)”;但“云雨”合称,却还有另一层意思。宋玉《高唐赋》记楚怀王之梦遇神女,那巫山神女辞行时就提到过它:“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一绮丽故事的流传,使“云雨”也带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男女欢爱的象征。此诗中的少女,为高峰云雨之相催发愁,是否萌动了与心上人的欢爱之思,故而正语反说,以掩饰羞涩之情呢?
西湖竹枝歌(其八)
石新妇下水连空,飞来峰前山万重。
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或似飞来峰。
这首诗和大多数民歌一样,用比兴的手法抒情。先信手描摹西湖边的景色。濒I临西湖的新妇矶巍然屹立,俯视着西湖空阔浩荡的湖水;北山灵隐寺前的飞来峰,玲珑瑰奇,座落在冈峦起伏的群山中。诗把这两个既不相连也不相对的景点排比在一起,为下作铺垫。接着,诗用女子口吻,在“石新妇”、“飞来峰”上作文章:心中的情郎,离别已久,我天天在盼望你早日归来,我死了心甘情愿化成那矗立的石新妇,凝望着你的归途,留下这爱情的象征;但在心中时刻希望奇迹会出现:你像那飞来峰一样,忽然从天边飞到我的眼前。诗即景设譬,清丽意隽,音调条畅,大胆而又形象地表达了一个痴心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习舞
《十六天魔》教已成,背反莲掌苦嫌生。
夜深不管排场歇,尚向灯前踏影行。
《十六天魔舞》原为元代宫廷中赞佛时的舞蹈,表演时以珠缨盛饰美女十六人为佛菩萨相,其中有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她们戴象牙佛冠,披缨络,著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各执巴刺般之器(法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显然这是一规模相当宏大的舞蹈,难度亦相当高,特别是把手掌翻转,以手指向上作莲花状的动作,尤不易掌握,故舞伎们在初步学成后还要反覆练习。直至夜深更阑,其他伴唱演奏执事人员都已歇息,她们还在灯光之下翩跹作舞。“踏影行”三字十分传神,因为在正式排演时,四处灯火通明,台上一般是不会出现明显的身影的。而此时排场已歇,大部份的灯烛都已灭了,演员们的身影投射在地上,一举手,一投足,影亦随之晃动,诗人以“踏影”状之,非常贴切,使人读之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杨维桢这首《习舞》写成后,人们争相传诵,“万口播传”。
老客妇谣
老客妇,老客妇,行年七十又一九。
少年嫁夫甚分明,夫死犹存旧箕帚。
南山阿妹北山姨,劝我再嫁我力辞。
涉江采莲,上山采薇,采莲采薇,可以疗饥。
夜来道过娼门首,娼门萧然惊老丑。
老丑自有能养身,万两黄金在纤手。
上天织得云锦章,绣成愿补舜衣裳。
诗中写了一个老客妇的遭遇。诗说,老妇人年近八十,行将入土,但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当年与丈夫成亲时,两情相投,丈夫死后,侍奉丈夫的心理没有一毫改变。虽然阿妹与小姨都很同情她,力劝她改嫁,都被她毅然抵制,靠着采莲、采薇疗饥度日,生活艰难。接着,诗推进一层,用不守节而沦落为娼的女人作对比。诗写道,夜来偶然经过娼妇的门前,娼妇们却嘲笑她老丑不堪。对此,她愤慨地说,我虽然老丑,但靠自己养活自己,有艺在胸,犹如家藏万两黄金,足以安度晚年。自已胸藏锦绣,能像天上的织女一样织成五彩斐然的布匹,可以用来补舜那样贤明的君王的衣裳;贤明的君王也会赐我衣佩,褒奖我的贞洁,表彰我不是邯郸娼妇那样下贱的人。
杨维桢以古乐府名家,号“铁崖体”,以秾丽妖冶、奇特险怪著称,一般来说,没有很深的思想内涵。但这首诗却以乐府比兴手法以达到“诗言志”的目的,平实明快,质朴无华,可以算他乐府中最纯真正统的一篇。诗写的是老客妇,实际上是说自己年龄老迈,年青时曾出仕元朝,自当对元朝存以忠心,所以多次拒绝张士诚的招徕,宁愿过清苦的生活。诗把那些动摇出仕的人比做朝秦暮楚、追欢卖笑的娼妇,加以指斥。未了,又借老客妇的口,说自己入京修《元史》,正是愿天下太平、百姓安业,对国家有所帮助,但不出仕的决心已定,希望皇帝明鉴,自己绝不是变节的娼妓一类人物。传杨维桢赋诗时曾说:“如果皇帝强迫我,我就像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一样,宁可跳入东海去死!”这句话也正是《老客妇谣》的中心思想。朱元璋是位以兴文字狱出名的和尚皇帝,当时也许因为草创未久,为收人心,居然同意了“老客妇”不再嫁人的请求,赐安车还山。杨维桢在京待了一百二十天,告辞回家,一时名士祖帐西门外,行路之人望如神仙。被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作诗送行,有“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之句,褒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