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题解】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冬,成都发生兵乱,杜甫移家避居梓州(四川三台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唐军攻洛阳,被史思明击败。正当史思明进军长安时,他儿子史朝义杀死了他,引起内部分裂。唐军利用这一战机,攻下洛阳,史朝义逃往河北。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叛军头子持史首级降唐。唐军收复河北,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最终平息。由于交通不便,这一喜讯到三月间,才传到梓州。杜甫听到后,受到极大的震动,高兴异常,立即写了这首七言律诗,并动了回乡的念头。
【解读】
全诗八句,分四联。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从剑门关以北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北的胜利消息,刚一听喜得我热泪纵横沾满衣裳。〕
首联,描写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惊喜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落笔点题,开门见山,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在何处听到这一消息?在“剑”南,诗人避居梓州,忽然听到从剑门关以北,从长安传来官军“收蓟北”的喜讯。“蓟北”,唐代蓟门以外,指今北京市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这里是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漂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能,就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而今“收蓟北”,表明安史之乱已平息。这句主要在叙事,叙述诗人在何地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好消息。但叙事中已有抒情,“忽传”二字,既表明消息传来之突然,喜从天降,又刻画出诗人盼望“收蓟北”的急切,日里盼,夜里盼,今日才得以实现,闻后惊喜欲狂的情态。“忽传”一词的运用,使得诗一落笔,便有疾风忽来,喜讯贯耳的欢快之感。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写来,“闻”前加“初”,表明诗人刚一闻讯时的感情反应。诗人闻到喜讯,为什么还“涕泪”纵横,以至沾“满衣裳”?这是“苦泪”,还是“喜泪”?显然,这是诗人的兴奋之泪,惊喜之泪。一个“满”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热泪盈眶,不能自止的激动惊喜心情。诗人,喜国家得到了统一。“蓟北”,是安史叛军的大本营。唐军收复“蓟北”,即表明叛军的彻底崩溃,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叛乱已平息。自从安史乱起,国家兵连祸结,杜甫时刻关心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日夜夜地盼望官军戮力沙场,收复失地,巩固大唐帝国。而今理想实现,怎不使他喜悦的眼泪沾湿了衣裳呢?诗人,喜人民得到了安宁。安史之乱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先后辗转到鄜州羌村、华州、成都;后又流落到梓州。在这七年之久的战乱生活中,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备尝艰辛,他曾被俘押送到沦陷的长安,耳闻目睹叛军的暴行。诗人由自身之苦,想到人民之难,而今叛军被灭,战乱平息,人民将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了。这怎不使他热泪纵横呢?诗人,喜虽经战乱,一家未散;多年想还乡,而今官军收复了失地,故乡光复,时机已到,喜不自胜。这样,便为下文写这位千里漂泊的诗人急想还乡的狂喜作好了准备。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看看妻子,忧愁在什么地方?没有了。我随意地收拾起诗书,惊喜得要发狂。〕
颔联,写诗人自己和家人的狂喜之情。
三、四句仍承“忽传”与“初闻”句意写来。第三句,从诗人观察妻子的角度,写妻子对喜讯的反应。此时,妻子在诗人身旁。“却”作“再”讲。这时,“涕泪满衣裳”的诗人再看看妻子,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愁何在”,即“愁在何”,忧愁在什么地方?忧愁全没有了。“愁何在”,包括杜甫自己及其妻子两方面,亲人的喜反转来更增添了诗人的喜。这表明以往的日子,杜甫及其妻子常在愁苦中度过。这表明在“初闻”喜讯之前,杜甫和他的妻子也正在愁苦之中,这突如其来的欢乐,这惊喜情绪的急剧变化,使人流出了喜悦的泪水。妻子虽不像诗人那样激动,狂欢,但一扫愁容,满面春风,喜气洋洋了。喜讯“忽传”,驱散了多年笼罩诗人家中的愁雾,带来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大家同享胜利之乐。
第四句,又从诗人的角度,写万分激动,乐极忘形的神态。这一笔描绘的诗人的神态,和上一笔写的妻子的神态,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出现,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俩人的情绪是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诗人在“初闻”之前,正在聚精会神地攻读诗书,爱不释卷,喜讯“忽传”,这一惊喜的感情冲击,不仅使诗人“释卷”了,而且是胡乱地收拾,随意地一推,离开了书案。“漫卷诗书”,这一动作足以表现他“喜欲狂”的神态与狂喜心情。同时,也只有“喜欲狂”的心情,才使这位素来文质彬彬的诗人有这一“欲狂”的举动,倘在平时,那是定要慢慢地合起卷来,且要做些标记的。这里,诗人勾勒出了一个不能自已,手舞足蹈的狂欢的自我形象了。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漫卷诗书”表现出多层意思:表现了杜甫的文人身份;反映了“读书破万卷”的诗人常以诗书为伴的充实的精神生活;表现了诗人于惊喜之余,归乡的念头已经萌动。这句,巧妙地照应了“初闻”句,是“涕泪满衣裳”感情的发展,是惊喜的另一种表现。同时,这句又为下面两联诗做好了铺垫,以下便写“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以上四句写的是现实。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明丽的阳光下我要尽情歌唱,举杯痛饮,让春天同我作伴好回故乡。〕
颈联,写诗人欢庆胜利的打算。
上句,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日”前冠以“白”字,不仅表明是白天,而且表现了诗人狂喜的心情。诗人因这一喜出望外的胜利,心情极为激动、欣喜,觉得这春日的阳光也分外明亮。他要在这明丽的阳光下“放歌”,引吭高歌,尽情歌唱,挥毫赋诗,高吟几首胜利的歌;他要在这和煦的阳光下“纵酒”,尽情畅饮,举杯开怀,痛饮几杯胜利的酒。“须”字,有“必须、应该”之意。表明“放歌”须以“纵酒”助兴,“纵酒”更以“放歌”为乐。“放歌”、“纵酒”是一种狂喜不禁,狂放不羁的举止,是“喜欲狂”的进一步发展与补充,是最适于诗人表其情达其意的手段,是庆贺朝廷平息了叛乱,收复了失地河南河北的最好方式,这比起“漫卷诗书”来,喜悦的心情得以更充分更痛快地表达。这句写“狂”态,下句写“狂”想。
长年流落异乡的诗人,于设想“放歌”、“纵酒”之际,便想到了沦陷已久的终于光复的家乡,脱口吟出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青春”,即春天。“春”前点以“青”字,表明这春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充满喜意。春天里的山,特别青;春天里的水,分外绿;胜利的春天里的祖国河山,格外壮丽。这句诗是对想象中还乡情景的描绘:诗人将以秀丽的春景为伴,在那明媚的春光里,在那垂柳绿杨掩映,鸟语花香烘托,风景宜人的归途上,该是多么惬意啊!一个“好”字,意义多重:以“青春作伴”“还乡”,季节好,“青春”美;在今日“还乡”,战乱平息,故乡光复,展现笑貌,故乡好;在今日“还乡”,还乡的人儿心境好,喜气洋洋;诗人归心似箭,决心已下,欲速欲好。这里,诗人写的虽是他个人的设想,但也体现了当时所有离乡背井、逃难远方的人们的普遍心理,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诗人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呢?诗人的狂欢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乘船扬帆,顺长江东下,从巴峡穿过巫峡,出了巫峡直奔襄阳,向洛阳进发。〕
尾联,写诗人预想的还乡路线。
诗人忽闻喜讯,便萌生出川东归之想了。诗的最后两句,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振翼而飞,身在“剑”南,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他立即拟好了“还乡”路线:“即从……穿……,便下……向……”。诗人要带领全家从四川出发,乘船扬帆,顺流东下,从巴峡穿过巫峡,出了巫峡转陆路,直奔襄阳,好向洛阳进发了。“巴峡”,是今四川巴县一带江峡的总称,在今重庆市以东一带,不是湖北巴东县的巴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此处以“巫峡”代“三峡”。诗人设想的这一乘坐江船的还乡路线,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描写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江急峡,顺流而下,船行真像飞箭一般。也正像诗人李白所描写的一样:“千里江陵一日还。”
我们不难想象,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山河的诗人,特别是当他久困蜀地,乍出川还乡,又有“青春作伴”,他是如何地心花怒放啊!想到这里,真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一叶扁舟,在湍急的江流中向东奔驶着;山上猿声,此起彼落,应接不暇;船上的诗人,领略着沿途风光,他的心早已飞向那遥远的襄阳、洛阳了。杜甫原籍襄阳,落籍河南巩县,河南已是他的故乡。洛阳是杜甫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他早把洛阳看成他的归宿之地了。
这两句诗,是写诗人想象归程中情不自禁的喜悦,路途是一下直达,感情也一泻千里。从艺术形式上看,它与其他七律不同,七律虽也有尾联对偶的,但没有像这首诗连用四个地名组成对偶句的。又加上“穿”、“向”的动态,生动地表现了“狂”想的飞驰,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而过,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令人觉得自然、灵活、流畅,使诗的意境也更加开阔,格调更为明朗,它确是诗人难得的快意之作。
诗人既展示“狂”想,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窄而险,舟行如梭,所以用“穿”;从“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故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是陆路,故用“向”,用字极为精当。
以上四句是写诗人的想象。
【综述】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胜利消息后的兴奋、喜悦心情,不论是写“初闻涕泪”、“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还是写想象中的“放歌”、“纵酒”、春日“还乡”,都充溢着这种思想感情。诗中写的虽是诗人一家的事,但其内涵已大大超过了这一范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融合了广大人民希望过和平生活的共同感情。
诗中写的是诗人“初闻”“收蓟北”一瞬间的事情,情节简单,但经诗人艺术的处理,却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十分动人,既急促紧张,使人应接不暇,又井然有序,极为自然。
杜甫的诗,不论是叙事的,写景的还是抒情的,往往带有沉郁、忧伤的情调,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明快豪放之作,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诗论者称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捷报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中生动地运用了一连串表动作的语词,如“忽传”、“初闻”、“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好还乡”、“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使诗的节奏明快,一气呵成,把诗人极度欢喜激动的心情,狂喜的神态和手舞足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