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以动人、感人评价诗词
我们谈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谈论诗词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好诗的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将有无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主要依据。到了现代,某些文学评论家爱用西方的文艺思想来重新考察、定位中国的文学史,视角的转换催生了许多新的见解,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误区,比如文学上的“主义”,便是一个典型的误区。例如,为古代的诗人划分“主义”,说王维是“自然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苏轼是“浪漫主义”、李商隐是“形式主义”等。厉以宁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什么意义。理解一首诗词,或一位诗人、词人,如果脱离当时的写作环境,所谓的“主义”便也失去了生动的内涵和概括力。不管是谁,写出的作品如果既不动人,又不感人悟人,就不会成为好诗好词。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赵鼎的《鹧鸪天》。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因遭秦桧迫害,被流放于海南崖州,后来死于流放地。厉以宁认为赵鼎这首词是动人、感人的。1994年,他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想起了赵鼎这首词,有感而发,填了一首《生查子》:
生查子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宋朝赵鼎被流放处
厉以宁
举杯百感生,杯落千愁了。盛世忆中寻,梦断临安道。
崖州春也晚,风急桃花少。只见海鸥飞,相伴随人老。
从词中可以看出,厉以宁对赵鼎的《鹧鸪天》是欣赏的,对赵鼎的处境是同情的。
一个作者一生所写的诗词很多,怎样评价才算公允呢?厉以宁提出,评价一个诗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要因为一个诗人写过很多好诗,便认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能因为一个诗人有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便将其一笔抹杀。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被所谓权威性观点所迷惑。对每一首诗词,都应该用心体会。好诗好词应当动人、感人,这样人们才爱读,才去背诵。
比如韩愈有些五古、七古虽有独到之处,但佶屈聱牙,难以上口,厉以宁不喜欢这样的诗,而对韩愈赠侄孙韩湘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则称赞不已,因为这是一首很感人的诗:
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晚年上《论佛骨表》,触犯龙颜,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别人说情,才改成贬潮州刺史。行至蓝关,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气概悲壮,沉郁顿挫,凄楚之情,感人涕下。
韩愈有些七绝也写得自然、清新。例如:
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绝·镇州初归
(唐)韩愈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
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
又如,厉以宁认为,秦观以词著称,他的某些小令写离别之情而感人至深。如:
南歌子
(宋)秦观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但人们很少注意到秦观的诗,谈论宋诗时也很少提起秦观。加之,唐人七绝是最动人的,宋诗七绝一般不被重视。但厉以宁认为,唐人七绝固然好,宋人七绝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观以下两首叙景诗,论造句,论韵律,何尝比唐人七绝逊色呢?
七绝·泗州东城晚望
(宋)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七绝·秋日
(宋)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还有以下两首宋人七绝,厉以宁认为同样不逊于唐人:
七绝·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七绝·湖州歌
(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厉以宁认为,唐人五绝为诗中极品;但宋人五绝,也有佳作,如:
五绝·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五绝·山中
(宋)王安石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五绝·柳桥晚眺
(宋)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上述几首诗得之自然,深入浅出,所以不逊于唐人五绝。
厉以宁的观点提醒我们,分析诗词应该深入到诗词本身的世界,不应该受到外在评判标准的影响。诗词运用的是感发的力量,唤起的是读者的感受。评赏诗词要做到“感同身受”,才是至高的境界,也是人们欣赏、喜爱诗词最重要的原因。
运用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分清什么是陈腐堆砌的模仿,什么是巧妙自然的借用。一般来说,诗词创作最忌亦步亦趋,因袭模仿不会有好诗。一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往往是出于意象的清新、自然,出于其原创的语言风格,一首好诗,就如同一幅视角独特的画作,能让我们从寻常景物中感受到不寻常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诗词创作,虽然带有较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迹,但经过作者独特的境遇和情感的点染,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厉以宁认为,宋代吴激的《人月圆》就是一个例子:
人月圆
(宋)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吴激在宋钦宗时奉命出使金朝,被金人扣留,后在金为官。某日在金朝张侍御家出席宴会,见宋亡之后被俘的小宫姬佐酒,有感而作这首《人月圆》。这首词中,无论是“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还是“仙肌胜雪”“青衫泪湿”,皆出于前人诗作。但厉以宁认为,引用前人的这些意象,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感情真挚的佳作,一来因为化用得自然而流畅,毫无斧凿痕迹,二来因为作者在去国怀乡、感时伤怀这一层面上,和前人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因真挚而感人。1957年,厉以宁与同窗马雍谈起这首词,两人都认为这是一首佳作:
七绝·与马雍夜谈吴激《人月圆》,两人看法相同
厉以宁
词中虽有前人语,信手拈来却自然。
此境此情无可议,感人名句历朝传。
就对诗人的评价而言,前面已经提到,厉以宁指出不要把诗词作者划入什么“主义”,很多诗词也根本无法被归到某种“主义”之下。如: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你能说这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几首:
七绝·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菩萨蛮
(宋)曾布妻魏氏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几首诗词都很动人,但很难从“主义”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区分,如果硬要套用“主义”进行评价,就失去了欣赏诗词的意义。
厉以宁还指出,辞藻文雅而繁复并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有些诗词,尽管用词造句朴实平和,没有过多雕刻的痕迹,但多年以来却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并且一读就能被记住,这不是偶然的,这些诗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五绝佳作。五绝,因其篇幅短,所以没有堆砌词句的空间,对用字的朴实、凝练有格外高的要求。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诗中,五绝是最难写的。短短二十个字,要写得自然,要有较深的含义,很不容易。”以下三首五绝,都是厉以宁在讲课时一再举例提到的:
五绝·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五绝·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五绝·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再看几首七绝:
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七绝·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厉以宁在课堂上说过:“五绝难写,七绝也难写。七绝写得不好,就流于俗气,也就没有韵味了。”以上举的几首唐宋七绝,都是佳作。厉以宁还说:“如果诗词很难让人记住,说明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共鸣,或者在韵律上不是十分上口,所以记起来很困难。”因此,除了内容是否生动、感人外,能否被人们记住,也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之一。而诗词若想易于被人们记诵,首要的一点便是要让人大体上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