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忽巳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此诗又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长安三年,使他对社会现实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有了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天宝三年冬他回到东鲁家中,只与友人寻幽纵酒,忌谈官场富贵。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的追求,于天宝四年秋,离别东鲁家园,准备作第二次漫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游天姥山的诗,留赠给东鲁的朋友们,故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命名。“吟”,诗体的一种。
【解读】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的意境雄伟宏大,变化莫测,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奇特新颖的表现手法,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前八句,写诗人入梦前的向往,即入梦的缘由。点明天姥山高大雄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起东海里的仙山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找到;〕
客从海上来,当谈海上事。“瀛洲”,古代传说东海中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是仙山,仙境,当然景色瑰丽不凡,又以大海为背景,就更为壮观,令人向往。但海面上烟状的水雾笼罩,波涛渺茫。“微茫”,景象隐约不清。“信难求”,实在难以寻求这一仙境啊!诗人是听“海客谈”,是耳闻,并非目睹。海客呢?也是听来的“传闻”,并未亲临,亲见。这样,“瀛洲”虚无缥缈,可谈而不可及,便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越神奇,便也越传为“海上奇谈”了。
起笔两句,先从虚处写起,说明仙境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越地人谈起天姥山,云霞掩映,忽明忽暗,有时可以一览。〕
“越人”,越国人,即今浙江一带人。天姥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西北,嵊县东,是著名的风景区。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之得名。当地人对天姥山熟悉,谈起来当然也就真切。天姥山的突出特点是高耸云霄,漫天彩霞笼罩,雄伟险峻。“明灭”,时现时隐。云霞开,则山现;云霞罩,则山隐。“或可睹”,有时能够目睹到天姥山的形象,真是胜似仙境。由此引出“梦游”,令人神驰心往。
“海客谈瀛洲”,“难求”,是虚笔,也是衬笔;“越人语天姥”,“可睹”,是实笔,也是主笔。两句形成对偶,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起笔由瀛洲引出天姥,由虚入实,运用类比法,表明天姥也像瀛洲一样,给天姥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令人油然而生神驰的念头,极自然地导入对天姥山的描绘。
写天姥可睹,使“梦游”成为可能,为梦因之一。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非常向往的地方。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旅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而且非常熟悉的。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直插云霄,横向天边,山势高出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这两句直接描写天姥,用“连”、“横”、“拔”、“掩”四个动词表现天姥山高耸入云的气势。“天姥连天”,诗人用纵笔写天姥,与天相连,写山之高。“向天横”,诗人又用横笔绘天姥,横向绵延至天边,写山之阔。一句中用三个“天”字,加强了气势。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五岳”,总感到有点“大气”不足。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写天姥山遮掩了赤城山。赤城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土赤红,似云霞,因之得名。诗人用步步陪衬法写天姥,一用名山五岳相衬,二用高大的赤城山相托,极写天姥山的雄姿。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但和天姥山一比,就像要向东南方向倾倒下去似的。〕
这两句间接描写天姥,用“倒”、“倾”两个动词描写天台山,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形象。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耸峙,仰望如在天外,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的幻觉。天台山,在浙江省。“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并非确数,极言天台山之高大。但“对此”,“此”指天姥山。“欲倒东南倾”,天台位于天姥东南,又属东南走向,一个“倒”字,一个“倾”字,表现了天台山在天姥山前,倾身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显得低多了。此以“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衬托天姥,夸张地描写出了天姥山的雄伟壮观,气势不凡。
这座天姥山,被描写得耸立天外,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诗中的天姥,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写天姥山势高峻,使人萌发“梦游”的念头,为梦因之二。
第二段,共三十句,写诗人梦游天姥所遇幻境,表现诗人对仙境的向往。是全诗的主体。分三层,第一层(至“渌水荡漾清猿啼”),写梦往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我想依据越人的传说,去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此为过渡句,“我欲因之”,是承上,承接对现实天姥的描写。“因”,凭借,依据。“之”,指代前文越人对天姥山的传说,是梦游的现实基础。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向往,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梦吴越”,“梦”字后有“游”;“吴越”,“吴”因言“越”而带出,其实,就是指越。此为启下,引到对梦游吴越的旅行路线及具体情景的描写上,不露痕迹。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鉴湖。用“一夜”,强调了时间之短,又用“飞”字修饰“度”,表现了飞渡镜湖之快和诗人急欲游历天姥山的心情。“镜湖”,在浙江省绍兴县,又名鉴湖。“镜湖月”,即月下镜湖之意,一个“月”字,给湖上景色笼上了一层月光,涂上了一层美色。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湖光月色照着我水中的身影,伴送我飞到美丽的剡溪。〕
“湖月”,镜湖的湖光与美妙的月色交辉,“照我影”,明月把“我”梦游的身影映照在镜湖上,轻盈,飘忽,又将“我”由镜湖之畔送至美丽的剡溪之边。“送我”,拟人写月,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剡溪”,在浙江省嵊县南,即曹娥江上游。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灵运住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这儿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先以怀人之笔写“谢公宿处”,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性喜山水,以游山著称,他游过剡溪,曾在此住宿。他所作《登临海峤》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岭。”“今尚在”,表明明月已送他降落在谢公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诗的下句,描写“谢公宿处”环境幽雅,景色凄清。“渌水荡漾”,是写山间水。“渌水”,即清水。“荡漾”,写出清澈的溪水在月光映照下泛起微微波纹的美好情景。“清猿啼”,是写山间猿。“清猿啼”,即“猿啼清”,猿猴凄凉清脆的叫声在山间回响,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但这还是登山前的景色,属过渡之笔。
第二层(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游天姥”,为中心层。绘出了五幅各具姿态的天姥图,第一幅(至“身登青云梯”)为“登临天姥图”,写登山轻快心情喜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脚上穿着谢灵运设计的木屐,身子登上高耸险峻、直入云霄的山岭。〕
梦游中的诗人,面对优美的山景,游兴更浓。“脚著”,脚上穿着谢灵运当年登山时穿过的那种特制的木屐。《宋书》记载,谢灵运登山,“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此时,诗人身已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青云梯”。“青云梯”,犹言天梯,指耸入高空,伴有青云,石阶似梯的山路。突出表现了天姥山高耸云天,表现了诗人登山的轻快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幅(至“空中闻天鸡”),为“天姥晨景图”,写晨光壮美宜人。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至半山腰,就可看见海中日出的奇景,还听到空中天鸡的啼叫声。〕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身已登上“青云梯”的诗人,此时已登至“半壁”。“半壁”,半山腰。因山陡如壁,故曰“半壁”。“见海日”,诗人身居“半壁”,迎接黎明,东望大海,碧涛汹涌,托红日跃出,彩霞、朝阳照耀苍山翠壁,一片曙色,尤为壮观,开阔胸臆。前句是写诗人“半壁”之所见,后句是写“空中”之所闻。诗人“闻”到了什么?听到了天鸡的啼鸣。《述异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泰山极顶才能观日出,天姥“半壁”即能“见海日”,足见其高峻。在此还听到了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破晓,空中天鸡先唱,而后天下众鸡齐鸣,啼声此起彼伏,回荡于深山峡谷,何等悦耳!真乃见奇景,闻异声,更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险峻。
点明梦游的时间由月夜推到拂晓,梦游的境界由清幽变为壮丽。
第三幅(至“慄深林兮惊层巅”),为“天姥山景图”,写白日胜景迷人。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岩重叠,山路千回万转,崎岖不定,我遇花观赏,依石盘桓,不觉日落天色变暗。〕
“千岩万转”,互文见义,即千岩万岩,千转万转。诗人游至在“千岩万岩”之间,路在重叠的山岩中蜿蜒,人在“千转万转”“不定”的山间小道上行进。极言攀登之险,但又险中见奇。山路左一转,右一弯,每一曲,每一折,都向游人展开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景象万千,美不胜收。石间路旁,山花烂漫,令人眼迷,使人心醉,诗人斜倚着岩石暂憩观赏。“忽已暝”的“忽”字,带过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诗人深为奇花异石所吸引,陶醉山水,观赏不够,流连忘行,不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一个“暝”字,领起下文,又为后文气氛的转换做了准备。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熊的咆哮,龙的吟啸,像巨雷一样在山岩泉流间震响,它使深林战栗,使重叠的峰巅震惊。〕
暮色中忽然传来熊的咆哮,龙的长鸣。“殷岩泉”,“殷”,一般作“雷声”解,此处作“震动”用。这巨雷般的声音震得山岩回响,震得泉水兴浪。这声音震得“深林”战栗,颤抖。这声音使得“层巅”震惊,摇晃。描绘出了夜晚天姥山巨兽怒吼,惊心动魄的奇特景象。
衬托出诗人心情寂凉,暗示诗人处境险恶。
第四幅(至“丘峦崩摧”),为“天姥雨景图”,写夜间雨中奇特的景象。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乌云沉沉啊,好像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前句写“云”,云是“青青”的。“青青”,黑沉沉的样子。写乌云翻滚,“山雨欲来”。后句写“水”,水是“澹澹”的。“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水波荡荡,烟雾升腾。写风云突变,暴雨将临的征兆。这与前两句描写的白天景象形成了巨大变化。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闪电从云缝里射出,山峰好似被霹雷炸裂,崩塌。〕
此为“云青青兮欲雨”的发展,浓密的乌云突然裂开,射出耀眼的电光。“列缺”,闪电。随电光闪闪,是巨雷轰鸣。“霹雳”,炸雷声。这闪电雷鸣,似将“丘峦”震“崩”,倒塌,似将山峰“摧”毁,斩断。写雷电逞威,山崩地裂。连用两个短促的句子,造成紧张气氛,暗示处境的险恶,为仙府的出现作好铺垫。
这里,不仅有有生命的熊在咆哮,龙在长吟;连无生命的深林、层巅也战栗、震惊;水、烟、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汇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文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高大神奇;后文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深沉悠远。这奇异的境界,令人够惊骇的了,但诗到此并未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转入近似荒唐,全诗更进入了高潮。
第五幅(至“仙之人兮列如麻”),为“天姥仙境图”,写仙府富丽堂皇。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个巨大的仙洞有道石门,轰隆隆一声从中间打开。〕
“列缺霹雳”的巨大威力,致使“丘峦崩摧”之际,“洞天”(仙府)的“石扉”,“訇然”(轰然)一声“中开”,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洞天”,道家称神仙居住的地方,多在名山洞府,洞中别有天地,所以称为“洞天”。这两句启下,引到描写“洞天”的景象。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万里碧空,无限辽阔,望不见边,日光月色映照得金银装饰的楼台金碧辉煌。〕
“青冥”两句,写一个阳光明媚、和乐美好的神仙世界。
“青冥”,青色的天空,“浩荡”,广阔无边,清澈透明,深邃美好。这“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有明亮的日月,在日光月色的“照耀”下,金银装饰的瑰丽的楼台仙阁,景色壮丽,何等地惊心眩目,光彩夺人。“金银台”,传说神仙的住处有黄金白银砌成的宫阙。洞中壮丽辉煌的虚幻景象,和洞外电闪雷鸣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洞天”,是诗人向往的乐土,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穿着彩虹裁成的衣裙,驾上当作神马的清风,云神们啊,一个个从天上飘然降落。〕
从“浩荡”的“青冥”中,“云之君”以“霓为衣”,披着五彩霓虹做的衣裳,飘逸,艳美;以“风为马”,乘着清风,纷纷降下,降落到这“日月照耀”的“金银台”间,降到这绚丽多彩的仙境。
这里,借用九字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老虎奏着仙乐,鸾鸟驾着彩车,随行的天宫神仙分列两边,像麻一样难以数清。〕
随着“云之君”的降临,群仙翩翩降落到天姥山。他们有奇特的乐队,老虎弹瑟奏乐;他们有的坐着鸾鸟驾的华贵美丽的车子,列队“如麻”,队容整齐,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这是梦游幻境的高潮,这是诗人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诗人创造的奇异的神仙世界:神临仙山,群仙齐集,欢快喜悦,似在迎接人间诗仙李白的到来!
仙人盛会是人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影响,也有他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记忆,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才描绘出这般辉煌的万千气象。
第三层(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醒长嗟。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如此景象令我猛然间心惊肉跳,恍惚中坐起身来,失意地长叹不已。〕
如此梦境,如此壮丽景象,使我突然“魂悸”、“魄动”。“以”,而,并列连词。“悸”,心惊,心跳,魂魄惊动。“怳”,同“恍”。我于恍然之中,“惊起而长嗟”,惊讶得坐起身子,长叹不已。仙境忽然消失,梦境随即破灭,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醒来时看到的只是身边的枕席,刚才梦境中见到的云霞仙景全都消失了。〕
诗人“长嗟”之余,才发现“觉时”,醒来之时,身边唯有枕席。“向来”,刚才。“烟霞”,云霞,即梦中奇景,五彩缤纷的景象已失,全无影无踪了。梦境破灭后,诗人,不是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又躺在枕席之上。
诗人在梦中幻境达到高潮时醒来,又回到现实世界,激荡的心情也归于沉静。这样把现实与梦境构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第三段,后七句。诗的第二段写“梦游天姥”;第三段写有感而“吟”诗“留别”,点题。由描写转入议论,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主题。为“梦游”的余波。分三层。
第一层,前两句,紧承前段,强调及时行乐,在消沉的情绪之中,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愤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什么富贵行欢作乐也像做梦这样虚幻,古往今来一切事也像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
诗人大梦初醒,感慨万端,联想到人世间行欢作乐之事,“亦如此”。“此”,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一时即现,一时即失,变幻无常。作者并由此推想到以往,进一步指出,“古来万事”,自古以来的万般事物:政治的,生活的;乐事,愁事;那“济苍生”、“安社稷”壮志未酬的伤感之事;那三年长安生活,理想破灭的失望之事;那傲岸性格招致权贵谗毁之事,也都像那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的水一样啊,转眼即逝。
写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感慨。这是历史给他造成的局限。
第二层,中三句,辞别朋友,求仙归隐,与恶势力绝不妥协。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告别了你们后,要问我何时回来?我暂且把坐骑放养在青山之间,要走时就骑上它遍访名山。〕
诗人“吟”诗“留别”,留给谁?留给“君”。“君”,指东鲁的朋友们。今日告别了你们,离开了你们,“何时还”?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与你们相见。表现了朋友间依恋不舍的感情。此时,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暂且。“白鹿”,隐者的坐骑,或曰神仙所骑的神兽。暂且把我的坐骑放养在青山之间,需要走时,“即骑”,就骑上白鹿,游访名山,求仙访道,这才是最快意的。可见,诗人对个人前途感到甚为迷惘。
这三句,句句押韵,表现了诗人的激动情绪。
第三层,末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于世俗功名富贵的蔑视和对于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诗人最后却愤然加添了两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能够低头弯腰、低声下气地侍奉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使我不得开心展笑颜!〕
这个九字长句,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情态,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安能……事权贵”,即怎能侍奉权贵。怎样“事权贵”呢,“摧眉折腰”,低头弯腰,表示卑顺。诗人用它做状语,刻画出了事权贵者的奴才相。这些权贵们,在李白眼中,既无德,荒淫无道,又无才,俗不可耐。对权贵,李白从感情上反感,从内心里蔑视,表现在态度上只能是傲岸不驯,又怎能侍奉他们呢?至于“摧眉折腰”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那样,会使诗人“不得开心颜”,不能够心情愉快,笑逐颜开。诗人怎样才能“开心颜”呢?只有走出长安,远离权贵;摆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交往平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徜徉山水。
所以说,这段诗的前两层在流露出消极思想的同时,也体现出积极的反抗精神。因为,蔑视权贵,才把官场富贵看得像“东流水”一般;不满现实,才向往名山仙境。诗末像天外飞来之笔,使低沉的情调一变而为昂扬,照亮了全诗的主题。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做的人绝非多见。诗人李白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这是他超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综述】
这首诗通过“梦游天姥”神奇境界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达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精神。
诗人把神话传说和对山川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的境界,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
构思新奇巧妙。“梦游”是一种艺术构思,诗人以虚构的“梦游”形式来组织诗篇。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先写“梦游天姥”,将梦游中的幻境写得活灵活现,仙境仙人,栩栩如生,令人如身临其境,使诗人在梦游中暂且得以解脱,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诗中虚幻的梦境和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现实的黑暗。诗到篇末,作者才直抒胸臆,突出主旨,表现了傲视权贵,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诗的想象丰富奇特,形象缤纷多彩,构成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绘梦游天姥的幻境,想象奇特,随着想象翅膀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万千景象,令人惊讶。例如,诗的第二段,先写梦往剡溪,游兴渐浓;又写登山途中,见奇景,闻异声。再描绘山顶情景:白天,气象万千;夜晚,惊心动魄;洞外,电闪雷鸣;洞内,神奇壮丽。诗把梦境一步步推到高潮,陡然收笔,又回到现实,写得奇峰突起,出乎意外,引人入胜。诗人的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思想,但诗的基调是昂扬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贯通诗间,并无消沉之感。
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诗是古风,以七言为主,杂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夹用几句五言,以显示出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等。诗的情节到了紧张时,便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等,声情一致。又注意音韵,语调铿锵悦耳。又参用骚体句法,连用几个“兮”字,有气势,有韵律,便于描绘梦境的变幻多彩,又能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和不随世俗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