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描写天涯游子漂泊流离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作品,早在《诗经》中就已经相当普遍,此后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大量成功的作品。宋词中的羁旅离愁之作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雨霖铃》(寒蝉凄切)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羁旅离愁之作,大都选择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营造意境。就节令而言,以选择秋冬居多,这是因为中国人有一年一度回家过年的习惯,秋至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就景观而言,馆驿、长亭、关河、溪桥容易引发人们感叹旅途奔波的辛劳,梅花、柳条最容易让人回想起离别的场面,当然,一个凭栏凝望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常常隐约其间。
羁旅离愁之作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是人们财产的根本。人之所以不能摆脱对故乡、对家族的依恋,说到底,是不能摆脱对经济来源的依靠。男子汉走四方,留下思妇独守空房,是中国古代家庭一种普遍的模式。中国古代文人少年求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旦入仕,原则上又要回避原籍。所以,“少小离家老大回”是文人们普遍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游子思乡怀人的羁旅离愁很自然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 南飞的大雁 。 衡阳有回雁峰 , 相传大雁南飞 , 不过此峰 。
四面边声连角起。
角: 军中的号角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嶂: 形如屏障的山峰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 山名 , 即今杭爱山 , 在内蒙古境内 。 东汉窦宪大破匈奴 , 在此山刻石记功 。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 羌笛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大意 〕边塞的秋色风景奇异,大雁南飞一点也没有眷恋之意。四面响起边塞的号角声,只见重峦叠嶂,长烟落日,孤城紧闭。举起一杯浊酒,遥望家乡远在万里之外,功业未立无法归去。笛声悠悠,寒霜满地。在这样的夜晚人人都难以入睡,月光映照着将军的两鬓白发和士兵流不尽的眼泪。
〔 点评 〕 范仲淹曾在陕西守边多年 , 这首词就写他本人边塞经历的直接感受 。 词的上片写边塞风光 , 下片写军人思念家乡的情景 。 在宋词中 , 这是较早反映边塞军旅生涯的作品 , 其风格慷慨苍凉 , 在宋初词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
黯: 黯然 , 愁苦的样子 。
旅思: 客居他乡的愁思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大意 〕黄叶洒落一地,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烟气弥漫。无边的芳草延伸到天的尽头,无情地逗惹着人的乡愁。因思念故乡而使人心神黯然,彻夜难眠。明月早已升起,不要再倚靠在高楼上凝目遥望。本想借杯中的酒消解乡愁,而酒入愁肠却又化作了思乡的泪水。
〔 点评 〕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 。 它与其他怀乡词不同的地方是 , 一般的怀乡词往往用萧瑟的秋景来表达作者的愁思 , 这首词却以高远阔大的秋色来烘托无边的乡愁 , 虽有不尽柔情却毫不委靡 , 所以前人评价这首词是 “ 正气塞天地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 到处 , 处处 。
苒苒: 冉冉 , 渐渐 。
物华: 景物风光 。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渺邈: 渺茫 , 遥远 。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yónɡ )望: 仰望 , 抬头凝望 。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争知: 怎知 。
恁: 这样 , 如此 。
〔 大意 〕眼看着潇潇的暮雨洒向江面,一番清洗洗出了清新凉爽的新秋。慢慢地,秋风一阵比一阵凄厉,关山与河流一天比一天凄冷,落日的余光正照在楼头。举目四望,花落叶黄,美好的景物正在慢慢凋零。只有那滔滔不尽的长江水,还在默默地向东奔流。不忍心登高望远,故乡远在天涯,归乡的情思难以遏制。可叹这些年来行踪不定,何苦在他乡久久停留 ? 想必家乡的亲人在妆楼上翘首企盼,多少次误认了天际的归舟。她怎么知道,此时此刻我也正倚着栏杆,满腹离愁。
〔 点评 〕 这首词写羁旅离愁 。 词的上片写游子登楼所见 , 以秋景的萧瑟表明人的伤悲 ; 下片写游子望中所想 , 抒发其归思之切 。 前人对这首词评价甚高 , 苏轼认为 “ 霜风凄紧 , 关河冷落 , 残照当楼 ” 三句 ,“ 不减唐人高处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 古时驿路上十里置一长亭 , 供人休息或饯别 。
骤雨: 急雨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 在京城门外设帷帐置酒送行 。
无绪: 情绪低落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凝噎( yē ): 喉咙哽咽 , 想说话又说不出的样子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 去了又去 , 即远去 。
暮霭沉沉: 晚间云气浓厚的样子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选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 一年又一年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风情: 情意 。
〔 大意 〕清秋的傍晚,急雨刚刚停下,寒蝉的鸣叫又带来几分凄凉。设帐饯行了无情绪,心中不忍分别,远行的船在催促着行人赶快离开。难以说出心中的千言万语,只有手拉着手,流着伤心的眼泪。想象着船儿就要载着人驶向烟波千里的南方,那里暮云沉沉、天地宽阔。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为离别伤悲,更何况是在冷落萧瑟的秋季分离。当酒醒梦回时,伊人早已不在身边,只有两岸的疏柳、天边的残月和拂晓的寒风伴着孤独的我。从此以后,一年又一年的良辰好景也只会徒然增加人的惆怅。心里即使有千般柔情、万种蜜意,又能向谁诉说 ?
〔 点评 〕 王灼 《 碧鸡漫志 》 指出 ,“ 雨霖铃 ” 的曲调极其哀怨 。 柳永的这首词写得婉转凄恻 , 充分体现了哀怨的特点 。 在寒蝉凄切 、 骤雨初歇的氛围中话别 , 倍感别离的苦楚与辛酸 , 更添临行时的依恋与不舍 ; 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环境中酒醒 , 倍感独处的凄凉与冷落 , 更添别后的思念与惆怅 。 这首词通过环境的渲染 , 衬托出词人心中浓郁的伤别情怀 , 堪称是写离情别绪的千古绝唱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候馆: 旅舍 。
草薰: 青草散发出的香味 。
辔: 马缰绳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危阑: 高楼上的栏杆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平芜: 平坦的草地 。
〔 大意 〕旅舍前的梅花已经凋零,溪桥边的柳条柔嫩纤细,春草散发出香味,春风送来暖意,游子骑着马启程。离家越远,离愁越浓,愁绪绵绵不绝像那溪中脉脉的春水。柔肠寸断,粉泪盈盈,但愿她不要登上高楼独倚危阑:原野的尽头是座座春山,行人还远在那春山之外。
〔 点评 〕 这首词写羁旅离愁 。 词的上片写游子途中所见 , 下片写游子心中所感 。 全词借春光引发离愁 , 春光越是美好 , 越能勾起良辰美景不能共有 、 共享的惆怅 。 词中描摹春光细腻感人 : 梅残 、 柳细 、 草薰 、 风暖 , 春意盎然 。 上片以春水之喻作结 , 有迢迢不断的柔情蜜意 ; 下片以春山的形象作结 , 有无穷无尽的韵味 。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津渡: 渡口 。
桃源: 指陶渊明 《 桃花源记 》 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 在今湖南常德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寄梅: 用南朝宋人陆凯寄梅花给友人范晔的典故 。
尺素: 指书信 。
无重数: 即无数重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郴江、郴山: 在今湖南 。
幸自: 本自 。
潇湘: 水名 , 在湖南永州市境 。
〔 大意 〕雾气重重遮住了楼台,月色迷蒙认不清渡口,极目远眺,桃花源无处可寻。更不能忍受在春寒中紧闭馆门,日暮时分又传来杜鹃的哀鸣。友人寄来问候的书信,更增添了心中无穷的愁苦。郴江本来是环绕郴山的,为什么要独自流到潇湘去呢 ?
〔 点评 〕 这首词作于作者被贬郴州后 , 词写贬谪的悲苦 , 体现了作者失意 、 绝望的心境 。“ 郴江幸自绕郴山 , 为谁流下潇湘去 ”, 意蕴丰富 , 相传苏轼深为赞赏此二句 , 并将其书于自己的扇头 。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画角: 古代军中号角 。
谯( qiáo )门: 城门楼 。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征棹( zhào ): 指航船 。
引离尊: 指饯行时举杯饮酒 。 引 , 持 。 尊 , 同 “ 樽 ”, 酒杯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蓬莱: 阁名 , 旧址在今绍兴卧龙山 。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销魂: 指伤神 。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青楼: 歌楼妓院 。 两句用杜牧 《 遣怀 》 诗中 “ 赢得青楼薄幸名 ”
诗意。
此去何时见也 ?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大意 〕山头上像是涂抹了一层淡淡的云彩,一望无际的枯草似乎和远天连在一起,画角的呜咽声从远处城门传来。暂且停下航船,一起举杯共饮。回首此间多少旧事,恍然如梦。斜阳下万点寒鸦归来,流水环绕着孤村。此时黯然神伤,私下解下香囊相赠,轻轻解开罗带送别。多年来,空自在青楼歌女间留下一个薄情的名声。此时一别何时才能再见 ? 衣袖上白白地洒满泪痕。最伤心的是,回头看高城,它已笼罩在黄昏的灯火之中。
〔 点评 〕 这首词描写离别的场面 。 作者善于用铺叙的手法 , 加之以景物 、 环境的渲染衬托 , 细腻真切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 斜阳外 , 寒鸦万点 , 流水绕孤村 ”, 素来为人们广为传诵 , 虽是化用隋炀帝诗 “ 寒鸦千万点 , 流水绕孤村 ”, 但自然浑成 , 自成妙境 。 全词音美 、 调美 、 境美 , 让人心驰神往 。 陈廷焯 《 词则 》 称之 “ 诗情画景 , 情词双绝 ”。
燎沉香,消溽暑。
燎: 烧 。
沉香: 一种香气很浓的香料 。
溽( rù ): 潮湿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侵晓: 破晓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干宿雨: 晒干昨日的雨 。
风荷: 风中之荷 。
故乡遥,何日去 ?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吴门: 苏州 。 此指作者的家乡钱塘 。
长安: 代指汴京 。
五月渔郎相忆否 ?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楫: 船桨 。
〔 大意 〕点燃沉香,驱除潮湿的暑气。天色将晓,鸟儿在檐边探头探脑,不时鸣叫。早晨的阳光照在荷叶上,昨天的雨珠很快被晒干了。清风吹过水面,圆圆的荷叶一张一张挺举起来。故乡遥遥,何时才能归去 ? 老家在钱塘,自己久久羁旅汴京。家乡的渔郎,你可还记得我 ? 在这荷花盛开的五月,我梦见乘坐你的小船穿行在荷花塘中。
〔 点评 〕 这首词通过咏荷写乡思 。 作者由客居汴京所见的几朵荷花写起 , 回忆故乡河塘中成片盛开的荷花 , 通过描写荷花 , 将客居生活与思乡的情怀融合在一起 。“ 一一风荷举 ”, 着一 “ 举 ” 字 , 风神无限 , 王国维称之 “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 词中咏物精妙 , 充满诗情画意 。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竞发。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 ? 长亭门外山重叠。
长亭: 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 , 供人休息或饯别 。 这里指旅途中经过的地方 。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
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
孤负: 辜负 。
尊: 同 “ 樽 ”, 酒杯 。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心期: 这里指两情相互期盼 。
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经年: 整整一年 。
〔 大意 〕寒水依然停留在水痕线的下方,沙滩无边,烟波浩渺,预示着春光将回。阳光下,溪边的寒梅散发出芳香,绽开了花蕊。天涯游子满怀流落之恨,看到这些该是多么断肠销魂。长亭遥望,那重叠不尽的青山正如我此刻愁肠百结。此情凄切,想那画楼深处,春风拂过,伊人又消瘦了。辜负了巫山云雨,冷落了樽前花月。两心的期盼留下了多少凄凉,也只有等待回来时再说。就算是能够再逢,也经受了整整一年的离别。
〔 点评 〕 这是一首游子思家的作品 。 词的上片写景 , 从春意将回勾引出春思春怨 , 重在写景 , 而情在景中 ; 下片怀人 , 由 “ 画楼 ” 引出思妇 , 背面傅粉 , 尤见曲折 。《 蓼园词选 》 认为这首词有比兴寄托 :“ 仲宗于绍兴中坐送胡铨及李纲词除名 。 起三句是望天意之回 。‘ 寒枝竞发 ’, 是望谪者复用也 。‘ 天涯旧恨 ’ 至 ‘ 时节 ’, 是目断中原又恐不明也 。‘ 想见东风 , 暗消肌雪 ’, 是远念同心者应亦瘦损也 。‘ 孤负枕前云雨 ’, 是借夫妇以喻朋友也 。 因送友而除名 , 不得已而托于思家 , 意亦苦矣 。” 这也可备一说 。
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
红衣: 红莲花 。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殷云: 浓云 。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乡梦窄: 思乡的梦短暂 。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吴鸿: 从家乡吴地飞来的鸿雁 。
阊门: 地名 , 在苏州西门 。
〔 大意 〕独自靠着栏杆,看着池中的红莲,归巢的乌鸦带着夕阳归来。浓云飘过,带来一阵暮雨,吹打下片片梧桐叶。明月渐渐升起,增添了几许寒意,宝扇也闲置不用了。回乡的路那样阔远,思乡的梦这样短暂,暗绿的山似乎也在替人发愁。家乡来的鸿雁,请为我带去归信,带到苏州西门那柳枝低拂的小屋中。
〔 点评 〕 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 。 这首词是作者客居外地怀念家乡亲人而作 。 词的上片写景 , 下片抒情 , 最后一句 “ 杨柳阊门屋数间 ” 点明所怀之地和所怀之人 , 但又不说破 , 有无限深远的情味 。
何处合成愁 ?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年事: 往年的情事 。
花空: 花已落尽 。
燕辞归,客尚淹留。
客: 作者自称 。
淹留: 久留 。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萦: 缠绕 。
裙带: 代指女性 。
〔 大意 〕何处合成愁 ? “愁”代表离别人心上的秋天。纵使不下雨,芭蕉的飕飕作响也引人愁思。都说晚凉天气好,明月朗照,人也害怕登楼望月怀乡。往年的情事在梦中消逝,犹如花落水流一般。伊人南归,自己仍久留他乡。垂柳呀,你不系住她的裙带留下她,为什么系住我的行舟不让我走 ?
〔 点评 〕 这首词写离愁 , 抒发作者的羁旅怀人之情 。 词的上片写秋思之愁 , 下片写客中之叹 , 作者忽发奇想 , 把一切归咎于眼前的垂柳 , 责怪它不系住伊人的裙带 , 却去系客子的行舟 。 全词通俗明快 , 张炎的 《 词源 》 对吴文英评价不高 , 却称许这首词 “ 疏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