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杜甫·望岳①
岱宗②夫如何③?齐鲁④青⑤未了⑥。
造化⑦钟⑧神秀⑨,阴阳⑩割昏晓⑾。
荡胸⑿生曾云,决眦⒀入⒁归鸟。
会当⒂凌⒃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夫如何:怎么样。
④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⑤青:指山色。
⑥未了:不尽,不断。
⑦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⑧钟:聚集。
⑨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⑩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⑾割昏晓: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⑿荡胸:心胸摇荡。
⒀决眦(zì):极力张大眼睛。决:裂开。眦:眼眶。
⒁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⒂会当:应当,定要。
⒃凌:登上。
赏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七岁始学诗,十五岁即扬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杜甫开始漫游吴越,五年之后归洛阳应进士,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五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归东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翌年漫游齐鲁,与李白遇于东鲁,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天宝五年秋(公元746年)自齐鲁入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杜甫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杜甫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杜甫辗转避难于白水、奉先(今陕西蒲城)、鄜州(今富县)等地,此年丧幼子。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时官军在相州大败,关辅饥荒,杜甫弃官,举家入蜀避难,乾元二年末(公元759年)至成都,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
后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杜甫漂流到梓州,广德一年(公元763年)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东京洛阳,后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后严武去世,他再度举家漂泊。离草堂南下,过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后至夔州(今奉节)住两年。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岁末,至岳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抵潭州(长沙),不幸病逝于湘江上。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当诗人远远望见泰山,不禁发出感慨,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雄伟?你的苍翠横跨齐鲁大地,大自然在你身上集中了那么多神奇和魅力。你宏伟的山峰将南北分成晨夕。山中缭绕的云雾令人心胸荡漾,天上入巢的归鸟看得人眼隐隐作痛。我一定要登上山顶,将周围的山峦尽收眼底。
诗人对泰山的描绘由远及近,从虚入实,最后抓住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牵出了他俯瞰群山的气概,他攀登的哪里是泰山极顶,明明是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从此可以看出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