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画家。幼时通音律,工书画,善属文,多才多艺。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大乐丞官。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引荐,推为右拾遗,调升监密御史。开元二十五年后,对权奸李林甫当朝,张九龄遭贬罢相有所不满。曾一度奉命出塞,在凉州住了一个时期。开元二十七年,他自凉州回到长安。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被俘,在胁迫下,曾受伪职;乱平后,以此论罪,降官为太子中允。乾元二年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早年政治上有进取心,晚年态度消极,居蓝田别墅,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从山水景物中寻找生活乐趣。自安史乱后,他已无心仕途。作品以诗为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艺术造诣很高,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的成就最为突出。前期创作多为边塞诗,虽也有仕途坎坷的感叹,但抱负犹存,未失豪迈欢乐之心。《使至塞上》、《少年行》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曾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曲,是妇孺皆知的赠别名作。后期多为描写隐居生活,表现闲适情趣的山水田园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清新自然,词秀调雅,并能用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具有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故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名篇甚多,《山居秋暝》、《终南山》等,尤为传诵之作,对后期影响较广。其散文也具同一特色,以《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最为著名。有《王右丞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重阳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时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这里以“山东”代家乡。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独自一人客居他乡,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异常的孤独与寂寞。每每遇到良辰佳日,就倍加思念故旧亲人。〕
第一层,着意写“独”、“异”,使诗的波澜突起,深刻地写出了客子孤寂的情怀。“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表现身处异乡无限思亲的佳句。特别是句中的“倍”字,意承“独”“异”,将客子炽热的乡思写得深刻动人。
第一句,写异乡游子的愁情悲绪,孑然无依的凄凉之感,一“独”字两“异”字,客子悲凉之情可见。“独”字,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客子的乡愁,游子的孤独之感。少年王维久客他乡,固然他富有理想,但远离故土无亲无故,那种难以名状的伶仃之感油然而生。“独”字,色彩压抑、忧伤,但这里面隐藏着诗人的进取心、求取功名的热情与迎击困难的决心。“异乡”,“异”字紧承前文的“独”字,既“独”且“异”是够悲凉的,心灵的空寂是可以想见的。“独在异乡”的“异客”,每想到家乡会感到:人是格外的亲,水是格外的绿,天是格外的蓝。这一切都含于“独”与“异”之中。由此可见,“独”字分量之重,两个“异”字乡情之浓。一“独”两“异”互相应合,感情色彩悲凉,极为深刻地写出了孤独冷落之感,和思乡念亲之情。“在”和“为”字,深化了“异乡”的氛围,增强了“异客”的陌生感。将他乡客子悲凉的内心世界活画了出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第二句,以通俗的语言写“佳节”来临,触发乡思,不能自控。句中的“倍”字精当之极,耐人寻味。美好的节日称之“佳节”,诸如春节、清明、仲秋、重阳等。“节”前冠以“佳”字,含义极为丰富:家人的团聚,故旧的会晤……“佳节”,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情感的字眼。“佳节”,是美好的化身,是欢乐的象征;在“异乡”孑然只身,“每逢佳节”,那种情味儿叫人不敢思想,但又不能不思不想,汹涌的思念之情会把人冲击得鼻子发酸,心灵打颤的。“佳节”,往往是他乡客子难以逾越的感情关。“每逢”的“每”字,具有双重意味:一是指全部佳节中的任何一个;一是指遇到“佳节”无一例外。“每逢”,映照出了诗人乡情巨浪的密度。“倍思亲”,平日思乡情丝便绵延不断,遇上“佳节”这样的诱发因素,犹如决堤的水,奔腾起来,奔向家乡,奔向亲人。“倍”又源于“独”“异”,羁旅之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孤独无依之感尤为强烈,思亲也就愈甚。一个“倍”字,将悠悠的乡思情,郁郁的离别绪,切切的思亲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它概括了人的情感普遍规律。人人都有诞生的故土,故乡是新生的发源地,是幼小生命的摇篮,那儿有生育自己的父母,教养自己的师长;那儿有孩提时代的足迹,有自己踏过的青山绿水。这一切植根于客子的心底,融于客子的热血。故乡的风情与陌生的“异乡”形成强烈的对比,“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应时应景而生,产生了强大的感情冲击波,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界,人们都喜欢它,吟咏它,歌唱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在这遥远遥远的异地他乡,猜想到兄弟们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定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是多么遗憾的事。〕
第二层,不正面写自己的乡思情,猜想家乡兄弟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思“我”,反衬出诗人思念亲人的炽热情感。
第三句,诗未顺接“倍思亲”直叙下来,笔锋突转,另辟新径,改写故乡兄弟“登高”,境界新奇引人。重阳“登高”是千载沿袭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习俗。昔日家乡的“登高”,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留下了甜蜜的回忆,这是诗人在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根本缘由。“遥知”,千里迢迢而“知”,异乡风情习俗有别,更衬出了“遥知”的强烈。这时客子思乡念亲之情深切,只得以“遥知”寻求慰藉。“遥知”承上联的“倍思”,因“倍思”而致“遥知”,“倍思亲”的炽热情感,使人夜不成寐,日不思食,这里面有一颗客子的金子般赤诚的心,火一般的情,否则“遥知”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实。“遥知……处”,形象地写出“遥知”这条线的两端,遥遥相对,情丝相连,更衬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相思。诗人不写自己的乡思之深,只写“山东兄弟”的登高,他的悲凄之情已溢于言外。
第四句,“遍插茱萸”写出了兄弟“登高”的盛况,映衬“少一人”的遗憾。“遍插”,极言无人不插,人人皆插。诗人“佳节”的美好忆想,他乡的“遥知”,映出了“遍插”的节日景象。“茱萸”香味浓烈,传说可以消炎,驱邪。“遍插茱萸”,是家中亲人们对邪恶的驱逐,对美好的追求,对平安的祝愿。“佳节”若干,诗人特别有感于重阳,就在于“遍插茱萸”的象征意义。家人欢度佳节,但“少一人”,使“佳节”度而不欢,“山东兄弟”为此至为遗憾。这种写法,意新情深,曲折有致,十分感人。诗人万千情丝的两端,一头是客乡,一头是故乡,笔墨尽在写故乡,客子的孤独形象见于言表。诗人为“山东兄弟”登高“少一人”,而感到无比惆怅。这种写法反衬得诗人的乡思更为强烈,深沉。
【综述】
诗通过思念“山东兄弟”的叙写,和对“山东兄弟”思“我”的“遥知”,表现了诗人久客“异乡”,适“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眷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诗的语言质朴,爽直,字字真情,句句实意,直叙之中,充溢着一股真挚、强烈的感情热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句,是表现身处异乡无限思亲的佳句。后两句不写自己的“思亲”之切,而写自己猜想亲人思“我”,更反衬出“我”“倍思亲”人之情。构思精巧,别有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