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梅尧臣·小村
淮①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②谩③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④论。
【注释】
①淮:淮河。
②棘篱疏败:篱笆墙已散落破败。
③谩:此处指随便地、草率地。
④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秋。淮河流域遭受水灾,洪水所漫,受灾州县颇多。诗人所到之处,村落被淹,一片泽国,人烟皆无。这个时候忽然看到了一个村子,诗人自然非常惊奇。我们从诗中的“忽”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惊喜之态。可是走近一瞧,只见破败散落的篱笆墙上凑凑合合地装着一个门,瘦弱的鸡觅到食之后,咯咯地呼叫着同伴。一位老人身上无衣御寒,怀里还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取暖。外面一只小船停在那里,只留下几根断绳。船上站着几只没精打采的鸟儿。早已枯萎的桑树,被洪水冲蚀得露出了深深的根部。一片凋敝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诗人不由得哀叹灾民的凄惨光景。可怜到如此地步,荒谬的官府还要把他们编入户籍,缴纳租税。这首诗中,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抓取了灾区的“棘篱”、“寒鸡”、“老叟”、“野艇”、“枯桑”等几个典型意象,将灾区人民悲苦的生活客观地展现出来,笔调冷峻,令人震撼。诗中没有提到青壮年,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也许他们出外讨饭去了,也许他们已经遇难,太多的也许令人不安。而无情的官府不知慰问救灾,反而做些勘定人丁的事情。诗人融情于事,咏而不评,对穷苦灾民同情之心让人意会。梅尧臣出身贫困,对下层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