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什么是飞白修辞手法
[定义]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下来的一种修辞方式。(杨春霖等主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第989页)又称拟误、非别。
实际上,飞白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说写者(直接表达者)处在无意的状态中出错;第二个层面是记录者或援用者(间接表达者)在有意的状态中,将说写者的错误原封不动地加以记录或援用。两者的关系是有意者对无意者错误的有意识的模仿。飞白的修辞效果正是在无意与有意的对比中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对说写者的褒贬蕴含其中,读者也就在这无意识与有意识的对比中体会了间接表达者的用意。
[例释]根据出错的原因,飞白可分为4类:
(1)语音飞白。记录或援用说话者因口吃、咬舌儿、方言等语音上的不规范现象所构成的飞白。
例1:有时候,阿姨先把灯打开了,她嘴里连连说:“我吉己(自己)来,我吉己来。”(周立波《灯》)
例2:我的话一停,潘虎就马上接着说:“就就就照你你你的办,你你你来当政委。”“我当政委?”“嗯。”我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没有这份能力。”“你你你是党党员嘛。”(邓洪《潘虎》)
例1是方言造成的飞白,受方音的影响,阿姨无法分辨“z”和“j”的读音,所以把“自”说成了“吉”。作者周立波明知其错却将它原封不动地照录下来,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例2是口吃造成的飞白。潘虎因口吃所以说话时语词不断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说话人为达到某种效果有意为之的,而是他不自觉的习惯。重复虽造成了语流的阻塞,却能使人物个性鲜明而生动。
(2)语义飞白。记录或援用说话者误解语义、不合逻辑的句子构成的飞白。
例3:清代小石道人《嘻谈续录》中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因为是捐钱得的官,所以不懂官场的语言。到任后就去拜见上司,上司问:“贵处风土如何?”他回答说:“并无大风,更少尘土。”上司又问:“春花如何?”他回答说:“今春棉花每斤二百八。”又问:“绅粮如何?”回答说:“卑职身量,穿三尺六的衣服。”又问:“百姓如何?”回答说:“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他回答说:“梨树很多,但结的梨都很小。”上司生气地说:“我问的不是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他赶紧站起来,说:“卑职小名狗儿。”
例3中用金钱换取官职的官员连基本的官场语言都不懂,以至于错误百出,将“风土”、“春花”、“绅粮”、“百姓”、“黎庶”和“小民”误解为“大风和尘土”、“春天的棉花”、“身量”、“白杏”、“梨树”和“小名”,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上司的提问的,自然驴唇不对马嘴。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对上司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可笑又可怜,可叹又可悲!记录者将其原原本本地照写出来,目的是通过这位小官的滑稽却不失真诚的“表演”来揭露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辛辣地讽刺了无知无识的草包官员。从而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陷入深深的思索。
(3)语法飞白。记录或援用说话者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构成的飞白。
例4:为群:“没有一点集体思想。”
秦大娘:“你有集体,你去集体,俺不集体……”(陈登科《风雷》)
例4“有集体”、“去集体”、“不集体”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都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但出自秦大娘之口却显得特别地真实:她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不懂得“集体”的真正意义,因此当别人批评她“没有一点集体思想”时,她只能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反驳。这不是有意的省略,而是在不理解情况下的误说。
(4)字形飞白。记录或援用说写者的错别字构成的飞白。
例5:于是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不得了!”……众人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曹雪芹《红楼梦》)
例5两个字在字形上相似或相近,花花公子薛蟠不学无术,却又想在众人面前卖弄学问,不想弄巧成拙,把“唐寅”念成“庚黄”,在众人面前出了洋相。曹雪芹利用字形飞白不动声色地暴露了薛蟠的知识水准,讽刺得含而不露。
[辨析1]飞白与别解。见“别解”条。
[辨析2]飞白与存真。见“存真”条。
[辨析3]飞白与仿词。见“仿词”条。
[辨析4]飞白与歧义。见“歧义”条。
[辨析5]飞白与曲说。见“曲说”条。
[辨析6]飞白与旋造。见“旋造”条。
[辨析7]飞白与错别字。语言形式上都含有错误。区别是:
从表面上看飞白就是别字别音、错字谐音,但飞白中的“错”对表达者(直接表达者)来说是无意识的,无意的,即不知其错;而对记录者或援用者(间接表达者)来说则是有意识的,即明知其错却故意不加修改地照说或照写,从而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错别字是语言学术语,它的“错”没有再被模仿或援用,因此,它只能是错别字,而无法产生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