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点染
[定义] 用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要点明的情感、道理渲染、烘托出来,使其更具体、更形象的一种修辞方式。“点”即点明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染”即渲染、烘托,是对“点”的说明、铺陈。因此,“点”与“染”紧密相连、相辅相依。
[例释] 根据点与染的先后关系,点染可分为4类:
(1)先点后染。先点明主旨,再用事物或景物来烘托渲染,即以情统景、以情带景。
例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例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例3: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柳》)
例1先点出“伤别”之情,然后用清秋时节的杨柳、晓风和残月等景物来渲染这种凄清冷落的心情。例2以“愁”发问,接着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梅雨烘托出愁之多、之厚、之浓,之无所不在。例3以堆积的愁怨定下全词的基调,然后以离别之地津浦、斜阳等景物将凄然神伤的情感鲜明地展现出来。
(2)先染后点。先用事物或景物铺陈情感,然后再将所铺陈的情感点明,即以景染情。
例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例6:流水淡,碧长天,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例4中十种萧索、凄清的景物一贯而下,中间没有任何连接语,似乎在为某种情感的爆发积聚能量,“断肠”的出现为这种积蓄已久的情感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例5中“梧桐、细雨、黄昏”共同托出万般愁绪,烦愁如细雨滴滴答答,没完没了。例6中“流水、碧天、茫茫路、鸿雁”也将无尽的思念之情渲染到极致。例句中景物与情感并不是相互剥离的,而是紧紧融合在一起,景中含情,情中带景。
(3)先点后染再点。先点明主题,然后用事物或景物渲染,最后再次点出主旨,前后呼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更深刻。
例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诗人以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先点明自己之所以能闹中取静、心境闲适的原因:“心远地自偏。”接着描绘出一幅幽静淡雅、人与自然相和相谐的田园美景:盛开的菊花、悠远的山陵、清新的空气、自由的飞鸟,还有一个生活其中悠然自得的采菊人。这一切使诗人感动不已,心中似乎有无限感慨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真意”一词表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心情。
(4)错综点染。点与染之间先后顺序界限模糊,没有明显的间隔,点与染交融在一起,难解难分。
例8: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勘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伤情,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
例句三点三染,点染之间无间隔,既是某些句子的点染又是整阕的点染;既是先点后染又是以染带点。如“悲凉”既是“秋光、晚景”的点,是先染后点;但它又可以是下句中“水风、蘋花、月露、梧叶”的“点”,则是先点后染,因此,“悲凉”既承前又启后,将各种景物连接在一起,使悲秋伤别之情缠绵浓郁,让人感到无限惆怅。
[辨析1] 点染与列锦。见“列锦”条。
[辨析2] 点染与映衬。点染与映衬中的以景衬情都含有用景物来烘托情感的特点。区别是:
(1)在范围上,点染多限于景物与情感之间的相互衬托,或以情带景,或以景染情,或情景交融;映衬格的范围则非常广泛,可以是人物、事件、行为、场景等,以景衬情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2)在内容上,点染中景物所含的情感与所要点明的人物的情感两者是相互一致的,景悲情也悲,景喜情也喜;而映衬中以景衬情既可正衬,景情与人情相一致;也可反衬,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使人倍觉哀乐。例如元好问《颍亭留别》诗:“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用景物的悠闲自得来反衬人物的急切心情。
(3)在形式上,点染格中景与情的位置比较自由,可前可后,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或情景交错;映衬中的情景关系较固定,多是景在情前,以景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