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对偶
[定义] 使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语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仗、俪辞(或写作“丽辞”)、骈俪。“偶”、“俪”都是成双、配对的意思,“骈”本义是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岂营丽辞?率然对尔。”其中的“丽辞”相当于后人所说对偶,但范围有所不同。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对偶”列为积极修辞的丁类即“章句上的辞格”,给出的定义是:“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成对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对偶辞。”
对偶多由两个句子构成,前句称“上句”、“出句”,后句称“下句”、“对句”。
对偶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对偶可以说是最切合汉语特点、能够深刻体现汉民族审美心理的一种修辞方式,古代传统韵文、诗词中大量使用,至今仍深受创作者们喜爱。生活或学习中称为“对联”、“对子”。如:春节期间的对联,称为“春联”;张贴或刻在建筑物楹柱上的称“楹联”;哀悼死者的对联,称为“挽联”,等等。
[例释] 对偶类型繁多,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下面分别从11个角度给对偶分类:
(1)从格律严宽上,对偶分为两类:
(a)严对(严式对偶):构成对偶的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无重复用字,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字音平仄相对(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下句末字一般为平声字)。例如: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例1两句都是7个字,且出句和对句没有重复用字;结构相同,“主语(数量+名词)+谓语(动词+补语/宾语)”;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字音平仄相对、义类及功能相同。
(b)宽对(宽式对偶):只是部分地符合严式对偶的条件。如:
例2: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文学之美,美不胜收。(语言学家吕叔湘题词)
例2上、下句有重复字词“之”、“不”,平仄不相对。(注:本例对偶兼用顶真)
(2)从上下句语意关系上,对偶常分为4类:
(a)正对:对偶的出句和对句表达相近的语意,两句互相补充,从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个事物、描述同一种景物。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如:
例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例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例3两句分别从窗、门两个角度描写了西边远山上的积雪和停泊江边、即将东下的航船,共同描绘出诗人当时寓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周围开阔、明媚的春天景色。例4以“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共同构成了一幅鄱阳湖黄昏雨后图。
若出句和对句的语意完全相同,两句只是简单重复一个意思,则为“合掌对”,是古人为文时所忌。
(b)反对:对偶的出句和对句中使用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或者两句从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揭示事理。《文心雕龙·丽辞》:“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如:
例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例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例5“虚心”与“骄傲”、“进步”与“落后”是反义词;例6的上、下句虽没有反义词,但两句意思相对,分别表明对反动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反对作为对偶的一种,从意义上说是对比。
(c)串对:上下句的语意具有承接、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又称流水对(胡震亨《唐音癸签》)、走马对(赵士喆《石室谈诗》)等。(参见朱承平《对偶辞格》,岳麓书社,2003)例如:
例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例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例7两句诗之间的假设关系,既是实写景物(要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楼),也表达出深刻的哲理(要有更宽广的人生境界,就要不断追求、超越)。例8两句诗是诗人想象回乡一路上依次经过的地点,上、下句具有承接连贯关系。
(d)平对:对偶的两句在逻辑语意上有平行并列关系,没有主次、轻重之别,不具有承接、转折、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与串对相对。从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正对与反对都属于平对。有的文献称正对为“平对”(有别于和“串对”相对的“平对”,见下)。
依据上下句间的语意关系所分的上述这4类对偶,可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根据两句的语意是否平行,分出平对和串对;第二层,平对中根据两句语意相对与否,分出反对和正对。
(3)从运思奇特与否,对偶可以分为两种:
(a)奇对:使用字词别出心裁、构思奇妙的对偶。与“平对”相对。[日]空海(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王利器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引元競《髓脑》)举的例子是:“马颊河—熊耳山”(两个地名,同时“马颊”和“熊耳”又是两种动物的身体器官)又如:
例9:司马相如蔺相如果相如否,长孙无忌费无忌能无忌乎(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奇对”例)
例9出句和对句分别用两个人物的名字“相如”、“无忌”成对。
(b)平对。即平常、一般的对偶。(有的文献中“平对”指正对,见上)
(4)根据对偶的形式特征,分为9种:
(a)单对:两个句子或短语组成一对一格式的对偶,是对偶的通常格式。见朱祖延《古汉语修辞例话》。相当于合璧对。
(b)偶对:由四个句子或短语交错相对,即第一个对第三个,第二个对第四个句子相对。参见朱祖延《古汉语修辞例话》。又称“隔句对”、“双句对”、“扇对”、“扇面对”。
(c)当句对:对偶的每一句内有词语构成对偶。即两句构成对偶,且每句内部也有对偶。见洪迈《容斋随笔》。又称“自对”、“句中对”、“就句对”(严羽《沧浪诗话》)、“四柱对”等。
例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例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例10两句诗构成对偶,而且每一句内又有对偶:第一句内“山重”对“水复”,第二句内“柳暗”对“花明”。例11两句对偶,而且每一句内又有对偶。
(d)倒装对:因平仄或语法的要求,在构成对偶时颠倒语序。又称“倒对”、“倒插对”。例如:
例1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例1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例12按正常语序说应为:“独寻秋草人去后,空见寒林日斜时”,但不合平仄要求。本例在朱承平《对偶辞格》列为“错综对”中“前置对”的宾语前置。该书把倒装对作为错综对,而错综对用“交股对”来指称。例13正常语序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为适应律诗平仄要求改变了语序。
(e)互文对:构成对偶的两句语意互补,合在一起表达完整的意思。又称“互对”、“互体对”(“互体”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参见朱承平《对偶辞格》)
例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15: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例14中两句表达的语意并非相互孤立、每句都完整的,而是相互参照、互补的:出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同时也有对句的部分语意“今始为君扫”;对句说“蓬门”“今始为君开”,同时含有上句的部分语意“不曾缘客开”。例15类似。
(f)互成对:把两个属于相同或相近义类、本可形成对偶的词语并列用在一个句子中,再与另两个属于相同或相近义类、并列用在另一个句中的词语相对,构成对偶。见《文镜秘府论》。如:
例1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例17: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皇甫冉《巫山高》)
例16中出句中“天”、“地”分属相邻的天文、地理类,本可成对,现并列在一起;对句“有”、“无”都属动词,意义相反,本可成对,现并列在一起,与出句的“天地”相对。例17中“朝”与“暮”,“寒”与“暄”互成相对。
(g)隔句对:由四个句子或短语交错相对,即第一个对第三个,第二个对第四个。见李淑《诗苑类格》及《文镜秘府论》。又称“扇对”、“扇面对”、“偶对”。与偶对异名同实,只是隔句对是从构成整个对偶的两组“出句—对句”的交叉成对的形式来定义的。例如:
例18: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例19: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玉蝴蝶》)
例18中第1句“昨夜越溪难”与第3句“今朝逾岭易”相对,第2句“含悲赴上兰”与“抱笑入长安”相对。例19第1句与第3句相对,第2句和第4句相对。在宋词、元曲中,常形成例19这样的长句和短句交错相对的形式,故也称“长短句对”。
(h)假借对: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形成对偶。又称“借对”、“假对”、“声对”(“声对”见《文镜秘府论》)。
例20: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例21:水清迎过客,枫叶落行舟。(郎士元《送奚贾归吴》)
例20“寻常”是副词,与数词“七十”相对,是借用了“寻常”的另一词义(古制八尺为寻,二寻为常),这是借义构成的对偶(借义对)。例21出句“水”与对句“枫”相对,因为“枫”与“风”音同,这是借音构成的对偶,称为“借音对”,《文镜秘府论》称“声对”。
(i)错综对:故意颠倒句中成分的次序,使本应依次相对的词语处在对偶中两句的不同位置,交错相对。又称“蹉对”、“错对”、“交错对”、“交股对”、“犄角对”等。
例22: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例2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例22中出句第三、四字“六幅”与对句中第五、六字“一段”相对,出句第五、六字“湘江”与对句三四字“巫山”相对。例23出句中的“人事”、“代谢”分别与对句中的“古今”、“往来”交错相对,即“人事”对“古今”、“代谢”对“往来”。
(5)根据连续成对的语句数目,对偶可分为4种:
(a)合璧对:(词曲中)两个句子或短语构成的对偶。见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式》。这是对偶的最常见形式,相当于“单对”。例如:
例24:上太空费尽心血为俊杰,登神舟飞龙在天喜人间(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家对联,见《新民晚报》2005年10月12日)
例24由出句和对句两个句子构成,同时这两个句子中还巧妙镶嵌了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的名字。
(b)鼎足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三个语句排在一起,三句排在一起如三足鼎立,互成对偶。又称“三铛”(注:铛,平底锅)、“三句对”,见王冀德《曲律·论对偶第二十》,俗称“三枪”。如:
例2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26: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例25和例26中的三句互成对偶,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三句和第一句都形成对偶。
(c)连璧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四句并列在一起,相互成对。见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式》。如:
例27: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薛昂夫《正宫·塞鸿秋》)
例28: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张元幹《满江红》)
例27和例28都是由四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句子可互成对偶。
(d)联珠对(连珠对)。“联珠对”、“连珠对”有以下不同意义:
①词、曲中多句构成对偶。见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式》:“句多相对者是。”如:
例29: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例29除其中第1、2句前三字外,各句都构成对偶。
②两个叠音词对举的格式为“连珠对”。又称“叠字对”(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中叠音词“萧萧”对“滚滚”。
③出句和对句使用顶真方式的对联,似串联珍珠,故名。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楹联)。又称“顶真(针)联”、“连绵对”。这是对偶套用顶真。
(6)根据是否套用回文,对偶分为两类:
(a)回文对:利用回文构成的对偶。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如:
例30: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昀对乾隆联)
例31:桥垂绿柳侵眉淡,榻绕红云拂袖轻。(景翩翩《寄陈生回文》)
例30对偶中的对句是逐字颠倒出句的次序得到的。(朱承平《对偶辞格》中称此类严格回文为“单句回文对”)例31两句对偶,逐字倒读后仍是对偶:“轻袖拂云红绕榻,淡眉侵柳绿垂桥。”(本例朱承平《对偶辞格》称为“偶句回文对”)
(b)非回文对。对偶中没有回文。
(7)根据词语义类和功能,对偶可分为4类:
(a)同类对:表示相同类别事物的词语或相同词类的词语在出句和对句的相同位置上相对。见《诗人玉屑》引《诗苑类格》。又称“同对”。如:
例32: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张谓《别睢阳故人》)
例33: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余杭名胜》)
例32中上句和下句相对的词语义类相同,即所表示的事物类别相同:“夏”与“秋”都是时令类,“雨”和“风”都是天文类,“绿”和“黄”都是颜色类。例33中上句和下句相对的词语的义类相同:“绕”和“拂”都是动作行为类,“荷花”和“松树”都是草木类,“三十里”和“一千株”都是数量类(还可进一步分为数目和量)。
古代文人写诗作文遵循不同的事物门类划分标准。汤文璐《诗韵合璧·词林典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所列事物三十门类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闺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此外,对偶中常见的还有:数目,颜色,干支,方位,姓名,地名。
对偶还要求根据词语的功能大类成对。古人通常把词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实字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指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代词、词尾等。也有三分的:实字、虚字、助字,实字多为名词,虚字包括动词(“活虚字”)、形容词(“死虚字”)以及单纯方位词(半虚字),助字指代词、语气词、词尾等。对偶要求用相同功能类的词语成对,即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诗韵合璧·词林典腋》外编附有虚字对,即是用虚字成对。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苟”、“岂”和“以”、“之”都是虚字。
(b)异类对:表示不同类别事物的词语在出句和对句的相同位置上相对。见《文镜秘府论》。如:
例3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例35: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例34和例35处于上下句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属于不同的门类,如“人”是人事门,而相对的“天”属天文门,“山”是地理门。古人对事物门类的划分,参见上“同类对”。
(c)邻近对:在出句和对句相对位置上的词语表示邻近的事物门类。见《文镜秘府论》。又称“邻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把对偶分为工对、宽对和邻对)。如:
例3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例37: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感春》)
例36中“草”是草木门,“雪”是天文门。例37中“草”是草木门,“头”是形体门;“水”是地理门,“花”是草木门,“地”是地理门,“人”是人事门。
王力《汉语诗律学》认为,唐诗中相邻可对的门类有:天文与时令,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卉与鸟兽虫鱼,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
(d)工对:用相同语义或语法类别的词语构成的对偶,即工整、工稳的对偶,也是一种“同类对”。王力《汉语诗律学》认为,同类词语的类越细,对仗越工。如:
例3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例38整体上可看作工对(“野”和“江”都属地理门,“天”和“月”同属天文门,“旷”、“清”、“低”、“近”都是虚字),但其中的“树”属草木花果门,而“人”则属人伦门。
(8)根据音节重叠形式,即出句和对句中是否有叠字成对的,对偶分为:
(a)叠字对:叠字或叠音词相对。见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又称“连珠对”。如:
例3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例40: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例39中叠字“历历”对“萋萋”,例40中“漠漠”对“阴阴”。
(b)非叠字对:出句和对句中没有叠字成对。
(9)从句中文字字形的角度,对偶可分两类:
(a)字侧对:利用汉字偏旁所表示的类义形成的对偶。又称“侧对”,见崔融《唐朝新定诗格》、李峤《评诗格》、[日]空海(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如:
例41:绿柳龙楼老,林萝岭路凉。(徐兴公《口吃诗》,转引自朱承平《对偶辞格》)
例42: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李峤《评诗格》引古诗,转引自朱承平《对偶辞格》)
例41“柳”、“萝”虽不同义,但“柳”字“木旁”,“萝”字“艹”头,同属草木类,用来成对。此例由相对两字的偏旁所表示的义类构成对偶,朱承平《对偶辞格》称为“全侧对”。此外,这两句诗中各字都有相同的声母,整首诗用字声母相同,赵翼《瓯北诗话》称“双声体”。例42“玉”字与“瑞”字的偏旁“王”(玉)相同,而“鸡”字与“雉”字的偏旁“隹”义类相同(当然也可这样分析:“鸡”繁、异体作“鷄”和“雞”,其中,“雞”与“雉”有相同偏旁“隹”,“隹”古书上指短尾鸟)。此例由一个整字和另一个字的偏旁所表示的义类,构成对偶。朱承平《对偶辞格》称为“偏侧对”。
(b)镶边对:在句中连用相同偏旁或构件的汉字构成的对偶。如:
例43: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黄庭坚《冲雨向万载道中得逍遥观托宿遂戏题》)
例44: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同上)
例43中出句各字都是“辶”旁,对句各字都是“心”底。例44出句各字都是“艹”头,对句各字都有“土”,在有的字中是偏旁,在“室、屋”中只是二级构件。
(10)从语音的角度,依据出句与对句中成对的词语声韵,对偶可分4类:
(a)双声对:出句中双声词语和对句中的双声词语相对形成的对偶。见《文镜秘府论》。如:
例45: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例46:别从仙客求方法,时到僧家问苦空。(张籍《书怀》)
例45出句中双声联绵词“寥落”与对句中双声联绵词“流离”相对。例46出句中的双声词“方法”和对句中的双声“苦空”相对。一种特殊情况是,出句和对句中的字都具有双声关系,例如:“阴烟压幽屋,濛密梦冥苗。”(姚合《葡萄架》)
(b)叠韵对:出句中叠韵词语和对句中的叠韵词语相对形成的对偶。见《文镜秘府论》、《诗人玉屑》引《诗苑类格》。如:
例47:山横玉海苍茫外,人在冰壶缥缈中。(陆游《月下自三桥泛湖归三山》)
例48: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朱淑真《元夜》)
例47“苍茫”对“缥缈”,例48“缱绻”对“朦胧”,都是叠韵词语。
(c)双声叠韵对:出句和对句中的双声词语和叠韵词语相对构成的对偶。如:
例49: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例50: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例49出句中双声词“荏苒”与对句中的叠韵词“萧条”相对;例50中出句的双声词“慷慨”与对句中的叠韵词“从容”相对。
(d)拗救对:按照对偶中的平仄要求,在本应用平(仄)声字处使用了仄(平)声字(“拗”),然后在本句或者对句本应用仄(平)声字处改用平(仄)声字,以此作为补救措施(“救”),使这两句仍总体上符合对偶的平仄要求。如:
例5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例5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按照诗律的音韵要求,例51出句第四字“不”拗(本应为平声字,现用了仄声的“不”),在对句的第三字救(本应为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按诗律,例52出句的第四字本应是仄声字,这里用了平声字“儿”(“拗”),就在同句第三字处用一个仄声字(本应平声)。
(11)从变通与禁忌的角度看,对偶可分两类:
(a)意对:从词语本身的义类或语法功能类来看不能构成对偶,但因两词在所表示的事理等方面有某种联系而成对。见《文镜秘府论》。如:
例5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例54: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例53中出句中的“思归客”的结构形式是“定(动+宾)+中”,对句中的“一腐儒”中结构形式是“定(数)+中(定+中)”,两者结构不同,一般认为不能成对,但出句的“思归客”和对句的“一腐儒”都指同一人,因此视为成对。例54中出句中的“花”是名词,对句中的“斜”是形容词,本不能成对,但出句和对句共同描绘同一环境,或者说“野草花”是“夕阳斜”中的事物,因此视为成对。
(b)合掌对:对偶的出句和对句用同义词语相对,两句语意内容重复。两句内容重复雷同,如两掌相合,故名。又称“合掌”。通常认为是对偶的禁忌。如:
例5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例56:欢乐满中国,幸福遍神州。
例55两句诗对仗工稳,但出句和对句相对的“愈”和“更”、“静”和“幽”是同义词,两句都是描绘山林幽静,语意重复。例56“欢乐”与“幸福”、“满”与“遍”、“中国”与“神州”可以说完全同义,两句语意重复。值得说明的是,尽管这两例都被视为合掌对,但例55的上句以蝉噪反衬林静,下句用鸟鸣反衬山幽,很好地达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
[辨析1] 对偶与对比。都有上下两句,两两相对,区别是(参见濮侃《辞格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对偶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的对称、整齐,如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关系相同、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等;对比主要特点是内容上的对立,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方面在一起比较而显示出差异。此外,对偶的两句一般不重复字词,对比可以出现重复字词。
对偶中的反对,从结构形式上说是对偶,从意义内容看是对比,可视为对偶和对比的兼用。
[辨析2] 对偶与对举。见“对举”条。
[辨析3] 对偶与对照。见“对照”条。
[辨析4] 对偶与互体。见“互体”条。
[辨析5] 对偶与互文。见“互文”条。
[辨析6] 对偶与排比。见“排比”条。
[辨析7] 对偶与排偶。见“排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