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经历了近300年的分裂割据,到了公元6世纪末,中国社会再次进入一个统一兴盛的时代。在隋末战乱中夺取政权的李唐王朝,从太宗、高宗、武则天一直持续着保持国力的增长,到玄宗开元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中亚的主人”(《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正如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言:“唐代中国是一个极度世界主义的社会”(《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85年版),“极度世界主义”让世界从中国受益,也让中国从世界受益。唐王朝的繁盛,一方面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并再次繁荣分不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在西域不怕牺牲、艰苦守卫的唐朝将士,从玄宗朝王谏《安西请赐衣表》(《文苑英华》卷六〇八)的描绘中可知当时军旅生活的真实情形:臣奉某月日敕:令臣河西拣招五千人,赴碛西逐面防捍者。臣到安西之日,安西早已翻营。军令有行,困不敢息,铁衣不解,吹角便行。边庭路长,去去弥远,往还三万里,辛苦二周年。朝行雪山,暮宿冰涧,溪深路细,水粗(原文阙二字),大约一程,少亦百渡。人肤皴裂,道上血流;畜蹄穿跙,路傍骨积;征马被甲,塞草不肥;战士戎衣,胡风尽化。今边秋早冷,赤肉迎霜,臣准敕放还,实恐碛途冻死。伏惟矜慈育物,远念单寒,请令安西给付绵帛,盖其冻露,路免僵尸。生入铁门,死将不朽!此文又见《全唐文》四三九。表,是臣下给君主的奏章。王谏的这篇表是请求唐玄宗给他所带队的士兵拨付军衣,抵御风寒,由此展现了真实的边塞生活和守护丝绸之路的异常艰辛。全文感情深沉,语气恳切,情在理中,理中含情,悲悯之中怀有大爱,读来让人深深地感动。不算标点符号,不计脱的二字,这篇表全文只有178个字,用语精微,字字玑珠。
文章一开始就说,自己奉皇帝之命,在河西地区挑选了五千精兵,赴碛西守卫:“令臣河西拣招五千人,赴碛西逐面防捍者。”河西,黄河以西地区,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和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至今,境内烽台、古城、塞堡等仍然遗存。历史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都属于河西地区,是地沃物丰的繁华之地,特别是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今甘肃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繁华异常:“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当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凉州是当时东西方物质交流的主要驿站和商埠,是西域商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的丝绸、铁器、陶瓷和华夏文明从这里输出,西域的琉璃、珠宝、香料、药材和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文化又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诗人岑参的“凉州七城十万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元稹的“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西凉伎》),是当时凉州的真实写照。从富庶的河西地区到达气候恶劣、路途遥远的碛西,这些将士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付出巨大的幸福代价。“拣招”,挑选,招募,指精心选拔。“碛西”,指碛西节度使治所,即今新疆库车附近,因下文说“臣到安西之日”。碛西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的管辖碛西地区的最高长官,下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出塞就到过碛西:“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送李副使赴碛西官车》)另外,唐人有“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刘言史《送婆罗门归本国》),“闻道碛西春不到,花时还忆故园无”(陈陶《水调词十首》其五)的诗句,写碛西气候恶劣,春天不到。
作者说“赴碛西”的任务是“逐面防捍”,亦即四面防卫、抵御,元结《奏免科率等状》:“去年又贼逼州界,防捍一百余日。”“逐面防捍”可能与唐将高仙芝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战败有关。据《新唐书·高仙芝传》记载:“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又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记载:“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天宝十载(751)五月,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准备袭击唐的安西四镇,当时的武威太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万出征抵抗,于怛罗斯城发生遭遇战,高仙芝大败,单骑逃走。唐朝廷为了加强西域的兵力,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于是从河西招兵五千人到安西守卫。安西,是大唐的西部边陲,《太平寰宇记·陇右道·安西大都护府》载安西“本龟兹国也。唐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高昌,置安西都护府,治在西州”,“东至焉耆镇守八百里,西至疏勒镇守二千里,南至于阗二千里,东北至北庭府二千里,南至吐蕃界八百里,北至突骑施界雁沙川一千里”。
文章接着说“臣到安西之日,安西早已翻营”,等到将士们千辛万苦抵达安西,安西的守军已全部开拔。“翻营”,倾营出动:“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王建《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张籍《征西将》)描写的正是“翻营”的情形。在极端恶劣的气候下,军队马不停蹄,连夜行进,要在出其不意中获得胜利。因为“翻营”,所以不能与当地守军会合,也意味着给养全无,只能是孤军向前了。从文章题目看,这篇表写于部队到达安西之后。接下来的文字,便是追溯从河西到安西的一路行程:“军令有行,困不敢息,铁衣不解,吹角便行。”将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安西,困乏了也不敢休息;即使稍事休息,铠甲也不敢离身,一听到吹角声响,便又立即起身行军。“边庭路长,去去弥远,往还三万里,辛苦二周年”,从河西抵达安西的路途遥远,往还一次就三万里,费时要整整两周年。通往安西的道路艰险异常,危机四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死亡的威胁时刻存在:“朝行雪山,暮宿冰涧,溪深路细,水粗(原文阙二字),大约一程,少亦百渡。”白天行进在茫茫雪山上,夜里住宿在冰冷的涧水边上。河水翻涌,道路狭窄,即便是走一程路,至少也要渡百次河。这也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所描绘的玄奘走丝绸之路中线到印度取经遇到的景象:又西北行三百里,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其凌峰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当年玄奘从高昌向西北行度越葱岭、“悬釜而炊,席冰而寝”的经历,也是今天将士们的现实遭遇。根据上文“水粗”及经行地的地貌特征,阙的二字应该是“石峭”“崖陡”一类。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气候下,将士们的遭遇悲惨,令人心痛:“人肤皴裂,道上血流;畜蹄穿跙,路傍骨积;征马被甲,塞草不肥;战士戎衣,胡风尽化。”战士们的手脚因冰冷河水的多次浸泡、极端低温天气的寒冻而皴裂,流血不断,以至于染红了道路;路途坎坷遥远,尽是砂石,马蹄因被磨穿而行走艰难,路旁不時可以看到受冻而死的人畜堆积的尸骨,披甲的战马因为秋草枯萎而没有饲料;战士们久穿在身的军衣如过期的纸片一样,已在边地冷硬的风中完全腐化。“皴(cūn)裂”,指皮肤因寒冷而冻裂;“跙(jù)穿”,马蹄磨穿,指的正是岑参所谓“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善走的马尚且如此,人又何以堪!战士们的苦难远未结束:“今边秋早冷,赤肉迎霜;臣准敕放还,实恐碛途冻死。”今年边地的秋天来得很早,战士们赤裸着的身体暴露在冷风寒霜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准许战士们返回家乡,但他们极有可能在穿越无边沙漠戈壁的途中被活活冻死。所以带队的作者希望朝廷体恤战士们的苦寒,下令安西都护府正常拨付军衣,加盖在战士们寒冻裸露的身体上:“伏惟矜慈育物,远念单寒,请令安西给付绵帛,盖其冻露,路免僵尸。”矜慈,怜悯慈爱。《后汉书·皇后纪上》:“性仁孝,多矜慈。”育物,养育万物,魏晋无名氏《晋四厢乐歌三首》其三:“容民厚下,育物流仁。”作者恳求朝廷广仁道、开慈悲,一切以人道为高。走笔至此,读者已经看到作者眼中噙满的泪水。拨付军衣决不是小事,因为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
结尾一句“生入铁门,死将不朽”,说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只要能活着进入铁门关,就是死了也会不朽。刚毅决绝与自豪之情尽在八个字之中,足以让铁骨英雄潸然泪下。“铁门”,指铁门关,亦称铁关,在今新疆库尔勒市北8公里处,南临塔里木河和塔什拉玛干沙漠。《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焉耆,今新疆焉耆县;于术,今库尔勒市。铁门关在霍拉山与库鲁塔山两山对峙的峡谷中,流经库尔勒的孔雀河穿流峡谷之中,是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坡交汇的交通要冲,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路,岑参说:“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在赴安西途中路经此地时,岑参写下《题铁门关楼》一诗: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诗描写了铁门关的险峻及其周围环境的荒凉,以至于不能登高远望,一望白发顿生。岑参同时写于此地的还有《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银山,又称银山碛,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的库木什附近,是丝绸之路中线往焉耆、安西的唯一通道,这里风疾如箭、黄沙漫天,直扑人面。在《宿铁关西馆》诗中岑参又写道:“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住在铁门关的驿馆中,望着窗外的明月,禁不住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晚唐诗僧贯休也说:“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其一)
铁门关,是通往西域的雄关之一。由铁门关沿孔雀河进入一条30公里长的峡谷,峡谷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凿。西汉张骞衔命两次出使西域都路经铁门关;班超出使西域也曾走过此路,饮马于孔雀河边,故此河又称“饮马河”。当年玄奘西天取经,自库尔勒北的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向南,也是经铁门关西向屈支(今新疆库车)、再向印度的。“生入铁门”用的即是班超的事典:班超(32—102)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外交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功勋卓著,封为定远侯,垂老时思归乡里,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上疏曰:“蛮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后汉书·班梁列传》)。班超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感动了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八月,班超抵达洛阳,九月就因病去世。对此,唐人多有歌咏:“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王维《送平澹然判官》),“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王贞白《胡笳曲》),“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词五首》其五),“何惭班定远,辛苦玉门关”(武元衡《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二月二十八日清明途经百牢关因题石门洞》)。戴叔伦、李益则反用“生入铁门”之意:“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塞下曲》),强烈的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王谏在表中诉说离家之遥远、行旅之艰难、环境之恶劣、守边之艰辛、归乡之无期,是守卫大唐西域将士发自心底的一曲悲歌,但这一切又都融在了深挚绵长的报国之情中。虽身在寒冻之中,却无一丝怨言。王谏于史无名,笔者推测,他能带兵五千人,应该是军中的中高级将领,但除了《文苑英华》《全唐文》记录其名其文外,关于其生平,新旧《唐书》全无记载,其他文献里也没有找到一个字。笔者断言,就凭这篇《安西请赐衣表》,许多人也会将其名字牢牢记住。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讣告
当代学坛泰斗、文史大家冯其庸先生于2017年1月22日不幸辞世,不胜悲痛!这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冯其庸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史、红学、西域史地、国学研究、书画、诗词、摄影创作等方面成就卓越,著作等身,先生著作《吴梅村年谱》曾在我社出版,并先后担任我社《无锡文库》学术顾问、《江苏文库》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热忱关心家乡出版事业发展,我们将永远铭记,谨致深切哀悼。
本刊编辑部
2017年2月 文学史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