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诗词名句

唐宋诗对后期诗学的影响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欧阳玄

欧阳玄(1274—1358),字原功,号圭斋,祖籍江西庐陵,祖上迁居浏阳(今属湖南),延祐二年进士,天历初,初置奎章阁学士院,文宗亲署玄为艺文少监,纂修《经世大典》,又拜为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累官至国子祭酒、翰林学士承旨,卒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曰文。著有《圭斋文集》15卷。明宋濂为其文集作序称:“公之文自擢第以来,多至一百余册,藏浏阳里第,尽毁于兵,此则在燕所录。自辛卯至丁酉,七年间所作。”则其著作流失大半。

欧阳玄在文学观念上与虞集、揭傒斯诸馆阁之臣较为接近,亦主“雅正浑厚”之风,一以唐、汉魏为宗。他在元中期之政坛、文坛皆地位显赫,“历官四十余年,三任成均,两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碑,得玄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流传人间,咸知宝重。文章道德,卓然名世”(《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以在政坛、文坛之地位,对元中期,尤其是天历、至正年间“宗唐得古”之风气亦颇具推动之功。

欧阳玄论历代诗歌之变迁,亦以唐诗为盛,南宋以来衰弊已极,其云:

三代而下,文章唯西京为盛,逮及东都,其气寖衰,至李唐复盛,盛极又衰,宋有天下百年,始渐复于古,南渡以还,为士者以从焉无根之学而荒思于科试间,有稍自根拔者,亦多诞幻毕冗,不足以名家。其衰又益甚矣。(《潜溪后集序》,《圭斋文集》卷七)

欧阳玄所处的时代,正是诗坛“宗唐得古”之风如日中天的时期,亦是从郝经、戴表元、袁桷及虞集等人一致努力建立的新朝诗风已蔚成主流的时期,欧阳玄文中屡屡可见此种风尚,其云:“近时学者于诗无作则已,作则五言必归黄初,歌行乐府七言靳至盛唐。”(《萧同可诗序》,《圭斋文集》卷八)又云:“京师近年诗体,一变而趋古,奎章虞先生实为诸贤倡。”(《梅南诗序》,卷八)在《罗舜美诗序》中,更是自矜于这种盛世气象,“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诗丕变而近于古”。且自赞元诗:“诗不轻儇,则日进于雅;不锲薄,则日造于正,诗雅且正,治世之音也,太平之符也。”可见,宗唐得古、归于雅正,几乎成为当时京华文坛一致的声音。

动辄言“雅正之音”、“治世之音”,学唐人学至此,流弊不免由此而生。学唐而徒有其浮廓的外表,堂皇的华服,而真正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眼光并未具备,欧阳玄虽亦云“诗得于性情者为上”(《梅南诗序》,卷八),然而,在努力表现出一种“廉静”、“深醇”的涵养,追摹“冲和”、“雍容”的气度时,个体的性情、真挚的感情在诗中无疑已很难见到。欧阳玄言诗文宜“廉则不夸,静则不躁,深则不肤,醇则不靡”(《族兄南翁文集序》,卷八),以此种涵养的功夫,作有德君子、盛世文章,然而活泼泼的生命力自不免会从中流失。欧阳玄在论及江西文风时感慨道:“吾乡山水奇崛,士多负英气,然不免尚人之心,足为累焉耳。”(《族兄南翁文集序》,卷八)以奇崛、英气为累,亦见其所尚矣。

江西儒者文士集团

江西人文,在元中期仍颇负盛名。元三大儒之一的吴澄即活跃于江西,培养了许多学者文人,虞集即为其高足。文坛上江西籍的诗人亦颇为耀眼,除了在京的虞集、揭傒斯、范梈外,居于故乡,亦以文采风流、诗文名世者尚有刘辰翁之子刘将孙、庐陵刘诜等,他们对诗歌的领悟、对唐诗的解读不时有逸出主流之外的一些新见,给元代唐诗学增添了一份异彩。

一、折衷唐宋派: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被征入京,以母老辞归。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谢归。英宗即位,拜翰林学士,同修国史。泰定初,为经筵讲官,后辞归,加授资善大夫。卒赠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有《草庐集》诗4卷,清人合其所有著作为《吴文正公集》100卷。

吴澄为元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揭傒斯《吴文正公撰神道碑》称:“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南有吴澄。所以恢宏至道,润色鸿业,有以知斯文未丧,景运方兴。”可见吴澄、许衡为元代南、北学者之宗。《四库全书总目·吴文正集》又云:“衡之文,明白质朴,达意而止;澄则词华典雅,往往斐然可观,据其文章论之,澄其尤彬彬乎。”(卷一六六)

吴澄一生,虽几度仕元,但大半岁月仍僻居乡里,孜孜于学,“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于江西学术与诗坛深具影响。就学术路径言,吴澄从学于程若庸,程受教于饶鲁,饶又为朱熹高足黄榦的学生,所以吴澄为朱熹四传弟子。江西又为陆学的大本营,因而,吴澄实乃折衷朱、陆学派而大成。就其诗学观念而言,一方面本于理学家的立场,另一方面则既有江西之传统,又与潮流相融合,因而,亦颇有折衷、调合唐宋的倾向。正因其哲学、诗学观念渊源复杂,然亦更见深度。其诗论主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唐诗为上品

吴澄并没有当时人立唐诗为一代典则的用心。对唐、宋诸大家亦皆深致倾心,绝不强分彼此、高下。然而就唐、宋两种诗歌范式而言,吴澄仍以唐诗为上品,这构成了吴澄唐诗观念的起点。其云:“颂雅风骚而降,古祖汉,近宗唐,长句如太白、子美,绝句如梦得、牧之,此诗之上品也。”(《胡助诗序》,《吴文正公集》卷一三)这正是元人“宗唐得古”的普遍主张。又在《萧独清诗序》中,以“清气”论诗,以此盛赞唐诗之美,其云:

诗也者,乾坤清气所成也。屈子《离骚》、《九歌》、《九章》、《远游》等作可追十五国风,何哉?盖其蝉蜕污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不滓,于楚俗为独清故也。陈拾遗《感寓》三十八,如丹砂空青,金膏水碧,超然为唐诗人第一。李翰林仙风道骨,神游八极,其诗清新俊逸,继拾遗而勃兴,未能或之先者,非以其清欤?朱子论作诗,亦欲净洗肠胃间荤血腥膻,而漱芳润。故曰诗也者,乾坤清气所成也。

从“清气成诗”这一角度,于历代诗歌独标《楚辞》与陈子昂、李白,以陈子昂为“唐诗人第一”,李白“继而勃兴”,后人难及,皆以其“清”。此“清”并非审美风格之“清丽”、“清峻”之类,“乾坤清气”者,更重在人格“清正”、“清高”,是“蝉蜕污浊”、“浮游尘埃之外”的高洁。有此襟怀,方有“湛湛如石井之泉,泠泠如松林之风”之诗品。吴澄喜以“清”论诗,如“形神两素淡,文行一清醇”(《送邓善之提举江浙儒学诗序》,《吴文正公集》卷一四)等。以“气”论诗,则反映出他作为理学家的立场。他以“气”运行来解释诗道之发生与变迁及诗体兴替,其云:

盈天地之间,一气耳。人得是气而有形,有形斯有声,有声斯有言。言之精者为文,文也者,本乎气也。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有升降,而文随之……宋不唐、唐不汉,汉不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不唐虞三代,如老者不可复少,天地之气固然。必有豪杰之士出于其间,养之异,学之到,足以变化其气,其文乃不与世而俱。(《别赵子昂序》,卷一四)

从“文本乎气”来说明诗道变迁之必然性,即承认“变”之必然性、合理性,从而亦承认宋、唐、汉、春秋、战国、唐虞各代诗文存在合理性,这对当时“复古”思潮实为一大反拨。

吴澄于唐诗人中最为称许陈子昂、李白、杜甫。其云:“李杜文章、才气、格力相抵,相视如左右手。”(《送邓善之提举江浙儒学诗序》,卷一四)李、杜并尊,为元代较普遍之风气,元人虽不满于宋人独尊杜诗,但元人亦甚重诗歌教化之用,因而,对杜诗仍有倚重,视为唐诗之极至。但从美学趣味上又更倾心于太白之“天才飘逸”、“潇洒不尘”,以其更具盛世之气象,吴澄亦具此意。《丁晖卿诗序》称:

李太白天才间气,神俊超然八极之表,而从容于法度之中,如夫子之从心所欲而不踰矩,故曰诗之圣。

历来以“诗仙”称李,“诗圣”称杜,吴澄则以“诗之圣”标举太白,言其“超然八极”而“从容法度”,称之至矣。以李白为法度之正宗,与宋人异,而正开明代风气。吴澄对陈子昂之赏拔,则重在其“始振风雅”。宋人重陈子昂者不多,宋末刘克庄《后村诗话》始有云:“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间,一扫六朝之纤弱。”而元人则关注有加。元人“宗唐得古”之倡,举复兴“风雅”为旗帜,正与陈子昂“始变雅正”(《新唐书》卷一○七《陈子昂传》)颇有相通。吴澄、范梈、欧阳玄、马端临、杨士弘、辛文房等皆对子昂甚为激赏。吴澄云:“伯玉甫唐家第一,卓然为李杜所师。”(《陈景和诗序》,卷一三)这也反映了元人较为关注唐诗中卓有古意、风骨高迈的一类,即以唐通于汉魏者,此正合于元人“宗唐得古”、“以晋参唐”之诗学主张。

(二)唐宋并尊

吴澄虽对唐诗深致称许,但并不菲薄宋诗,且常以唐宋并称,以李、杜、王、苏并举,俱称“唐宋高品”。他称道胡器之诗,“古体诗上逼晋魏,近体亦占唐宋高品”(《胡器之诗序》,卷九),与元人动辄抑宋,颇不相类。又云:“近世之为诗者……求其一句能如‘池塘春草’、‘枫落吴江’之可传者或鲜矣,况望其能如唐之陈、李、杜、韦,宋之王、苏、陈,可以成一家而名后世也哉!”(《张仲默诗序》,卷九)以唐之陈、李、杜、韦,与宋之王、苏、陈并举,正以其各显风流。在《刘巨川诗序》中亦以唐宋为诗家之模范,其云:“刘济巨川,才气健,格律正,琢句炼辞,虽唐宋大诗人,殆不是过……然则其可李、可杜、可王、可苏否乎?曰:可。”以李、杜、王、苏并为一代大家,唐宋并尊之意甚明。这是对当时诗坛过于“宗唐抑宋”之风的反拨。在《皮昭德诗序》中吴澄对贬宋之风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其云:

近年乃或清圆倜傥之为尚,而极诋涪翁。噫!群儿之愚尔,不会诗之变,而该夫不一之变,偏守一是而悉非其余,不合不公,何以异汉世专门之经师也哉。

指诋黄庭坚,正是宋末元初反对江西诗派时的激烈主张。吴澄对这些矫枉过正、执于门户的做法十分反感,以“群儿之愚尔”相斥。江西诗派固有其弊,宋诗固有其陋,但对宋一代大家,王、苏、黄、陈之流,吴澄倾力回护,不容时流任意轻贱。“偏守一是而悉非其余”,实为当时许多追逐时流者偏狭而极端的思维习惯,因而,对于能不为时风左右者,吴澄甚为赞许,他称道诗人聂咏夫,“分派江西,拾级半山,而睥睨唐人”(《聂咏夫诗序》,卷九),称道董震翁,“不选不唐,不派不江湖”(《董震翁诗序》,卷九),唯以简斋悟入,能出能入,终得神化之妙。皆是称扬独立于潮流之外,却能不失自我之精神者,对于诗坛愈来愈强盛的模唐拟唐之风,亦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反思。

吴澄的反思还表现在对唐诗,甚而是李、杜之作,亦保持一份理性与客观,在《邬迪诗序》中,其云:

太白《古风》压卷,子美《秦蜀纪行》如画。若“悲来乎”,若“笑矣乎”,非太白诗,伪作也;若“黄四娘家花满蹊”,若“南市津头有船卖”,虽子美诗,漫作也……迪之倜傥俊迈,吾惧其易流于此,故举李之《古风》、杜之《秦蜀纪行》……以勉。

太白诗中有“伪作”,杜甫诗中有“漫作”,不可学,则李、杜诗也需善加取舍。又如《唐诗三体家法序》论唐诗诗法云:

言诗本于唐,非固于唐也。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于唐而止也。于一家之中则有诗法,于一诗之中则有句法,于一句之中则有字法。谪仙号为雄拔,而法度最为森严,况余者乎?立心不专,用意不精,而欲造其妙者,未之有也。元和盖诗之极盛,其体制自此始散。僻事险韵以为富,率意放辞以为通,皆有其渐,一变则成五代之陋矣。异时厌弃纤碎,力追古制,然犹未免阴蹈元和之失,大篇长什未暇深论,而近体三诗法则先坏矣。

这里亦以李白为唐诗诗法之典则,正是举李白为唐诗正宗之意。吴澄虽以唐诗为诗法精妙者,但以元和诗为极盛而衰之起点,即以元和诗风为五代、宋诗之滥觞,开后世“僻事险韵以为富,率意放辞以为通”之风气,因而吴澄认为元人极诋宋诗琐碎刻削、求奇求险求工之弊,实应溯源于唐元和诗法,此论较当时人之认识确要更为深入。

吴澄论诗法也有继承宋人处,但能有超越,有法而不拘于法,有形而“不形于形”。如其云“字有眼,句有法”(《邬性传诗序》,卷九),又云“其言蔼然,其味悠然”(《邬性传诗序》,卷九),则是本乎江西,而参以情味、感兴;又在《何友闻诗序》中称:“诗贵有其影、有其神,而无其形。何友闻诗篇无滞句,句无俚字,机圆而响清,虽未遗于形,而已不形于形。”意为学诗虽需推究诗法,而终需超越形迹,以得其影、通其神为妙。机圆、响清之类,亦是宋人的话头,但吴澄能较为合理地借鉴,成为其诗学主张的一部分。这些亦是他较好地融合唐、宋诗学之处。

(三)唐宋诗之因革

吴澄与刘壎一样,欲探寻唐、宋诗之间更为深层的内在联系,而非简单地作此是彼非的褒贬。刘壎善用比较与辩证的眼光,寻找唐、宋诗中“异中之同”,吴澄则以“变化”的眼光来寻找唐、宋诗之间“因”与“革”的关系。一切诗歌发展变化皆有其继承性,即“因”,亦有其创新性,即“革”。其《皮昭德诗序》论道:

诗之变不一也……《诗》亡而楚骚作,骚亡而汉五言作,讫于魏晋。颜、谢以下,虽曰五言,而魏晋之体已变;变而极于陈隋,汉五言至是几亡。唐陈子昂变颜、谢以下,上复晋、魏、汉,而沈、宋之体别出。李、杜继之,因子昂而变;柳、韩因李、杜又变……诗之体不一,人之才亦不一,各以其体,各以其才,各成一家,信如造化生物,洪纤曲直,青黄赤白,均为大巧之一巧。自“三百五篇”已不可一概齐,而况后之作者乎?宋氏王、苏、黄三家,各得杜之一体。涪翁于苏迥不相同,苏门诸人其初略不之许,坡翁独深器重,以为绝伦,眼高一世而不必人之同乎己者如此。

此种变化的眼光于今人或不足为奇,然在当时,实不失为特出之见。他以“变”为中心,勾勒了从《诗三百》至宋代千余年诗体的演变过程,指出有不得不变之理,从而承认各种变化、各种存在的独特价值,“如造化生物,洪纤曲直,青黄赤白,均为大巧之一巧”。这种识见在当时颇为难得,元人崇古之风极盛,以唐溯汉魏,以汉魏复风雅的诗学思路,易使学诗者好古厌今,流于偏执,吴澄“均为大巧之一巧”的呼吁,事实上已肯定了“诗之变”为诗歌发展之必然,从而还宋诗以存在的合理空间。吴澄还探寻了唐诗与宋诗之因革关系,指出宋诗王、苏、黄三大家,“各得杜之一体”,以此来肯定宋诗本身即蕴含着对唐诗继承的因素,因而唐、宋诗之间并非不可兼美。在《诗府骊珠序》中,吴澄亦论及唐诗之因与革,其云:

呜呼!言诗,颂、雅、风、骚尚矣。汉、魏、晋五言讫于陶,其适也。颜、谢而下勿论,浸微浸灭,至唐陈子昂而中兴。李、韦、柳因而因,杜、韩因而革。律虽始于唐,然深远萧散不离于古为得,非但句工、语工、字工而可。

从诗歌之因与革的角度,吴澄把唐诗人李、韦、柳、杜、韩分为两类,李、韦、柳偏于继承,杜、韩偏于变革,吴澄皆肯定其价值。这种分类,事实上突出了唐诗与宋诗的深层关联,正是杜、韩诗中蕴含着唐诗转向宋诗的变机,因而,对杜、韩“诗之变”的评价,事实上即隐含着对宋诗肯定的态度。从这个意义而言,李白、杜甫虽同时,且都代表了唐诗最为卓越的成就,但事实上一个代表了一种典范的完成,另一个则标志着新的审美时尚的开端。根据是承前还是启后,是“因”还是“革”,将李、杜分而析之,在元代吴澄是独具只眼的一人。从这一角度,颇能把握唐、宋诗之分野,亦更能把握唐、宋诗内在的传承关系,从而在尊唐抑宋的思潮之下,吴澄为宋诗寻找到了更深层、更合理的评价尺度。

(四)超越唐宋:“品之高,其机在我”

吴澄既肯定“诗之变”为诗歌发展之必然,在“因”与“革”中,重视诗之“革”的作用,则在古与今、人与我中,更重视诗之今与诗之我。在《孙静可诗序》中,吴澄对此有充分阐述:

孙静可诗甚似唐人,或者犹欲其似汉魏。夫近体诗自唐始,学之而似唐,至矣。若古体诗,则建安、黄初之五言、《四愁》、《燕歌》之七言诚为高品,然制礼作乐因时所宜,文章亦然。品之高,其机在我,不在乎古之似也。杜子美,唐人也,非不知汉魏之为古,一变其体,自成一家,至今为诗人之宗,岂必似汉似魏哉?然则古诗似汉魏可也,必欲似汉魏则泥。此可为圆机之士道,执一废百者未足与议也。

近体学唐,古体学汉魏,正为当时风气,但吴澄并没有汇聚到陶醉与赞美此种时风的潮流中去,他提出“品之高,其机在我,不在乎古之似也”。自严羽《沧浪诗话》提出“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元人亦倡导“近体主于唐,古体主于《选》”,以浑厚、高古、醇雅为尚的风气笼盖整个诗坛。难免不千人一面,千诗一腔,亦步亦趋。元初赵文提出“诗多人少”,即是呼吁“诗中之人”,吴澄“其机在我”,亦是呼吁“诗中之我”,“我”之精神、灵魂、性情、意志。“杜子美,唐人也,非不知汉魏之为古,一变其体,自成一家,至今为诗人之宗”,杜诗能变,方为天下之宗,今人又何必泥于尊古而不变!因而,吴澄提出“古诗似汉魏可也,必欲似汉魏则泥”,对于一味崇古宗唐之风实有救弊之用。在《朱元善诗序》中,吴澄进一步发挥此意,且论及学诗三境界,其云:

不能诗者联篇累牍,成句成章,而无一字是诗人语。然则诗虽小技,亦难矣哉。金谿朱元善才思俱清,遣辞若不经意,而字字有似乎诗人,虽然,吾犹不欲其似也,何也?诗不似诗,非诗也;诗而似诗,诗也,而非我也。诗而诗已难,诗而我尤难。奚其难,盖不可以强至也。学诗如学仙,时至气自化。

“诗不似诗”,无一字是诗人语,自不足道;学到“诗而似诗”,则技法娴熟、字字似有诗人,但自我之精神仍无;惟到“诗而我”的境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诗人。“诗而诗”的境界需“学”,“诗而我”的境界则需“化”,“变化”、“融化”、“陶化”,使我与诗,我与人,我与物交融相契,方自然成诗。因而,吴澄反对“似”,强调“真”,“虽形似超超于青冥风露之上,而人也方与蜣琅蝇蚋同梦而未醒”(《黄成性诗序》,卷一○),如何能得高风清标之诗?在《何敏则诗序》中,吴澄对模拟形似之风更作了批驳,其云:

天时物态,世事人情,千变万化,无一或同,感触成诗,所谓自然之籁,无其时,无其态,无其事,无其情,而想像模拟,安排造作,虽似犹非,况未必似乎?

天时物态、世事人情,千变万化,而学诗之人徒具声色酷似,模拟形似,如何能得真诗真境、真性真情?从这一角度而言,吴澄主张学诗作诗终需超越门户、超越唐宋,甚或超越古今,一本性情之真。其赞谭晋明诗,“天才飘逸,绰有晋人风致,其为诗也,无所造作,无所模拟,一皆本乎情之真。潇洒不尘,略无拘挛、局束之态……非学陶、韦,而可入陶、韦家数者也”(《谭晋明诗序》,卷一○)。然吴澄之“性情之真”,与元初赵文“人人有情性,则人人有诗”之性情,与元末杨维桢诸人“抗尘走俗,不谐于世”之性情皆不相类。吴澄所言之性情,乃经过理学涵濡后,天理人性相谐相容之情性,因而,此性情“光莹透彻,渣滓尽而冲漠存”(《黄成性诗序》,卷一六),乃“在人之心”与“在天之性”之和谐。因而,吴澄论诗虽不乏超越之精神,主张会通唐人、晋人之精神与风度,表现自我之情性,然而当诗人过于潜沉在“心与景融、物我俱泯”的境界中(《一笑集》,卷一○),吟咏、思考着天地与生命时,诗中之“我”,终究流失了许多活泼、新鲜的生命感受,未免远离了千姿百态、哀乐铭心的现实人生。

二、宗唐性灵派:刘将孙、刘诜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属江西)人,曾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仁宗前期仍在世。其父刘辰翁以文名于宋末,当文体冗滥之余,欲矫以清新幽隽,所作蹊径独开,遂别自成家。将孙濡染家学,颇习父风,当日有“小须”之称。吴澄为其集作序,称其“浩翰演迤”,自成为“尚友之文”,曾以立序其集则谓“渊源所自,淹贯千古”,可见颇得时名。《四库全书总目·养吾斋集》评其诗曰:“今观其《感遇》诸作,效陈子昂、张九龄,虽音节不同,而寄托深远,时有名理。”(卷一六六)则其诗亦具唐风。有《养吾斋集》40卷,久佚,清人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等书中辑成32卷。

刘将孙的唐诗观念、诗学思想受同乡赵文影响颇深,将孙有《赵青山先生墓表》,极推赵文之文学,其云:“吾庐陵巽斋欧阳先生,沈潜贯穿,文必宿于理,而理无不粲然而为文。繇是吾先君子须溪先生与青山赵公相继。”谓庐陵自欧阳守道(巽斋)先生之后,惟须溪与青山相继相并。将孙则继承此二人之学,论学论文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气盛,乃秉承家学;论诗重性情笔力,则为青山衣钵。

赵文为宗唐性灵派的第一人,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性灵说之基本理论,在青山诗论中,已可说是大体完成了。”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页121。刘将孙、刘诜等人皆传承其说,使元代“宗唐得古”的诗学大潮中一股清新而灵性的支流得以流衍、延伸。刘将孙的唐诗学思想,概言之,有如下几方面:

(一)重“情”

元人学习唐人,有重在建立一代典则,从诗法、诗风、诗之格调等艺术规范上取法唐人者;亦有从唐人重性情、重感兴、重自然的艺术精神上取法唐人,且力图最终脱落涯岸、超越于前人者,宗唐性灵派即是后者。赵文如此,刘将孙亦然。

刘将孙重“情性”,此“性情”乃天然至真至纯之物,未为后天观念所修正者,因而不同于王义山、吴澄等理学家,亦不同于戴表元、赵孟頫等文臣之“性情”。其云:“文章犹小技,何况诗云云。沛然本情性,以是列之经。”(《感遇》五首之五)文章、诗歌本不足道,皆因其中“沛然本情性”,方足为万世之经典。在《本此诗序》中刘将孙论及其性情观:“诗本出于情性,哀乐俯仰,各尽其兴,后之为诗者,锻炼夺其天成,删改失其初意,欣悲远而变化非矣。人间好语,无非悠然自得于幽闲之表。”性情皆本天然,哀乐随心,俯仰尽兴,无需外饰与约制,悠然于心,自成人间好语。这里排除了“理”与“道”、“雅”与“正”等对情性的约束与限制,一本天然。既重情性之天然,则对唐诗之深于情者、情之至者,必深致倾心,在《魏槐庭诗序》中,他论道:

呜呼,诗固仁人志士、忠臣孝子之所为作也,岂直章句之巧而风月之尚哉!古所谓惊风雨、泣鬼神,非以其奇崛、突兀,以其志也。刺心血以食无母之凤雏者,杜陵之所以一饭不忘者也;呼穹穹与厚厚者,李习之所以识苦语之动神理者也;“天若有情天亦老”者,长吉之所以使金铜堕泪而能言者也;“此身无处哭田横”,玉川子之怨魄所以痛绝于玉泉之会者也;“白草建康宫,反袂哭途穷”者,徐骑省之所以辟言易世而无忍疵者也。二千年间,此语有数。

此与张潮《幽梦影》所云“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意有相近。这里所举之诗人杜甫、李翱、李贺、卢仝、徐铉,除杜甫外,余者皆难合正统派所倡言之性情和正、哀乐中节者,然皆感发真挚,深含至情,其感天动地者正在于此。因而,刘将孙之重性情,实含有偏重于“情”的倾向,此为性灵化的表征之一。明清两代性灵派标举“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张潮《幽梦影》),“人者,情种也,人而无情,不至于人矣”(张琦《衡曲麈谭》)之类,实开自元人。

唐诗之抒情有两种,一类合于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得其情性之醇正,乃“致君尧舜上”、“感时花溅泪”者,足见其诚挚、恳恻之意;一类难合于中正之道,惟一往而情深,或飞扬跋扈,哀感顽艳,偏于奇情率性,深含至情至性者。元人正统观念中,多推尊前者,而刘将孙显然于后者更多关注。从此角度出发,他最为推崇唐诗人李贺,在《刻长吉诗序》中其云:“先君子须溪先生于评诸家诗最先长吉……每见举长吉诗教学者,谓其思深情浓,故语适称,而非刻画无情无思之辞,徒苦心出之者。若得其趣,动天地、泣鬼神者固如此。”又云“最可以发越动悟者,在长吉诗”,可见推崇之隆。宋元之际,李长吉诗颇风行,然人们多赏其奇诡、幽异之辞章,如北人赵衍所云:“逮李长吉一出,会古今奇语而臣妾之。”(《重刊李长吉诗集序》)刘将孙则以“思深情浓”一语,以情之至者为誉,使解读李贺诗获得一新的角度,同时也表明元人对唐诗抒情功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表明,唐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深知身在情常在”(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之类的情语、痴语,虽不尽合于中正之音、中和之美、雅正之道,然呈现出的却是隽永深情的性灵世界。在突破“礼”与“理”的约束之后,再度深入到人们的视域与心灵之中。

以“情”为归趣,自然对于当时各种缺少“情味”的拟袭之作,皆致不满。其云:

余尝怃然于世之论诗者也。标江西竞宗支,尊晚唐过风雅。高者诡选体如删前,缀袭熟字,枝蔓类景,轧屈短调,动如夜半传衣,步三尺不可过。至韩苏名家,放为大言以概之,曰:“是文人之诗也。”于是常料格外,不敢别写物色;轻愁浅笑,不复可道性情。(《黄公诲诗序》,《养吾斋集》卷一一)

元初,江西、四灵、江湖诸派,衰而未绝,同时,宗唐得古之风日盛,或主盛唐、或张选体,各以门户自高,“步三尺不可过”,诗中遂不复有真性情。刘将孙大力呼吁“诗者,所以自乐吾之性情也”(《九皋诗集序》,卷一○),“诗不为某家某体……各随性所近,情景尽兴,已极刷洗,楚楚如清风之泛春服”(《黄公诲诗序》,卷一一)。然如何“自乐吾之性情”呢,刘将孙特主“清气”之说。

(二)主“清气”

以“清气”论诗,不始于刘将孙,实为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命题之一。“气”分清浊、轻重、精烦等,《黄帝内经·阴阳应象》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则引入清、浊之气以论文。《世说新语》大量用“清”来品鉴人物,《文心雕龙》、《诗品》大量以“清”来品藻诗文,清刚、清典、清奇、清越、清拔等概念遂构成了极其丰富的“清”美艺术世界。

元人的审美理想中也有对“清”的不懈追求。如赵孟頫、吴澄等人的诗论皆有关于“清”之阐释,然元人最注重以“清气”论诗者,首推刘将孙。在《彭宏济诗序》一文中,他对“清气”有颇充分的阐释:

天地间清气,为六月风,为腊前雪,于植物为梅,于人为仙,于千载为文章,于文章为诗。冰霜非不高洁,然刻厉不足玩,花柳岂不明媚,而终近妇儿。兹清气者,若不必有,而必不可无。

在这里,刘将孙赋予“清气”以极高的地位。何者为清气?言莫能尽意,立风、雪、梅、仙诸象以尽之。在《九皋诗集序》中又以鹤为喻,对此有更充分的阐释,其云:

嗟乎!天地间何往而非声也。天簌莫如风,而翏翏,而调调可尔;而呼,而号,而激,而叱,披靡之不给,而听者有厌之者矣。莺之绵蛮也,燕之呢喃也,宁不可爱,而过之也,有忘之者矣。若夫感赏于风露之味,畅适于无人之野,其鸣也非以为人媚,其闻也非其意,而得之缥缈者,无不回首萧然;虽肉食之鄙夫,筝笛之聋耳,将亦意消而神愧,则惟九皋之鹤声为然。故曰声闻于天,非天不足以知之。凡声者不过闻于人而已,孰能闻于天?九皋何许,天高听下复何以加焉?物之负清气,出乎其类者如此。

这里举了三种声音:风声、莺啼、鹤鸣,天簌莫如风,然犹有听而厌之者;莺燕之呢喃,犹有过而忽之者;唯“声闻于天”之九皋鹤声,令人“意消神愧”。物之负清气者如此,诗人作诗,必得此方能性情自得、清气流贯:

人声之精者为言,言之精者为诗,使其翩翩也皆如鹤,其诗之矫矫也,如其鸣于九皋,将人欲闻而不可得闻,诗至是,始可言趣耳。夫诗者,所以自乐吾之性情也,而岂观美自鬻之技哉!(《九皋诗集序》,卷一○)

诗人若能如鹤之鸣,其人必“飘飘乎如青田之君子”,“泠泠乎如花表之仙人”(《九皋诗集序》,卷一○),其作必“因物所感,高山流水;适契琴趣,混合自然。眼前意中,宛然不食烟火,谈笑有风骨”(《彭宏济诗序》,卷一一)。这里,刘将孙赋予了秉“清气”之诗人以最高之美质。因而,刘将孙所谓“清气”与一般审美风格上之“清”颇有不同,审美风格之“清”常对应着一种具体的审美风范与品质,而刘将孙之“清气”更具整体意义与形上色彩,它涵盖并超越于各种诗歌风格、形式,是更本质的存在。在他看来,有“清意”然后有真诗,其云:

自风雅来三千年于此,无日无诗,无世无诗,或得之简远,或得之低黯,或得之古雅,或得之怪奇,或得之优柔,或得之轻盈,往往无清意,则不足以名世。(《彭宏济诗序》,卷一一)

无论何种诗风,皆必具“清意”,此为诗歌名世的必要条件,可见清气乃指诗歌的本质精神。在《九皋诗集序》中刘将孙进一步论及秉清气之诗人所应有之特质:

欣悲感发,得之油然者有浅深,而写之适然者有浓淡,志尚高则必不可凡,世味薄则必不可俗,故渊明之冲寂,苏州之简素,昌黎之奇畅,欧之清远,苏黄之神变,彼其养于气者落落相望,皆如嵇延祖之轩轩于鸡群,宜其超然尘埃混浊之外,非复喧啾之所可匹侪。

刘将孙所举历代诗人中最具清气之质者,陶、韦。然韩、欧、苏、黄,诗风迥然,亦皆具超然尘埃之表之清气。以韩、欧、苏、黄为具“清气”者实为刘将孙独具之眼光。“清”自有绝俗、清高之意,所谓“世味薄则必不可俗”,所谓“超然尘埃”、“意空尘俗”(《胡以实诗词序》,卷一一),“飘飘君子”、“萧然书生”(《九皋诗集序》,卷一○)即此。这一类诗人中,刘将孙首推韦应物,以韦诗“悠然者如秋,泊然者如水”(《清权斋集序》,卷一○)。但在刘将孙看来,这之中未免又少了一种浩荡、劲拔之气,因而,刘将孙又赋予“清气”以新义,即“劲拔、清刚、浩荡”之气,以韩、欧、苏、黄相济,所谓“浩荡奇伟”、“古雅磅礴”(《谭村西诗文序》,卷一○)、“摩厉飞动”、“神迈千古”(《黄公诲诗序》,卷一一)即是。这一类诗人中,刘将孙最倾心韩愈,屡称“昌黎奇畅”、“韩柳大家”(《赵青山先生墓表》,卷二九),认为“昌黎之古文,其小律小绝,无不精妙”(《谭村西诗文序》,卷一○),“三千年间,惟韩、欧、苏独行而无并”(《须溪先生集序》,卷一一)。因而,刘将孙之清气,即有清空无尘之味、亦有浩荡汪洋之势,惟如此,才得“宛然不食烟火,谈笑有风骨”之绝俗与酣畅,得“清”而姿态万千,“大之而金石制作,歌《明堂》而诵《清庙》;小之而才清婉娈,清《白雪》而艳《阳春》,古之而鼎彝幼渺,陈淳风而追泰古;时之而花柳明媚,过前川而学少年”(《九皋诗集序》,卷一○)。因而,其“清气”流转于古今、大小,不拘于浓淡、深浅,既是一种超凡绝俗的生命态度,亦是一种刚劲峻拔的生命力度,惟如此,则清而不枯、清而不淡、清而不弱,清而寥廓,清且浩瀚。在他看来,唐诗之清,正是如此,“此盛时作者,如浑河厚岳,不假风月为状;如偃松曲栢,不与花卉争妍,风气开而文采盛”(《天下同文集序》,卷九)。这正是刘将孙于唐诗人中特取韩愈与韦应物相济相合之用心。

“清以气,气岂可揠而学、揽而蓄哉!”(《彭宏济诗序》,卷一一)“气”不可学,惟得于性情。“人间好语,无非悠然自得于幽闲之表”(《本此诗序》,卷九),即诗惟“发之真”、“遇之神”、“悠然于心”,以自然之趣、自得之境、表自我之真,方能不泯、不朽,方有清气流贯,长存世间。此与明清性灵诗说正如出一辙。

刘诜(1268—1350),字桂翁,号桂隐,庐陵(今属江西)人。少颖悟,蔚然有老成气象,宋之遗老巨公以振起斯文期之。曾肆力于名物、度数、训诂、笺注之学,十年不第,乃刻意于诗、古文,以师道自居,声誉日隆。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官馆职、遗逸荐,皆不就。卒谥文敏。有《桂隐文集》4卷、《桂隐诗集》4卷。

刘诜虽为一介布衣,然其诗文亦为一时之盛,对当时诗坛文坛风气有较大之影响。又因僻居乡野,且历经延祐之治与元末之乱,其诗学思想、美学趣味、唐诗观念与馆阁文臣们相比,自有其独到之处。

其诗学思想主要在“宗唐”与“自立”。元中期“宗唐复古”之风演为极盛,因而诗坛亦滋生出一股拟袭之风、门户之习,刘诜有感于此,特主自抒胸臆。《元史·儒学传》称其“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踔厉风发之状”(卷一九○)。可见其学有根柢,然能融液于己。欧阳玄在《桂隐文集序》中称道曰:“至论其妙,非相师,非不相师。”《四库全书总目·桂隐集》亦云:“盖其文章宗旨,主于自出机轴,而不以摹拟字句为古。”(卷一六六)“非相师,非不相师”,指其学而能化。刘诜对唐诗之态度,正如此。

在《与揭硕曼学士书》中,刘诜云:

古今文章,甚不一矣。后之作者,期于古而不期于袭,期于善而不期于同,期于理之达、神之超、变化起伏之妙,而不尽期于为收敛平缓之势。一二十年来,天下之诗,于律多法杜工部《早朝大明宫》、《夔府》、《秋兴》之作,于长篇又多法李翰林长短句。李杜非不佳矣,学者固当以是为正途,然学而至于袭,袭而至于举世若同一声,岂不反似可厌哉?……故学西施者,仅得其顰,学孙叔敖者,仅得其衣冠谈笑;非善学者也。故李、杜、王、韦,并世竞美,各有途辙,孟荀氏、韩柳氏、欧苏氏,千载相师,卒各立门户。

这段话既表明刘诜对唐诗之态度,亦见其诗学主张之核心。“李杜非不佳矣,学者固当以是为正途”,“李、杜、王、韦,并世竞美”,“宗唐”意味亦浓,这是其论诗重“学”的一面。另一方面,学诗更需“善学”,即“期于古而不期于袭,期于善而不期于同”,刘诜并不反对学古,但反对袭古,学古宜得其古意,而非袭其古貌,因而今人“宗唐”与“得古”,皆需“学”而非“袭”,“学”则通于古人之理、神、妙,然后各立门户。这也是李杜王韦并世为美,又各有风标的法门所在。“袭”则徒得唐人衣冠、皮相,因而刘诜论诗,以“宗唐得古”为基础,但同时更重视“变化为妙”、“以自为古”(《与揭硕曼学士书》)。陶铸百家,又自出机轴,终不失自我之真。在这一点上,他与赵文、刘将孙诸人可称同调。在愈来愈浓郁的宗唐复古、学唐师古的潮流中,一直有一股以自我之性灵为重的潜流,它代表了宗唐的另一种门径。这种方式在元末因世乱俗离而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并由此产生了元代最有价值的诗篇、最具创造性的诗人。

刘诜以清士自居,其美学趣味与身居朝廷、倡为雅正、高鸣太平的主流趣味不尽相同,因而对唐诗艺术意境之认同与接受亦有不同。他溯古体、歌行之流变:“诗之为体,三百篇之后,自李陵、苏武送别河梁,至无名氏十九首,曹魏六朝,唐韦柳为一家,称为古体。自汉《柏梁》、《秋风词》,驯至唐李杜为一家,称为歌行。古体非笔力遒劲高峭不能,歌行非才情浩荡雄杰不能。”(《夏道存诗序》,《桂隐文集》卷二)以李杜、韦柳分别为歌行、古体之大家,且上接汉魏,以此为诗之正途,以唐法古的倾向亦颇明显。取法李、杜,得诗之正,取法韦、柳,则体现了刘诜作为“清士”的审美趣尚,其云:

琢清贮澹,凝幽拔奇……飘乎如轻雪之度风也,冷乎如寒泉之落涧也,澹乎如古罍洗之不可杂众器也。(《夏道存诗序》,《桂隐文集》卷二)

飘忽、幽冷、古澹,代表着元代另一类审美趣味,属于对唐诗的另一种解读方式。他们优游山林,自居清标,因而,多幽深清寂之情、尚古澹离尘之美。其所赏之诗美,乃“如幽林晓花,真寂不赏;如寒机夜织,神专而心苦;如深山遗老,语言近质,终有德人深致”(《彭翔云诗序》,卷二),其境乃“真寂”、而非“枯寂”;若“苦”而不失幽静;遗老深山,而有悠然之远兴。这种隐,与乱世之隐,残山剩水之寄,终有不同。虽清寂而蕴生机,因而,不同于江湖、四灵之法晚唐,而专以韦、柳为法,兼采李、杜之大。其诗虽“独悲孤笑,危睇遐思”、“长吟思慕,高歌忧患”(《刘梅南诗序》,卷二),似乎逸出了延祐诗坛、京华文臣所高倡的盛世之雅音,雍容之气度,但仍有其格局,无衰疲之气。

本于这种尚古澹、野逸之美的倾向,刘诜诗论亦表现出重天机、自然的意味。以性灵与学力相济,天机与锻炼相参,《刘梅南诗序》云:“其靓丽者,如野桥夜月,学按霓裳,闻者莫不辨。其萧散者,如空山绝涧,时见幽花,行者回首……此岂独天机学问所到,亦用工然耳。”又云:“锻炼精确,而不废真意。”(《彭翔云诗序》,卷二)可见所尚乃虚、实相生,标缥缈、恍惚、灵动之境,而又有迹可寻。由此可知,刘诜之性灵意味较赵文、刘将孙诸人要疏淡,但其融液古今,独出性灵之主张,与赵文之脱落涯岸、刘将孙之“发之真、遇之神、悠然于心”的精神本质则又十分接近。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雕塑 信息流广告 竞价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剧本网 网络推广 自学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信息网 石家庄人才网 买车咨询 河北人才网 招生考试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工作计划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好做题 游戏攻略 考研真题 代理招生 心理咨询 游戏攻略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品牌营销 商标交易 游戏攻略 短视频代运营 张家口人才网 秦皇岛人才网 PS修图 宝宝起名 零基础学习电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语料库 范文网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短视频剪辑 情侣网名 爱采购代运营 保定招聘 黄金回收价格 情感文案 吊车 古诗词 邯郸人才网 铁皮房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微信运营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关键词优化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儿童文学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风水运势 狗狗百科 教育培训 游戏推荐 抖音代运营 朋友圈文案 男士发型 培训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网 沧州人才网 黄金回收 承德人才网 石家庄人才网 模型机 高度酒 沐盛有礼 公司注册 十亩地 造纸术 唐山人才网 沐盛传媒 铜雕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