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赠文道希
十分春已去,孤花隐叶,怊怅倚阑心。客游今倦矣。珍重韶光,还共醉花阴。长亭短堠,向从来、雨黯烟沉。人何处?匣中宝剑,挂壁作龙吟。
登临。秦时明月,汉国山河,尽云寒雁噤。行不得、鹧鸪啼晚,苦竹穿林。寻常总道归帆好,者归帆、愁与潮深。苍然暮,高山流水鸣琴。
-----沈曾植
这首词作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四月。时文廷式(字道希)乞假南归,作者作此词以赠别,另外尚有《永遇乐》词一首。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起,时文廷式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竭力主战,屡次上折参北洋大臣李鸿章畏葸挟夷自重。据《文廷式年谱》载:“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月,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三月二十八日,鸿章所议条约到京,都中多未见其约款,盖总署事极秘密,先生则得闻于一二同志,独先独确,因每事必疏争之,又昌言于众,使共争之。……无如中外之势已成,劫持之术愈固。事遂不可挽矣。而主和之党,遂集恨于先生。……而太后必欲去之之心亦愈急。”“李鸿章恨先生甚,欲中以奇祸。盛伯熙(昱)知其谋,劝先生少避。先生遂有乞假南归之意矣。四月,乞假出都,回籍修墓。将归,沈子培有《渡江云》、《永遇乐》二词赠先生。”
作者和廷式,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又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早在光绪十一年(1885),廷式入都,即与作者订交。作者在《文云阁墓表》中说:“余以文字言议与君契,相识廿年,……上下古今,无所不尽。”甲午七月,康有为被给事中余联沅参劾,两人联同盛昱等奔走援救。清军于辽东战败,北京形势严峻,两人俱主张西狩。京中开强学会,两人俱参加。可见沈、文之间高山流水的知心交谊,并非一般。
这首词,由于作者学问渊博,诗词功力深厚,活用并化用了许多典实,一气呵成,不着痕迹,格高调响,悲凉激越,表达了送别知心朋友的深厚感情。
上片写送别。
“十分春已去,孤花隐叶,怊怅倚阑心”,写送别情景。时间已是四月,春将尽,所以说“十分春已去”,也暗寓国事已不可挽回。花是孤的,叶是隐的,友人将去时的落寞孤独之感借助景物的描写烘染无遗。“客游今倦矣”,谓倦于为官。《史记·司马相如传》:“长卿故倦游。”《集解》:“厌游宦也。”古人将在外做官称游宦。这句表面上看是说友人久居他乡已厌倦于游宦,实则深寄了作者对廷式不得已而乞假南归的隐衷的理解。“珍重韶光,还共醉花阴”,“醉花阴”,词调名,这里活用其辞,表达期望廷式重返北京,再整旗鼓,共同奋斗的心情。“长亭短堠,向从来、雨黯烟沉”,“长亭”,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常作为离别的处所;“堠”,古时记录里程的土堡,五里一堠,十里二堠。韩愈《路旁堠》:“堆堆路旁堠,一双复一只。”“雨黯烟沉”,形容黑暗。这三句写作者对友人前途的忧虑,谓此行途中安危,颇难逆料,希望廷式多加留意。事情果然不出作者所料。据《文廷式年谱》载:“本年(1895)秋,先生入都消假。道出上海,江海关道黄幼农、上海县知县黄爱棠承暄宴之于静安寺路张氏味莼园。由上海北上,于上轮船时,失去衣箱三只,内有紧要文稿。黄爱棠饬捕严缉未获。此件后入李鸿章之手。因其文指陈时事,语侵鸿章,且涉宫廷。鸿章得之,密白太后。明年御史杨莘伯崇伊奏劾先生,鸿章所授意也。”“人何处?匣中宝剑,挂壁作龙吟”,“龙吟”,出王嘉《拾遗记》:“帝颛顼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后人常以匣中宝剑比喻人虽未被重用,但声名却远播四海。作者在这里用它表达对廷式目前处境的理解,并寄托了殷切的期望,相信廷式总有一天会声闻天下,大有所为的。
下片抒别情。
“登临。秦时明月,汉国山河,尽云寒雁噤”,中二句化用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借指当时政治形势。对甲午战争到乙未议和割让台湾等一系列国事的感慨,总摄于登临顾望之中。“云寒雁噤”,形容政局黑暗,志士窒息。“行不得、鹧鸪啼晚,苦竹穿林”,李时珍《本草纲目》:“鹧鸪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诗词中因常以鹧鸪啼鸣写行旅之情,以示劝阻,或写不可行而不得不行之情。这里作者用此典,表达了对廷式此行的深切理解和关注。“苦竹”,竹的一种,干矮小,节长于他竹,四月生笋,味苦。李白《山鹧鸪词》:“苦竹岭头秋月晖,苦竹南枝鹧鸪飞。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作者在这里全面概括了李白《山鹧鸪词》的内容作为一个典故,用“苦竹穿林”,既切送别时的时令,又暗喻廷式有气骨,兼寓南归避北方权贵迫害之意。既然此行如此无奈,所以作者接着说:“寻常总道归帆好,者(这)归帆、愁与潮深。”后来廷式在答词中说:“别愁如海。”正相呼应。结尾“苍然暮,高山流水鸣琴”,作者用了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表达了与廷式的真挚深厚的友谊。
沈曾植的词,一如其诗,佛典僻典满纸,古奥难解,如西藏曼荼罗画那样光怪陆离,越到晚年,这种趋向越显著。其词集名曰《曼陀罗寱词》恐正源于此。但前期的词作,还是较为清顺的,如这一首,虽用典,但易于理解,是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高水平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