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出自蓟北门行·庾信
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
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
笳寒芦叶脆,弓冻纻弦鸣。
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将军朝挑战,都尉夜巡营。
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
《出自蓟北门行》属乐府《杂曲歌辞》,魏晋南北朝以来,主要用以描写燕、蓟风物和征战辛苦之意、突骑勇悍之状。庾信这首诗虽是发挥乐府古题的意思,却也融入了自己留居北方后对边地生活的体会,因此与一般的文人拟乐府有所不同。
诗中所表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感触,而是对蓟外边塞战争的总体概括。所以一开头就说,站在蓟门北望,每次战役都令人伤情。秦汉以来,关山、陇水、明月,就是无数次战争的见证。诗人的视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眼前的关山月联想到汉时的关山月,由流向秦代所建城垣的陇水想到自古及今无数人民的呜咽声。(北朝民歌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噎,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之句,写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关山”二句不仅对得极工,而且包含了巨大的历史内涵。虽然后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比它更简炼更概括,但这两句对仗的构思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
“笳寒”二句写北地苦寒。“笳”即“葭”。天冷草枯,葭芦变脆,弓弦冻硬,在寒风中发出颤音,都是对北地生活体验入微的景物描写。而“笳”与“弓”相对,又在字面上造成胡笳声寒的印象,更增添了边关战争不息的凄凉气氛。
“梅林”二句写领兵打仗的将帅,均用与魏有关的典故。魏武帝曹操曾用望梅止渴的办法暂时解决行军缺水的困难。北魏至北周武将多为复姓。北魏统一前,鲜卑族原来聚居代北。统一后,代北之人迁居河南,皆定为复姓。北周赐姓也多用复姓。又《隋书·经籍志》兵法有《黄帝复姓符》二卷。所以“复姓可防兵”的说法,恰好将典故与魏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由秦城汉月的历史回顾转到眼前的战事。“将军”二句直承“复姓”句而来,写将军都尉们早上出去挑战,晚上回来巡营。“朝”、“夜”相对,与末二句连读,可看出其中所含的讽意:他们每天忙于战事,胜利后自可勒功燕然,扬名后世。反正燕然山还有的是石头,不知还要刻上多少人的名字才算够?《后汉书》:“窦宪为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结尾藉冷然一问,含蓄地指出:自秦汉到北朝,战争不息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统治者为自己树立威德,将军们追求功名不朽。而全诗对征战辛苦之意和战将勇悍之状的描写,也由此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这首诗利用《出自蓟北门行》这一乐府古题的基本内容,巧妙地借助典故和边塞风物的描写,对秦汉到魏周北方战争无休无止的状况作了历史性的回顾,委婉地批评了热衷于战争的军中将帅,因而能以较高的艺术概括力胜过南北朝众多的同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