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作者: 贾笃岐 【本书体例】
【原文】:
明明在下(1),赫赫在上(2)。天难忱斯(3),不易维王。天位殷适(4),使不挟四方(5)。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6)。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7),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8)。厥德不回(9),以受方国(10)。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11)。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12),在渭之涘(13)。文王嘉止,大邦有子(14)。
大邦有子,天之妹(15),文定厥祥(16),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7)。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18),长子维行,笃生武王(19)。保右命尔,燮伐大商(20)。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21)。维师尚父(22),时维鹰扬。凉彼武王(23),肆伐大商(24),会朝清明!
【鉴赏】:
《大明》同《生民》、《公刘》、《绵》、《皇矣》等五篇,历来被称为周民族的史诗。是周的诞生、开创、发展到建国的历史。五篇史诗从时间上看跨度较大,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阶段,因而观念和内容彼此也迥然不同。《生民》、《公刘》十分明显地保留着作为原始文学的神话的重要特征。诗中所写的后稷和公刘对于民族发展作出的重要贞献,实际也反映了全体民族成员的才能、智慧。在《绵》、《皇矣》和《大明》中,虽然在某种程度还保留着这种特征,但更多的则是宣扬天命德化和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神威,因而有明显的说教色彩。
《大明》叙述周代奴隶主阶级赞美文王、武王伐纣,占有天下的历史事实。是一首较长的叙事诗。全诗共八章,可分三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写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灭商是上帝的意志。第二至六章为第二部分,写王季、文王由于行德事,天赐了美满婚姻。七、八章为第三部分,写武王与殷商的牧野之战,推翻商朝。全诗突出体现了周人的哲学宗教思想。周灭商以后,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吸收商朝覆灭的历史的教训,一方面宣扬武王灭商是秉承天意、民应顺之;另一方面强调进德修业,减轻人民的负担,来缓和阶级矛盾。
此诗描写自王季至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重要的历史时期。期间,包括着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仅《史记·周本纪》所记就有:王季时诸侯归顺,文王礼贤下士与伯夷叔齐的关系,及幽禁羑里推演周易,遇赦后伐大戎、密须,攻耆国、邗和崇侯虎以及武王伐纣。这首诗只述叙了其中的两件事:一是王季、文王敬天行德和美满婚姻;二是武王伐纣,天下清明。
其一,诗中不是单纯地写婚姻,而是通过婚姻宣扬天意。其二,在周人看来,夫妻之道是“王化之基”,周之所以代商而有天下,与王季、文王符合天意的婚姻有直接关系。“盖周家奕世积功累仁,人悉知之。所寄者,历代夫妻皆有盛德,以相辅助,并生圣嗣,所以为异。使非‘天作之合’,何能圣配相承不爽若是?故诗人命意,即从此着笔,历叙其昏媾天成,有非人力所能为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方氏的话道出了此诗裁剪、立意的特点与周人哲学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
牧野之战是历史上周人取得胜利的一次大会战,也是周讨商的最后一次战役,诗歌对战争的描写有其独到的特点。诗最后两章对周人军威之盛、决战之烈的描写生动形象,气势雄壮,采取先抑后扬的艺术技巧。先写敌人,“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简单的比喻,写出了敌人兵多将广,气势汹汹的特点。写对方,是为自己的胜利作铺垫,为周人临战前的誓师创造一个紧张森严的环境。战争开始,武王在阵前宣誓,“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铿锵有力。发动进攻后,周人士气旺盛,勇往直前:“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竭力描绘战场广大,声势不凡;军车坚固,阵容威武;战马雄壮,冲锋勇猛。寥寥数语,足以使人想象出千军万马奋勇争先的战争情景。尤其是在激烈厮杀的浩大场面中,突出了周军将领姜尚,督率大军,勇猛无畏。这一笔如同广阔背景上的一个特写镜头,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既是对武王伐纣的赞美之辞,同时也给人一种无穷的回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语言生动,活脱精炼,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点。如“洋洋”、“煌煌”、“彭彭”几个象声词,不但合乎音韵的节奏,而且顺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恰当精到。又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已做为成语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