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原文】:
予其惩而(1),毖后患(2)。莫予荓蜂(3),自求辛螫(4)。肇允彼桃虫(5),拼飞维鸟(6)。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7)。
【鉴赏】:
《小毖》据传为周成王所作,这是他自责自悔、自警自戒之词。诗的本事据史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代行天子事。但周公之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因怀有异心,便制造流言蜚语,散布国中,说是“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轻信谗言,将周公调往东京洛阳驻守。后来管、蔡勾结殷纣之子武庚起而叛乱,王朝处于大动荡之中。至此,成王大梦初醒,赶忙接回周公,使之率师讨平了叛乱,挽救了国家的命运。过了几年,周公致政,成王亲政。在他亲政并朝见大臣时,回首往事,愧悔交集,他痛心疾首地检讨了以往的过错,并决心从此谨慎行事,以防再发生祸患。
全诗一章八句,可作三层读。
开首两句:“予其惩而,毖后患”。意思是我痛戒以前轻信管、蔡的谗言,今后应当谨慎从事,以防再发生祸患。这是成王从切肤之痛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后人把它概括为“惩前毖后”的成语,用以表示受惩于前,谨慎于后,不再重犯以前的错误。应当说教训是深刻的,经验具有普遍性。这是成王发言,也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六句即围绕这一纲领——“惩前毖后”的主旨而展开。
前四句写惩于前。《毛诗后笺》作者胡承珙解释“莫予荓蜂,自求辛螫”二句说:‘莫予’与‘自求’,文意呼应。莫者,无也。言往日之事,无有曳使我为之者,乃我自求辛螫之害耳。所言极是。它把握并准确道出了成王痛心恶己、引咎自责的态度和心情。作为最高当政者的成王,在错误面前虚怀若谷,敢于承担全部责任,而不迁怒于他人,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代贤明之君严于责已,宽以待人的恢宏气度和博大的胸怀,这是值得赞许的。
以上两句暗指管、蔡之乱的祸患并道出自责自悔之情。“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是以形象化的比喻总结性地说明防微杜渐的大道理。两句说,我过去知道慎于初始,不能防患于未然,岂知小患不防,其后必成大祸,今日方信小鸟也可变成大鹏。林伯桐《毛诗识小》解此两句说:“盖谓恶之始萌甚小,似桃虫耳;不能慎之于小,则积恶至大,如桃虫之终为大鸟耳。”桃虫变大鸟的比喻,形象说明了管、蔡、武庚之祸,起初甚小,后来至大,险至于不可收拾。这一比喻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察微知著,防患于小;因为蝼蚁之穴,可以溃堤。
惩前是为了毖后。最后两句,诗意又推进一层,写成王自知年青,不堪国家多灾多难,如今又身处辛苦之境,冀愿贤臣助我一臂之力;作者也决心谨慎从事,努力治理天下,避免自己再度陷于困境之中。末两句,遥应诗首两句,也正是作者致意之点,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全诗主旨。
此篇写得短小精悍,颇富理趣。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带有辩证性的哲理:谨于防小,则可杜绝大患;反之,不能慎之于小,其后必成大祸。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能注意察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是颇有识见,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不流于空洞平直的说教,而是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生动的形象,以草虫作比喻,深入浅出,颇有理趣。桃虫变大鸟的意象,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又富有委婉含蓄之美。这种说理方法,颇类庄子为文,引类取譬,启人深思。甚至可以推断,《庄子》中鹪鷯和大鹏的意象便可能是由此生发演化而来。“笔意清矫,思致缠绵”(《诗经原始》),确是本诗最为突出的特点,这对于寓劝戒箴砭之意于其中的哲理文写作来说,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另外,本诗通过成王自责自悔之辞和他痛心罪己、知过必改的行动的记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心地光明,胸襟阔大,勇于负责,严以律己的贤明君主的形象,这已成为后世有志英主心悦诚服并竞相效法的楷模。而诗歌语言的简炼精警,形象含蓄,更是不可多得,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为人们喜闻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