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作者: 崔翠梅 【本书体例】
【原文】:
倬彼甫田(1),岁取十千(2)。我取其陈,食我农人(3)。自古有年(4)。今适南亩,或耘或籽(5),黍稷薿薿(6)。攸介攸止(7),烝我髦士(8)。
以我齐明(9),与我牺羊,以社以方(10)。我田既臧(11),农夫之庆(12)。琴瑟击鼓,以御田祖(13),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榖我士女(14)。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饁彼南亩(15),田畯至喜(16)。攘其左右(17),尝其旨否(18)。禾易长亩(19),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20)。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21)。曾孙如庾,如坻如京(22)。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23)。报以介福(24),万寿无疆!
【鉴赏】:
这首诗是写大奴隶主的政治代表——周王祭神祈年的乐歌。诗歌不是空泛地制造一种祥瑞祈祷气氛,而是抓住了自然和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渲染,画面生动。由此可见西周盛年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的神密,也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诗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毛诗序》谓:“甫田,刺幽王也,君子伤今而思古焉。”
第一章,写农田丰收在望,农奴主到田间督耕的情景。首句以“倬彼甫田,岁取十千”破题,领起全篇。因为田地广阔,收成又极好,仓库里粮食都装不下了,才有“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的善举。“今适南亩,或耘或籽”,“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是奴隶主的素描像,写出了曾孙得意洋洋的神态。“我”与“农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家财万贯,粮食满囤的“我”,一面是辛勤劳作,而等待主人赏赐的“农人”。
第二章,记叙祭祀活动。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界束手无策,只有祈求神灵、上天,这种风气十分盛行。诗中所祭祀土地神,四方之神,农神,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使庄稼不受旱、涝、虫灾的危害,确保来年丰收。诗人采取赋的笔法,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景有静景,形成生动的祭祀画面。
第三章,以写实的笔法记叙曾孙出巡。作者细处着墨,于小处见大,专拈最能显示主仆关系的生活场景,着重写了“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统治阶级以十分谦和的态度体察下情,情态维妙维肖,农人对曾孙颇为尊重,甚至对曾孙的突然来到田间而感到兴奋、激动,进而表现出了他们的淳朴之情。此章最后四句,再扣稼穑之事的主题,当又一个丰收年来临之际,“曾孙不怒,农夫克敏”,画龙点睛,主仆双方配合密切,关系十分融洽。
末章,记叙终获丰收的喜庆景象。一至六句,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夸张,把秋天大丰收的景象写得历历如在眼前:堆放得高如屋顶和坝堤的庄稼垛,如小丘和山冈似的大小粮食囤。因粮食太多,还需要临时赶制千万座粮仓,千万辆车子,才能装下这丰收的硕果。结尾,以农夫喜庆,祈神赐福,结束全诗。
从诗的构思看,全诗有两组形象,即“我”(曾孙)的形象和农人的形象,也就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形象。诗共四章,两章一组,第一组用“我”贯穿,第二组用“曾孙”贯穿。突现了奴隶主的骄矜威严,农夫的辛劳勤勉。一方面是大奴隶主将一切社会财富和奴隶们的劳动果实全都吞掉;一方面是广大奴隶的冻馁劳瘁,他们生产了千仓万箱的粮食,而自己却连陈米饭也难吃到。奴隶主和奴隶的一贵一贱,一尊一卑,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
诗中极力美化统治阶级与民同乐、共庆丰收的情景,必须认识和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