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人雁吟》题下原有三字“悯饥也”是诗小序。这种标题办法唐人新乐府也普遍采用过,如白居易《新乐府》的《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陕西的鄜州、凤翔、岐山皆大旱,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诗约作于此时。其写作目的,主要是反映严酷的社会现实,本来应着力写饥民。然而诗人别出心裁,诗中人雁同咏,而且以咏雁为主,这就特别耐人寻味。
读首句给人的印象还像是起兴:“雁啄啄,飞搏搏。”雁儿到处啄食,飞来飞去。一派饿相,很像是饥民在尽力谋生。再往下读,原来雁
在诗中还扮演了一个角色,即饥民捕食的对象。“虞人”本指古代猎官,专管山泽园囿,此借指捕鸟的饥民。他们到处设置网罗,并准备“矰缴”(弋射工具),窥伺大雁,以雁肉充饥。于是诗人以悲悯的口气对雁说道:“人饥处处规尔肉,岂知雁饥肉更薄。”饥荒使人变得冷酷残忍,捕杀大雁竟成普遍现象,谁知饥年之雁也无肉可食呢。城中雁肉卖不起价,而米价飞涨,杀雁者换回的米仅供煮粥养活妻儿,而粥也不敢喝饱,捕雁者只有更努力地去射雁,于是雁群便有绝种灭族的灾难临头了。“城中卖雁不值钱”四句的关心似乎仍在大雁命运,而饥民谋生的不择手段,却表现得更加含蓄有力。
于是诗人转而又为饥民着想,说食雁之事还算不上骇人听闻,“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易子而食”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里”系基层居民单位,“空里无人”即人民成村成里地死去,骨生荆棘。此二句所写情景令人毛骨悚然。最后诗人安慰大雁说:“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听说县官已发了救济灾民的告示,看来饥民杀雁的行为很快会中止,所以请它们不要绝望,好自为之。且不说赈济一事对“空里无人”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看到的还只是“赈济文字”,何时兑现?如何兑现?都是一些问题。诗写到此便意味深长地结束了。读者感到的不是欣慰,而是彻骨的悲凉。
诗人“悯饥”,而诗中着力只在写悯饥雁,似乎对饥民的命运已不敢抱任何希望,而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悲天悯人之意。作者虽没有也不可能揭示造成饥荒的社会原因,但诗的本身,却能启发读者深思。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