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过京口》是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高克恭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四句诗中,蕴涵着诗人对往日朋友的怀念,并流露出只身孤寂的怅惘心情。
诗的题目为“过京口”。地处长江下游的历史名城京口(即今江苏镇江),自南北朝以来便“以江山名天下”,素称“寺裹山”的金山,“山裹寺”的焦山,“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雄踞于长江岸边,北岸与“淮左名都”扬州隔江相望。历代的文人骚客,如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都曾留下不朽的作品。被誉为元代“国朝名笔”的著名山水画家兼诗人的高克恭,理所当然地会被三山的景色所吸引,自然地会生发出吟诗作画的创作激情。但是,作为“其先西域人,后居燕之房山(今北京房山)”的纯北方人,不但对秀丽的江南山水不感兴趣,而且发出异样的感觉和不快。是这位道地的北方人不喜欢江南的山山水水吗?是这位“笨拙”的诗人穷于辞章吗?当然不是。对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已经回答得很清楚
了,原来是不能与朋友一起领略京口的佳山秀水。诗人生于北方,长于北方,故以北方朋友为多,所以劈头便曰:“北来朋友不如鸿。”这里的“鸿”当指大雁。有两个特点:一是来去有定时,秋天南飞,春天北回,是一种候鸟;二是总在一起,从不拆散,过着严密的集体生活。诗的开头说“北来朋友不如鸿”,但“北来朋友”究竟不如鸿的哪一点,诗人没有明白地点出来,如果从“北来”的“来”字上看,当属第一种情况,好像是他们在北方出发前早有约会,即约定某日聚会于京口,与朋友共同“登临旧台观”。如果从第二句“几个西飞几个东”看,又好像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从“旧台观”的“旧”字看,似乎诗人与“北方朋友”前已游过,这次重游,自然又会想起共游的往日朋友。诗人只身来到京口,登上一座座台观,自然想起往日一起登临的朋友。今昔对比,因而发出“北来朋友不如鸿”的感慨。埋怨北方朋友既不像大雁那样有信,定期赴约,又不能像大雁那样常聚。这两句解开了我们开始读诗时产生的疑惑,酒要大家喝才香,山水只有与朋友共赏才会饶有兴致。特别是作为画家兼诗人的高克恭,经常以书画诗文会友。作画时“每不轻于著笔,遇酒酣兴发,或好友在前”“乘快为之”,如今只身一人,风景再好,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诗的最后两句尤为含蓄、奇妙。诗人因不能与朋友共赏而产生的不快,是不可名状的,因而不好直接道出不快的详情和程度。作者用画家兼诗人的笔,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酷爱写诗作画的北方人,只身来到京口著名的三山风景区。无论他是登上“层层殿阁,座座楼台,把山密密包围”的金山,“寺楼掩隐于山阴云林之中”的焦山,还是来到拥有著名古建筑的甘露寺、北固楼的北固山,他都感到索然无味。亭台楼阁(台观)的栏杆(阑干),寂寞地存在于夕阳中。如果只用前两句诗直接提出问题,诗句当然平淡无奇。而用后两句诗勾勒出一幅画来回答问题,就显得非常含蓄,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第四句的“闲”字为传神之笔。诗人因只身登临带来的不快和淡淡的哀愁,在一个“闲”字中委婉地透露出来,亭台楼阁的栏杆,为游人登临远眺时所在,与周围风景构成一幅立体画。在夕阳的照射下,又会给这幅画抹上几笔重彩,增强了亮度,如今却拈出了一个“闲”字,不正说明诗人心境的冷漠吗?景随情移,因欣赏主体心情的“闲”,致使欣赏客体栏杆“闲在夕阳中”,而由栏杆的“闲”披露出诗人心境的“闲”。
《过京口》这首七言绝句,写得自然,“自得天趣”“甚有唐人意度”。高克恭为元代的著名画家兼诗人,故而其诗具有“诗中有画”的风格。即使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也毫不例外。诗的最后两句所描绘出的画面,就是一幅绝好的风情画。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