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原文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①园中柳。
盈盈②楼上女,皎皎③当窗④牖。
娥娥⑤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⑥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注释
①郁郁:茂盛的样子。
②盈盈:姿态优美。
③皎皎:皎洁,洁白。
④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⑤娥娥:漂亮。
⑥娼家女:青楼女子。
翻译
河边草地青青,园里的柳树茂盛。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作者及作文时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作品赏析
作品解释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作品结构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格不顺。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二首。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首既为大家熟悉却又不为大家所知的诗。说它为大家熟悉,是因为此诗在现代被引用极广。“青青河畔草”一句在被言情大师琼瑶借鉴,引为小说的篇名,并写入电视剧歌词之后,乐坛常青树周华健的一首《忘忧草》也以此句入歌:“青青河畔草,静静等天荒地老”,并在大街小巷传唱。而第二句的“盈盈楼上女”中的“盈盈”,则成了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的力作《笑傲江湖》中的女主角之名。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首诗是为大家所熟悉的。而这首诗的影响之深、之远、之广,也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当被问及“青青河畔草”、“盈盈”出自何诗、此诗的原意又是什么时,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对答如流。笔者本人就是个例证。很小的时候就因琼瑶的《青青河边草》而对“青青河畔草”一句念念不忘,却直到高中时才无意中在一本诗集中看到此诗的全貌,虽然记忆了下来,但对此诗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却知之甚少。直到今年有幸聆听了曹旭老师在课堂上对此诗的精辟讲解,并在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遍遍吟读之后,才对此诗的蕴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新的体会。在真诚地感谢曹老师让自己有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之时,又在深思,虽然经过了“中华诗词学”的熏染,但毕竟次数有限的课程,如《青青河畔草》这般堪称是经典之作的诗词,自己所真正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呢?庆幸的是自己可以遇到如此博学而又诲人不倦的导师,为以后自学提供了方法和指导,但是对于没有这样学习机会的人来说呢?无疑是个莫大的遗憾。也许会有人对中华诗词不屑一顾,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是,中华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沉淀,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明、历史。在今天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习这些诗词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一个人的气质,而这些国学的精粹又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继承和发扬。我们也绝不能让中华文明的火炬黯淡在我们这辈人手中!
作者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