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采苓》正文拼音版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苓》注释
①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非。
②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③为(wěi伪)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④苟亦无信:不要轻信。
⑤舍旃(zhān瞻):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⑥无然:不要以为然。
⑦胡:何,什么。
⑧苦:苦菜,野生可食。
⑨无与:勿用也。指不要理会。
⑩葑:芜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采苓》赏析
鉴赏
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覆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前人评此诗,谓“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笼烟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风气浪生,龙惊鸟澜,莫可控御”(戴君恩《读诗臆评》),又谓“通篇以叠词重句缠绵动听,而姿态亦复摇曳”(姚际恒《诗经通论》)。确实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重章叠句、反覆咏唱的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美,给读者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展开《采苓》繁体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苟亦無與。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苟亦無從。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