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离骚”为题,取其忧愁怨愤之意,抒写了吟咏《离骚》的作者、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身遭放逐,心系君国,但无由以达天听的不幸遭遇和孤愤情怀;抨击了奸佞谗毁忠良的丑恶行经,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品〕
历来吟咏屈原的诗作很多,为屈原的命运鸣不平,为楚国不用屈原而日渐衰落导致灭亡而感到悲痛。而这种鸣不平和悲痛又都是与诗人的身世遭遇连在一起的,诗中有诗人的影子在。一般在国之将亡以及遭逢乱世,这样的诗作尤其多。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这两句写屈原被放逐后,写下了许多表露中君爱国心迹的光辉诗篇,但没有办法呈送到君王身边,因而也无法改变君王受小人蒙蔽后的昏庸举动,这是多么的悲哀啊!上句的“天问”、“招魂”,都是屈原的作品。《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招魂》,屈原作于顷襄王三年。三年前楚怀王受秦欺骗,入武关而被拘于秦,逃跑不成,客死于秦。后秦欲与楚修好,归怀王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同情怀王,除敌忾之心外,还因怀王囚秦时,不肯割地屈服,总算有些骨气。屈原曾受怀王信用,后来被谗见疏,但总希望怀王有所觉悟。怀王一死,楚国又面临亲秦、拒秦的斗争。屈原写作《招魂》,为楚怀王招魂,既认同楚人“如悲亲戚”之情,也包含了对秦的敌忾之心。作者是用屈原的这两篇诗名代指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下句的“无因”,没有途径、门路;“彻”,通,达到;“帝阍”,天帝的看门人,此代指楚王身边的人。这两句既写出屈原的忠君爱国,也写出屈原的满腔悲愤。屈原那么多的作品,作者没有选择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诗作《离骚》,也没有选择其它作品,而是用“天问”、“招魂”来代表,并且用一“复”字相连,表明屈原,问天天无语,招魂魂不至,那种满腔爱国之情无由以达天听的悲愤情怀蕴涵于“天问”、“招魂”的题面之下;一“复”字,更是把屈原忠君爱国的执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深沉地揭示出来。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这两句承上面第二句而来,“无因”二字,说明君王身边被一帮奸佞小人包围着,这种小人是多么的可恶!句中的“岂知”,哪里知道;“丽句”,指屈原华美的诗篇,次代指屈原的才华、才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这样的事实:“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的确是由于小人的谗言而使楚王疏远,离开朝廷,结果流浪沅湘间,愤而投汨罗,而楚国也很快就灭亡了,屈原一身系国家之安危。可是,屈原的一千句忠君爱国的言辞,竟然抵不上小人的一句谗言,这是多么可怕的社会现实!既然是这样,朝堂竟是小人,哪有不亡国的道理?这一句抵得上千言万语,佞臣的可恨,谗言的可畏,昏君的可恼,忠臣的可背,一股脑儿从诗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诗题为“离骚”,但诗中无一词涉及“离骚”,实际上为读《离骚》有感而作,取其《离骚》的忧愁怨愤之意,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说,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同样的诗意,晚唐诗人汪遵的《三闾庙》诗云:“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可参看。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7x.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7x.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