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孟子孟子
1、《滕文公》是《孟子》第三篇的篇名。记录了孟子见滕文公的一些言行。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2、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3、孟子的说法所彰显的承担责任的勇气,清楚肯定了人性的尊严。这不是莫大的快乐吗?
4、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5、为了说明这种不忍之心是普遍存在的,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比喻,描写任何人在没有计较利害的念头时,总是会不忍看到别人(尤其是孩子)受苦。
6、滕国是小国,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方法时,孟子依例引述经典与古人言行来回答,说得合理而中肯。他还进而谈到古代的井田制度,其中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一语,使人心生向往。
7、齐宣王也以自己豪华的离宫向孟子夸示,孟子特地为他引述一段齐国史实,就是:齐景公想要效法先王的作为,晏子为他讲解古代天子巡狩的用意全在照顾百姓。
8、齐国曾经攻占燕国,受到燕国百姓欢迎,但后来引起各国声讨。孟子提醒宣王要拯救燕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然凭什么受到欢迎?
9、在孔子心中,“圣人”主要是指古代圣王;到了孟子,他扩大“圣人”的范围,落实了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
10、孟子真是一心一意想使百姓活得快乐。但是看来对国君与大臣不能寄以什么希望了。
11、殿内西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四十五代中兴祖像,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腰束玉带,足蹬青靴,拱手端坐。像高30米、宽40厘米。左侍童头戴黄毡帽,身穿青袄,足穿青靴,手捧文纸一卷;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袄,足下青靴。侍童均身高1米、宽39厘米。院内正中照壁后,砖砌焚纸楼一座。
12、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13、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
14、孟子的建议在战国时代中期,听来像是空谷足音,既难以落实又缓不济急。尤其是要求国君与百姓同乐,更是缘木求鱼的想法。那么,转而向官员建议,希望他们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善待百姓,又是否可行?
15、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16、大家都知道,孟子崇尚的是志向远大,并为之持久奋斗。在《孟子》这部著作中,有许多话都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比如“养吾浩然之气”、“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等,都体现了孟子那种追求远大抱负的大气与自信。
17、重点在于:百姓才是最值得关心与照顾的。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要推己及人,要称王天下并非难事。苟非如此,则想要称王天下,“犹缘木而求鱼也”。
18、他对一位宋国大夫建议立即降低关税,但对方推说明年再全部做到。孟子说:知道不对,立即就改,怎么可以像偷鸡贼一样,从日偷一只改为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呢?
1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0、在孟子看来,爵位、年龄和道德是天下最尊贵的三种东西,齐王只拥有爵位,而自己则有年龄和道德两大优势。就像拳击场上的比赛,孟子二比一“KO”齐王。因此,孟子在游说诸侯时始终保持着“说大人而藐之”的气概,完全不是在权贵面前,唯唯诺诺浑身酥软倒头便拜的某些后世儒者的形象。
21、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23、他听梁惠王谈到善待百姓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就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行善必须长期为之,并且真正出自内心,否则就像临阵脱逃的士兵,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就嘲笑那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的人。
24、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25、《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26、这两句话显然以“对下无愧于人”较易了解。但“对上无愧于天”是什么意思?这里所说依然是指“天赋予人特定的使命”,要人遵守“心之四端”的要求,认真实践“仁义礼智”的善行。
27、他的描写让人欣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谈到这些问题,深具自信,“有王者起,必来取法”。
28、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29、毛主席将这句话理解为“平等”,只有大家平等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30、但后来呢?孟子显然失望了,他认为乐正子重视俸禄超过理想,重视生活舒适超过对老师的尊敬(《孟子·离娄上》)。
31、《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32、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33、1942年,毛主席写了《整顿d的作风》一文,其中强调说:“在本源和本质的意义上,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动力和创造者,共产d则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与自由的阶级工具。”毛主席认为,如果不依靠群众,不联系群众,一切斗争都无从谈起,都注定会走向失败。
34、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5、孟子对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高度的升华和完善,将“仁”的学说发展为德治仁政的政治观点。“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主讲仁政,人民肯定有仁爱;君主讲道义,人民肯定有仁义;君主有正气,人民肯定有正派;君主的端正,国家和社会才能大行其道。这就是孟子的立天下之正气,行天下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