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孝道的感人故事
1、这些故事中有些是感人至深的,如:亲尝汤药、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卖身葬父、行佣供母、怀橘遗亲、黄香温席、拾葚异器、闻雷泣墓、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2、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3、 六年前开始,田应志的父母就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3亩旱地、4亩水田几乎是靠田应志利用周末和假期来打理。(有关孝道的感人故事)。
4、 3月22日,他们两人被发现双双昏倒在屋里,经抢救无效身亡,屋内还有一辆嗡嗡轰鸣的摩托车。医生说,两人是一氧化碳中毒,毒气来自摩托车尾气。
5、 母亲在弥留之际握着小余虽的手,一手指指身边的弟弟和妹妹,她竭尽全力地想说着什么,但最终还是无力地什么也说不出来,就这样的永别了。小余虽深知母亲临终前的永远托付是什么——那就是照顾好弟弟和妹妹。毕竟弟弟才有一岁半,妹妹才刚满半岁……
6、 2011年9月,罗光志的母亲不幸摔成瘫痪。从此,在父亲外出务工时,罗光志就承担起给母亲做饭喂药、洗脸洗脚、端屎倒尿、翻身擦背的重担。当被问及照顾母亲辛苦不辛苦时,罗光志一脸诚恳地说道:“爸爸在外面打工,我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照顾妈妈是我的责任,再苦也要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忙时,罗志光帮父亲担粪、运粮、搬煤、做各种农活和家务,胳膊、手、肩膀上都磨出了老茧。寨邻老幼都夸赞他:“每次看见别的孩子在外边玩耍,光志一放学就往家里赶,伺候他母亲,我们是又爱又心疼啊。”
7、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8、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爸爸端着一只鸡腿笑嘻嘻地对我说:“子璇,这是特意为你准备的,趁热吃吧!”我一看到鸡腿,恨不得一口把它吃掉。可我刚想吃,想到爷爷,善待和关爱老人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我怎么能自己吃呢?于是,我说:“爷爷,还是您吃吧,您老身体不好需要补补。”爷爷说:“我年纪大了,牙不好使了,这鸡腿我吃不动了,还是给子璇吃吧!”我听后连忙说:“平时我吃的多了,现在您生病了需要补充营养,我怎么能说呢?再说孝敬长辈是应该的。”这时,妈妈走过来说:“是啊,子璇长大了知道尊敬老人,这个鸡腿还是你吃吧。”爷爷会心地笑了,说:“孙女懂事了,变得孝顺了。”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9、刘校长在报告中讲述了他和妻子在孝敬老人方面的感人故事,让许多听众热泪盈眶。他讲到,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着社会风气。他说,孝敬老人首先从家庭开始,今天我们孝顺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家庭的和谐,能够辐射一个社区,感染一座城市,带动整个社会。(有关孝道的感人故事)。
10、 遇到周末赶集日,她早上起来和养母吃完早餐,就烧水帮养母洗头。她会买些养母爱吃的饼干,还会挑一件小礼物送给养母。
11、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2、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13、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14、他的女儿叫缇萦,虽然是一介女子,但她不辞辛劳,千里跋涉一同来到长安替父申冤。她不仅向汉文帝陈述了肉刑的坏处,还力证自己的父亲在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
15、先说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不合理,汉代穷人郭巨将亲生儿子活埋,以省下一口粮食奉养老人,这不是孝道是残忍,难道儿子就该死吗?当然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大约因孝感上天,郭巨挖坑的时候发现了一坛银子,于是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6、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17、 “太可惜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太痛心了。”昨日,不断有人到卢家慰问、哀悼。这些人中,除了本地的村民外,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客户。
18、 一只小小的驴子,如此重孝重义,就是到死也不忘养育自已的母亲,动物的孝义之心让人感动。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要是不孝顺含辛茹苦养育自已的父母,那他就连动物都不如。
19、 2024年9月,两兄弟同时上初中。开学的第一件事,田应志就找到学校老师,要求两兄弟同读一个班、同住一个寝室,学校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特意给哥俩安排了一间一楼的学生宿舍。然而,哥哥担心影响田应志的学习,却瞒着田应志向学校提出了自己要退学的请求。田应志立即找到了校长,终止了哥哥的退学行为。
20、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希望母亲病情赶快好转,就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过了一会,听到有东西从土里面冒出来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地上突然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立马小心的摘取了竹笋,回家熬笋汤给母亲喝,之后母亲身体果然大有好转。
21、小驴想了想,跑到于老汉那里,拼命把他拽了过来,母驴痛苦地躺在地上,浑身抖动抽搐着,鼻孔发出艰难的喘息声,四只蹄子一蹬一蹬的。可以看得出,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22、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23、守灵期间,拒不会客,夜以继日,几度昏迷。父亲的丧事料理好后,自己在父亲墓前搭了个小木屋,决定不与外界接触,静心守孝三年。
24、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5、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26、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27、很多老人因为年事已高或者身体羸弱,出门就医多为不便,有些甚至延误了病情。有了家门口的义诊,无疑是为他们解决了烦恼。在现场,中医专家们耐心地为老人们诊脉,得到了大家的拥趸。
28、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29、姜诗为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婚后两人对父母都特别孝顺。由于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有次庞氏打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30、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31、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2、小编小时候就常常听父亲讲起这个故事,“孝"的种子也在心中开始萌芽,长大后,渐渐知道了更多中国人重孝的故事,如“卧冰求鲤,哭竹生笋”,也看到了身边好多孝敬长辈的真人真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关爱老人的行动也在日渐增多。
33、 在母亲离去的这一年里,爸爸干的是重活,余虽就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洗衣、做饭、喂家禽牲畜、给弟妹喂水喂饭等等。
34、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35、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36、来自拱宸桥医馆的何晓升医师和李贤娣医师都是中医内科的专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人咨询的问题,他们用所学专业为他们作了一一解答,这不仅是一名医者的使命感,也是“孝文化”的一次实践。
37、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38、 在学校,佳丽同学对待学习认真刻苦,脚踏实地,每一次作业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老师。通过她的坚持,成绩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班级的佼佼者。升入中学后,英语这门学科对于零起点的她来说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她坚持比别人早起,把上过的单词和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对待同学也是一个热心人,遇到同学生病或有困难,她都会热情的帮助别人。同学生病了,她比谁都着急,午饭不吃,书包不收拾,都要坚持把同学送到家里。在读小学时,从家到学校有1个小时的山路要走,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放学了还要回家帮助奶奶做家务,家务忙完,已是夜深人静,这时才是她温习做功课的时间。就这样坚持着,在进入中学后,她更加阳光健康的生活学习着,在遇到不懂做的作业要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要么就是不厌其烦的去请教老师。懂事的她舍不得花钱坐车,每个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天回学校都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提起陆佳丽同学,左邻右舍,老师和同学无不称赞,都说是一个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39、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40、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41、出任宰相后,因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本该奉诏出使边疆,因家里老母体弱多病需人照顾无法脱身,狄阁老便奏请皇上替其出使外疆。
42、 去年12月初,母亲重病突然加剧,离开了人世。
43、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44、 2003年,文敏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养父养母就收养了她,由于养父母不能生育,养父对文敏倍加疼爱。2024年11月,文敏的养父患病去世,留下了一个贫困破败的家和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养母。养母患有耳聋的毛病、智力有障碍且精神有问题,基本的正常交流都很困难,每天都会出门到处游走,文敏放学如果发现养母没在家,就立马到她常去的地方找,有时候还会找邻居帮忙。为了照顾好养母,文敏放弃住校,每天都要往返学校4趟,每一趟需要半小时的时间。
45、舜耕种的时候,大象替他耕地。鸟替他锄草。尧帝听说了他的德行,觉得把自己的两个女鹅--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他。多年后,把帝位传给了他。
46、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47、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8、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49、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0、由于身体瘦弱,自己再也没有赴任做官,过起了隐居的躬耕生活,好为父母在清明上坟祭祀。
51、孔子的弟子有子曾经在《论语》中有言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翻译过来是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 ‘悌’,可为‘仁’的根本吧。”所以儒家思想中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非常重要。
52、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53、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54、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55、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56、 去年12月初,母亲重病突然加剧,离开了人世。
57、尧帝听到了舜的事迹,尧想有如此宽大的胸怀,也肯定有治国之能,就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
58、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59、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0、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61、 懂事的哥哥看到了家庭的困苦,初三毕业就辍学外出务工,从此,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年仅14岁女孩柔弱的肩膀上,家中主要靠种地为生,有时她也会挤出点时间上山挖草药换一点微不足道的收入来贴补家用。当她看见别人家用马来驼游客上石林可以赚一些收入,于是每到周末就向邻居家借来马鞍子,用自己家的马驼游客上石林游玩,近两公里的山路一次收入10元钱,但是佳丽觉得已经不错了。奶奶身体不好,长期劳作导致双手变形、腰椎疼痛,重点的东西都拿不了,每个星期天小佳丽都要给奶奶背水把水缸背满,准备一些生活必须品。小小年纪的她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快乐的时光,却把家庭的重担放在自己柔弱的肩上——上山背洋芋、背苞谷,在家背水、喂牲口,去地里割草喂猪都是她经常做的事情。周末晚上睡觉前,还要为生病的奶奶捶背,洗脚,尽自己所能为奶奶减轻病痛的折磨。多年以来,面对生活的一切磨难,她没有选择放弃,总是跌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62、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63、报告会由山东省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举办。山东老年大学原副校长、校关工委副主任刘俊奇作为报告团5位成员之倾情讲述了传承良好家教家风,带头创建文明家庭的感人故事,引起听众的强烈反响。
64、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65、 每到插秧和收谷子的这两个农忙季节里,余虽都会请几天假,回家帮帮父亲。
66、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67、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68、 虽然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但是小佳丽看上去还是那么的阳光那么的极积,当我们见到她时,她亲切的称呼我们“老师”,并邀请我们过段时间再来他家做客。当谈到哥哥时佳丽说“我哥是为了让我好好读书,减轻家庭负担才选择出去务工的,我很内疚也很无助,我只想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给哥哥买一个大大的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谈到奶奶时,明显看见小佳丽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想起奶奶,我就不会累,奶奶已经为这个家庭操碎了心,落下了一身病,我将来一定要考卫校当医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治好奶奶的病,让奶奶多享受几年好生活,让像奶奶一样的人都能健康生活”。 小佳丽用真实的行动、简短而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一个彝家小女孩的人生观,她是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好同学;老师心里的好学生,她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少年,她是贵州屋脊下在劣境中绽放的索玛花。
69、守孝三年满,其妻子望穿秋水的日子终于有了头,赶紧穿上孝衣,带着丈夫穿的衣服往墓地走去。
70、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71、总让人想着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手里拿着"摇咕咚”,然而七十岁的老莱子应扶拐杖,装幼稚侮辱了小孩子,实在肉麻虚伪。"道学先生以为他白壁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其实《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原本很感人的,但过分矫情和夸大涂抹,令人反感。
72、二十四孝的首孝,那就数舜帝了,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史称舜帝,舜幼年丧母,舜的父亲瞽叟后娶继母,生异母弟象。
73、 3月22日一大早,卢先生的妻子像往常一样,做好早餐,要给婆婆送去。她来到几百米外的婆婆住处,发现门关着,敲了下,没人应,一打开门,她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卢先生和母亲双双倒在屋子里,而屋内,弥漫着一股呛鼻的气体,一旁的踏板摩托车,还未熄火,车灯亮着。
74、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75、 罗光志同学今年11岁,是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珉谷镇第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来,只要能看见妈妈笑我就不觉得有多苦。”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想法,让这个小小的布依族少年坚持照顾瘫痪的母亲三年。
76、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因为老人行动不便,所以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时,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77、谁知半道上碰上了石将军石勇,石勇给他捎来一封家信,信上写他父亲宋太公病逝,他也顾不得弟兄情义,撇下秦明花荣等条好汉,急急的回家为父亲奔丧。
78、 卢先生的儿媳张女士说,公公在前一晚原本是到村里朋友家串门泡茶的。10点多,突然电闪雷鸣,开始下大雨,接着村里就停电了,公公便赶去了奶奶家。
79、 懂事的哥哥看到了家庭的困苦,初三毕业就辍学外出务工,从此,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年仅14岁女孩柔弱的肩膀上,家中主要靠种地为生,有时她也会挤出点时间上山挖草药换一点微不足道的收入来贴补家用。当她看见别人家用马来驼游客上石林可以赚一些收入,于是每到周末就向邻居家借来马鞍子,用自己家的马驼游客上石林游玩,近两公里的山路一次收入10元钱,但是佳丽觉得已经不错了。奶奶身体不好,长期劳作导致双手变形、腰椎疼痛,重点的东西都拿不了,每个星期天小佳丽都要给奶奶背水把水缸背满,准备一些生活必须品。小小年纪的她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快乐的时光,却把家庭的重担放在自己柔弱的肩上——上山背洋芋、背苞谷,在家背水、喂牲口,去地里割草喂猪都是她经常做的事情。周末晚上睡觉前,还要为生病的奶奶捶背,洗脚,尽自己所能为奶奶减轻病痛的折磨。多年以来,面对生活的一切磨难,她没有选择放弃,总是跌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80、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81、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后来就不许他上桌吃饭了。给他一张小木桌,一只木盆和一把木勺,一丁点菜,就打发了。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
82、晋朝时期有位叫做吴猛的人,非常孝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幼年母亲早逝,便与父亲相依为命。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是没有蚊帐的。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
83、 20多天前,卢先生的父亲刚过世,之后,卢老太都是一个人住。
84、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85、有些可勉力仿效,如"百里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之类,"尝粪忧心"有用吗?而"哭生竹笋”可疑"卧冰求鲤"有性命之虞了。最不解和反感的,是"郭巨埋儿"和"老莱娱亲"两件事。
86、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87、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88、 2011年9月,罗光志的母亲不幸摔成瘫痪。从此,在父亲外出务工时,罗光志就承担起给母亲做饭喂药、洗脸洗脚、端屎倒尿、翻身擦背的重担。当被问及照顾母亲辛苦不辛苦时,罗光志一脸诚恳地说道:“爸爸在外面打工,我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照顾妈妈是我的责任,再苦也要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忙时,罗志光帮父亲担粪、运粮、搬煤、做各种农活和家务,胳膊、手、肩膀上都磨出了老茧。寨邻老幼都夸赞他:“每次看见别的孩子在外边玩耍,光志一放学就往家里赶,伺候他母亲,我们是又爱又心疼啊。”
89、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90、 罗光志同学今年11岁,是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珉谷镇第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来,只要能看见妈妈笑我就不觉得有多苦。”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想法,让这个小小的布依族少年坚持照顾瘫痪的母亲三年。
91、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9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93、 悲剧来得太实然了,谁也没想到两个人一下子就没了。
94、 在学校,佳丽同学对待学习认真刻苦,脚踏实地,每一次作业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老师。通过她的坚持,成绩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班级的佼佼者。升入中学后,英语这门学科对于零起点的她来说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她坚持比别人早起,把上过的单词和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对待同学也是一个热心人,遇到同学生病或有困难,她都会热情的帮助别人。同学生病了,她比谁都着急,午饭不吃,书包不收拾,都要坚持把同学送到家里。在读小学时,从家到学校有1个小时的山路要走,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放学了还要回家帮助奶奶做家务,家务忙完,已是夜深人静,这时才是她温习做功课的时间。就这样坚持着,在进入中学后,她更加阳光健康的生活学习着,在遇到不懂做的作业要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要么就是不厌其烦的去请教老师。懂事的她舍不得花钱坐车,每个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天回学校都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提起陆佳丽同学,左邻右舍,老师和同学无不称赞,都说是一个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95、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96、 2004年,才有两岁的她,就承受人间最悲痛的苦难,爸爸还来不及告别,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甚至还来不及认清爸爸的模样,爸爸就走了。爸爸安葬好的第二天妹妹出生,母亲不堪生活的重负,改嫁到外省从此杳无音讯。由于生活的困苦,年老多病的的奶奶没有能力抚养兄妹三人,忍痛把妹妹陆阿芳托付给姑妈家帮忙抚养。从此奶奶带着陆佳丽和比大佳丽4岁的哥哥陆佳龙相依为命。
97、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