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鱼我所欲也免费复习资料
【第6句】: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第7句】:文中划线文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对比论证。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第8句】:成语“舍生取义”是从文中演化而来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个成语意义的是哪几句?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9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一例古今这样的“贤者”及其言行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第10句】: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第15句】: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
答: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采取“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11句】: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作者的这一主张,试举一例。
答: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第12句】: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
【第13句】:从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答: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第14句】:《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有什么深刻意义。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15句】:第一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16句】: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第17句】: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第18句】:结合本段内容文案贤者是怎样的人? 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第19句】: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第20句】: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第21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第22句】: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第23句】: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第24句】: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文案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第25句】: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第26句】: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第27句】: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第28句】: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第29句】: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30句】: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第31句】: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第32句】:你能文案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第33句】: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第34句】:《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
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35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第36句】: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保持“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第37句】: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免费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许多选择。而有时的一个选择往往改变了你的一生。所以,孟子就写了这篇《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知道舍生取义的道理,文章的道理也是教学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免费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鱼我所欲也》的复习资料
【第1句】: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句】:通假字 【第1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第2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第8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第9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第1句】:理解性默写
【第1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通“避”,躲避 【第3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第4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第5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第3句】:一词多义 【第1句】: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接受)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第2句】: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比)(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5)皆朝于齐(到) 【第3句】:而
(1)呼尔而与之(连词,表顺接)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第4句】:与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2)蹴尔而与之(给) 【第5句】:是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2)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第4句】:重点词语解释
【第1句】:一豆羹 豆: 【第2句】: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第3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第4句】:一箪食, 箪: 【第5句】:有是心也 是心: 【第6句】:蹴尔而与之 蹴: 【第7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第8句】: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第9句】: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第10句】: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 。 【第11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 钟: 。
【第12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
【第13句】: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 【第14句】:妻妾之奉 奉: 。 【第15句】:呼尔而与之 呼: 。
尔: 。 与 :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 。 【第1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如使、使:
【第18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
【第19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甚于: 【第20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 【第5句】:重点语句翻译
【第1句】: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第2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第3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第4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第5句】: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第6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第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义者也。
【第2句】: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第3句】:体现“性本善”思想的文案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4句】: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 “是心”指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自己的话回答)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第6句】: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看空的多少,分的多少)(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得我而为之)。
【第7句】: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第8句】: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文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9句】: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文案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10句】: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并具有警醒人心作用的文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第11句】:正面举例论证人人都有本心,义仍存在(即证明人没有丧失本心)的文案:
——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第12句】:反面举例论证,表现人丧失本心,并对此进行批评、嘲讽的文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第2句】:归纳段意:
第一段段意:运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A 以 ‘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 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一步的分析、阐释。
C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不丧失。 第二段段意: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告诉我们人不应丧失本心。 A从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
B从反面举例,指出接受万钟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第3句】: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本文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由浅入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4句】: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生活常理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5句】:开放性试题
【第1句】: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拒绝投降而被杀害。(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联系文中观点,只有人名不给分)
【第2句】: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第13句】:结合学过的孟子的文章,针对一方面谈谈散文语言特色。
----【第1句】: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根据生活常理设计,浅显易懂,易于为人所接受,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开头“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浅显易懂,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第3句】: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
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4句】: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
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第5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A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B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C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第6句】: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第7句】: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第8句】:《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第9句】: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10句】: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第11句】: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第12句】: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因贪腐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这三个人的做法都是与《鱼我所欲也》一文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观点相违背。王见利忘义,贪腐收贿;马加爵为一己私利而违法犯罪;明星追求金钱,不讲道德。他们的这些做法必将受到严惩。也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警钟。 13列举三个含“义’的成语
——舍生取义、义愤填膺、义不容辞、 义正词严、义无反顾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2句】: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如《生于忧患》《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第3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举例略
【第1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1句】:第一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关系。
【第2句】:本诗中纯写景的文案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
的文案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3句】:“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第4句】: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
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第5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热爱田园,田园质朴、宁静、平和,生活悠闲,充满生活气息,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第6句】: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代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旨: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第1句】: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2句】: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
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第1句】:2句抒写因官场黑暗,理想难酬,愤然辞官南归的极端痛苦复杂的心情。 【第3句】: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4句】:名句好在哪? (1)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
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2)从含义上谈,这两句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滋养呵护着花。(3)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第5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比喻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抒发了诗人即使辞官归隐,也要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情怀和志向。 【第6句】:“落花”这句表明了诗人的志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示例:我们身处社会,不是来索取的,而是来奉献的。一生要活的有意义,活的精神,就要多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多做善事、好事、实事。
【第7句】: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比较重要,主要包含了那两方面的情感? 一方面有辞官的惆怅,另一方面有希望忠心报国为民的信念。
第2 / 4页
【第2句】: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1句】: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的心情。
【第2句】: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第3句】: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姜太公八十岁垂钓遇到遇周文王,一展宏才;伊尹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
【第4句】:《行路难》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文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5句】: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文案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 【第6句】: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 “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第3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1句】: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叙事诗。作者杜甫,字子美,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诗圣。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诗史。
【第2句】: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号、卷、飞、渡、洒、挂、、飘、转、沉。
【第3句】: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文案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4句】: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文案描绘一下。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5句】: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第6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第7句】: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第8句】: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 安史之乱。
【第9句】: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第4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1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哪些事物从侧面来描绘塞北奇寒的冬天?哪是正面描写?
(1)角弓,铁衣,红旗。(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2句】:全是可以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第3句】: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第4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过渡作用。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第5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第6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文案这两首诗的异同。
第3 / 4页
相同之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第1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1句】:第一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关系。
【第2句】:本诗中纯写景的文案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文案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3句】:“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第4句】: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
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第5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热爱田园,田园质朴、宁静、平和,生活悠闲,充满生活气息,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第6句】: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第5句】: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1句】: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2句】: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第3句】: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4句】: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5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复习目标
【第1句】: 文学常识【第2句】:重点字词句
前提测试
【第1句】:本文作者孟子,名轲 字子舆 ,鲁国邹邑人,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常常孔孟并称。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申述了行“仁政”以统一天下的主张,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艰难困苦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2句】:《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目标导学
一:重点字词
(一 )字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二)、一词多义
【第1句】: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第2句】:而: 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第3句】: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于
【第4句】: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作法
【第5句】: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第6句】:尔 呼尔而与之 助词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第7句】: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做
(三)、通假字
【第1句】:“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第2句】:“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第3句】:“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第4句】:“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第5句】:“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重点文案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去作。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不仅贤良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良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万钟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苦是人感激我吗?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答案: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让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文案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文案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文案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
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