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学生在朗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学课已经走进北京50余所中小学校,上海、天津、长沙等地的不少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
国学看似热热闹闹地走进了中小学,但日前一则消息却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反思台湾版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被内地一些中小学引进后,历经一年推广,如今响应者日渐寥寥。原本口碑不错的教材为何遭遇如此境遇?是教材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国学虚热?
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
早上散步的老人耳机里循环播放《周易》,刚开蒙的孩子也会咿呀背几首唐诗,背一段《三字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学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但国学到底是什么?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教育界对国学的界定争议很大。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从政策制定者到具体授课者再到中小学生,对于国学的认识各异,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近年来的商业运作者们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更是将国学的范围无限泛化,无所不包,乃至有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谷曙光说。
人大附中高中部语文教师王强认为:国学主要是对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研究和学习,并补充以重要的出土文献,以及文字、音韵、版本等传统研究方法。古代的经专指儒家的经典,今天我们不再是独尊儒术,把佛教和道教的一些经典纳入进来加以研究学习也未尝不可。国学应该主要是文献的研究学习,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艺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来学习,不宜纳入国学这个概念。
中关村二小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我觉得国学就是四书五经吧,书法、国画应该也算在内。
作为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国学教材,《国学通论讲义》将国学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台湾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导读》则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术,它是针对西洋的学术称为西学而言的。
王强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困境的起点就在于人们对于国学的认识不明确,教育界对于国学始终没有权威的、具有说服力的界定,这给后续的教材编订、课程设计都留下了困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国学是一个学科。对国学基本定义和范畴的认识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师资力量、升学压力影响国学推广
王强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门对国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材以及考核没有统一的规定,均由学校和授课老师决定。在中小学课堂中,国学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或者由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穿插讲授的方式进行。
而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国学培训,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水平可能只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水平,但一般教师国学修养并不高。
王强表示,在人大附中,国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相关的选修课和文化活动来展开。我去年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搞了一个读经班,把各个年级中对国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在课外时间领着学生读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一本一本、一字一句读并讲解、讨论,教材都是用最经典的古代读本,比如《论语》用朱熹的《四书集注》,《道德经》我用王弼注本。课时暂时是一周一节。
人大附中早培班语文老师解村介绍:六年级的老师会教对联和古诗词,以背诵为主。七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开始音律学、对联常识和吟诵。我本人不是特别擅长吟诵,就给大家放录音,大家跟着唱,课堂气氛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八九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论语》,专门有一个老师来教授。到高中部,学生就开始接触更多的经典了。
解村表示: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挺喜欢上国学课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专门的考核方式。一切都还在尝试中。
面对学校国学师资力量滞后的状况,王强认为:目前各种针对教师的国学培训,其效果也很有限。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读经典,这个素养很难建立起来。
师资力量薄弱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高考对国学的政策和导向目前还不明确,学生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没法和数理化竞赛比,王强说,目前的高考还没有明确说明国学如何在将来的语文试卷中呈现出来。而大部分学生都以考试为指挥棒,国学和升学没有明确的挂钩,那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更集中在和升学紧密挂钩的学科上,学生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始终难以提升。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高二的一名同学坦言,平时语文课上虽然也穿插了国学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高考涉及国学的内容很少,除非是对国学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否则平时不会主动去接触这方面的内容。现在高考有了对联题,跟对联有关的内容我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和训练。
国学到底怎么教
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非易事,比引进教材更重要的,是思考现有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乃至教育体制。解村说。
王强认为,国学难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对题目的了解,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媒体对国学的理解偏差,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认识,进而也会对学校开展真正的、踏实的国学教育产生冲击。另外,国学在中学教育中的真正扎根,还有待于国学与升学发生具体切实的关系。从教师层面来看,王强表示当务之急,是鼓励、组织教师大量阅读国学典籍,学习国学,提高自身素质,以胜任教学任务。
解村告诉记者,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实并没有专业的国学素养,在国学方面也没有多少钻研的动力,中小学教师很多时候只能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这样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解村认为,国学教育应该从蒙学教育开始,我们的小学教育中缺失了这块非常重要的部分。蒙学应该从《幼学琼林》、生理启蒙这些东西开始,再到《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比较粗糙的,体系支离破碎,对课文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习汉字而已。
谷曙光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得落脚于知行合一。学习国学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我们当下生活得更好。
王强也认为国学教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其中,德是最根本的。可以说,国学教育的终极指向是德育。他表示,我们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不能忽略读书,不能脱离文本去讲国学。这些东西都要从读书中扎扎实实得来,通过义理的辨析,字句的研究,方体会得深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实践,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使其知识与其心灵相触碰,用知识解决学生生命中的疑惑,才算是知行合一,将国学内化。
学生在朗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学课已经走进北京50余所中小学校,上海、天津、长沙等地的不少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
国学看似热热闹闹地走进了中小学,但日前一则消息却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反思台湾版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被内地一些中小学引进后,历经一年推广,如今响应者日渐寥寥。原本口碑不错的教材为何遭遇如此境遇?是教材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国学虚热?
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
早上散步的老人耳机里循环播放《周易》,刚开蒙的孩子也会咿呀背几首唐诗,背一段《三字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学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但国学到底是什么?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教育界对国学的界定争议很大。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从政策制定者到具体授课者再到中小学生,对于国学的认识各异,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近年来的商业运作者们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更是将国学的范围无限泛化,无所不包,乃至有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谷曙光说。
人大附中高中部语文教师王强认为:国学主要是对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研究和学习,并补充以重要的出土文献,以及文字、音韵、版本等传统研究方法。古代的经专指儒家的经典,今天我们不再是独尊儒术,把佛教和道教的一些经典纳入进来加以研究学习也未尝不可。国学应该主要是文献的研究学习,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艺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来学习,不宜纳入国学这个概念。
中关村二小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我觉得国学就是四书五经吧,书法、国画应该也算在内。
作为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国学教材,《国学通论讲义》将国学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台湾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导读》则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术,它是针对西洋的学术称为西学而言的。
王强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困境的起点就在于人们对于国学的认识不明确,教育界对于国学始终没有权威的、具有说服力的界定,这给后续的教材编订、课程设计都留下了困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国学是一个学科。对国学基本定义和范畴的认识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师资力量、升学压力影响国学推广
王强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门对国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材以及考核没有统一的规定,均由学校和授课老师决定。在中小学课堂中,国学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或者由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穿插讲授的方式进行。
而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国学培训,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水平可能只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水平,但一般教师国学修养并不高。
王强表示,在人大附中,国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相关的选修课和文化活动来展开。我去年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搞了一个读经班,把各个年级中对国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在课外时间领着学生读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一本一本、一字一句读并讲解、讨论,教材都是用最经典的古代读本,比如《论语》用朱熹的《四书集注》,《道德经》我用王弼注本。课时暂时是一周一节。
人大附中早培班语文老师解村介绍:六年级的老师会教对联和古诗词,以背诵为主。七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开始音律学、对联常识和吟诵。我本人不是特别擅长吟诵,就给大家放录音,大家跟着唱,课堂气氛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八九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论语》,专门有一个老师来教授。到高中部,学生就开始接触更多的经典了。
解村表示: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挺喜欢上国学课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专门的考核方式。一切都还在尝试中。
面对学校国学师资力量滞后的状况,王强认为:目前各种针对教师的国学培训,其效果也很有限。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读经典,这个素养很难建立起来。
师资力量薄弱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高考对国学的政策和导向目前还不明确,学生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没法和数理化竞赛比,王强说,目前的高考还没有明确说明国学如何在将来的语文试卷中呈现出来。而大部分学生都以考试为指挥棒,国学和升学没有明确的挂钩,那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更集中在和升学紧密挂钩的学科上,学生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始终难以提升。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高二的一名同学坦言,平时语文课上虽然也穿插了国学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高考涉及国学的内容很少,除非是对国学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否则平时不会主动去接触这方面的内容。现在高考有了对联题,跟对联有关的内容我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和训练。
国学到底怎么教
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非易事,比引进教材更重要的,是思考现有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乃至教育体制。解村说。
王强认为,国学难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对题目的了解,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媒体对国学的理解偏差,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认识,进而也会对学校开展真正的、踏实的国学教育产生冲击。另外,国学在中学教育中的真正扎根,还有待于国学与升学发生具体切实的关系。从教师层面来看,王强表示当务之急,是鼓励、组织教师大量阅读国学典籍,学习国学,提高自身素质,以胜任教学任务。
解村告诉记者,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实并没有专业的国学素养,在国学方面也没有多少钻研的动力,中小学教师很多时候只能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这样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解村认为,国学教育应该从蒙学教育开始,我们的小学教育中缺失了这块非常重要的部分。蒙学应该从《幼学琼林》、生理启蒙这些东西开始,再到《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比较粗糙的,体系支离破碎,对课文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习汉字而已。
谷曙光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得落脚于知行合一。学习国学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我们当下生活得更好。
王强也认为国学教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其中,德是最根本的。可以说,国学教育的终极指向是德育。他表示,我们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不能忽略读书,不能脱离文本去讲国学。这些东西都要从读书中扎扎实实得来,通过义理的辨析,字句的研究,方体会得深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实践,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使其知识与其心灵相触碰,用知识解决学生生命中的疑惑,才算是知行合一,将国学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