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老师在给学生们贴棒棒贴,以鼓励表现出色的孩子
参观小学提前进入角色
●王波,丰台区航天幼儿园老师
幼小衔接内容会融合在大班课程里,涉及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五大领域。我们也会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独立的心态,也会有对即将跨入小学的幸福感的激励。
除了日常的课程之外,还会有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提前了解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如在每年的5、6月会参观小学,在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安排上,为大班孩子设计的不是传统的节目表演,而是综合类的角色性的社会游戏,比如买卖市场、小银行等,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性角色。
我们也会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孩子的能力,带孩子去航天博物馆,去社区的美容美发店、小市场,让他们可以运用到大班日常学到的知识,包括与人交往的语言、简单的算术等。
我们还有一个独立教室,让孩子们提前体验小学生上课的感觉。会给大班的孩子排1、2次课,到这个独立教室,抽取其他班相对陌生的老师教学,让孩子们体会课堂如何自律,以及与新老师交往的感受。
对家长的建议和指导也会融入到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利用家长会、新的通讯媒介等方式给家长宣传一些幼小衔接的理念,也会邀请小学老师、管理者做培训讲座。同时,也会有一些情感性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有利于孩子后续的社会性发展。
吃饭睡觉也向小学生看齐
●刘建霞,红黄蓝幼儿园研训督总监
在入学准备课程中,会遵循3-6岁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注重多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前准备课程会从习惯养成、知识能力、社会性、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为幼儿上小学打下基础。
习惯养成重点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养成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知道举手回答问题,知道不会的事情主动告诉老师,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在生活习惯方面,注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知识能力方面是让孩子学习数学、语言以及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我们会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好各 种活动,注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和书写能力,在大班末期适当组织拼读、识字、认识时间等活动,让孩子学会收拾学习用品整理书包,有任务意识,有时间概念, 做事认真有始有终。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学习运动技能如:跳绳、拍球等。
在社会性方面注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知道遵守规则,学会等待,主动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大家做好朋友。
从生活常规到生活习惯到自理能力,我们通过不同的课程和过渡环节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节奏。如一日三餐时,在保证健康、均衡的基础上,帮助幼儿 养成自主午餐的习惯;午休时间逐步减少,自带水壶喝水、自助餐、每日小班长、面试培训、参观小学、环境的渗透(小学课桌椅的体验)、家长讲座、观看升旗仪 式、毕业典礼,以培养幼儿上学的意识和能力。
模拟课堂体验小学生活
●李向杰,珠江帝景幼儿园保教主任
我们会组织大班的孩子去小学参观,让孩子们看看教学环境、户外操场,观看一次升旗,听一节小学的课,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也会组织孩子们与小学生座谈,说说他们心目中小学的样子。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我们会让孩子们练习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小铅笔盒、小书本。
在6月份,我们会稍微加大与幼小过渡相关的内容,比如增设模拟课堂,以小学课堂座位的形式模拟半小时的集体教学活动,课间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由支配,当然旁边仍有老师随时观察提醒。
另外,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讲课,一方面是给家长讲讲学前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小学老师带着小朋友上一节课,让孩子们真正体验一下怎么拿书、怎么看书。
而在知识准备方面,教委规定不允许幼儿园小学化。在教学中,我们的操作方式会和小学不一样,比如加减法,小学是直接告诉你5可以分为几加几,我们则会通过串珠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再比如图形守恒,我们也会通过活动区的玩具让孩子学会正方形可以切割成几个三角形。此外,大班教学也会为小学的书写做一些准备,但考虑到孩子小肌肉的发展,只是让孩子学写一些数字。而实际上,很多家长早已提前让孩子开始了书写练习。
■ 域外经验
美国:小学含有学前学校
美国俄亥俄州一直盛行P/K-8或P,K-6的教育体系,即在其大多数地区,小学都含有学前学校或幼儿园。这种自然延伸的年级跨度结构能给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经验。同时,这种广阔的年级跨度还能为教师在学校愿景、各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评估措施等问题上提供对话的机会。因此,美国将教育体系上的衔接作为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衔接的首要举措。
这对我国探索和促进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独立的机构,学制上的分立使加强两个学段间的课程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幼小衔接的问题探讨虽多,但对课程衔接的研究却较薄弱,尤其对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还缺乏关注。
其次,在众多幼小衔接举措中,被证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讨论课程的连贯性。俄亥俄州无论是从学前学校到幼儿园的过渡,还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教师在课程的连贯性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儿童入学前及入学后,甚至包括暑期的家访、电话访问,以及幼儿园教师向家长传达关于一年级相关安排的信息。
第三,目前我国幼儿园和小学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独自探索,缺乏体制上的联系,进而造成学习环境的断层,致使儿童入学适应困难。因此,还应探讨和创设幼儿园、家庭、小学相互衔接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丰富有效的支持。
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系)副教授,引自其论文《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
【专家观点】
学前教育立法反对幼教小学化
●陈梅芳,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网创始人之一
小学化是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立法中一直在反对的,也是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小学化,我个人理解主要是指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比如过分重视知识教育用在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身上,甚至在学习方式、时间上都超过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比如,班级人数过多,时间过长,灌输式等。
游戏和玩乐是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家长有时候会把玩乐和学习对立起来,以为只有像小学或者成人坐在那里才是学习。合格的幼儿园都会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不仅开发大脑,学到知识,也在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自理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家长应该多多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人云亦云,互相攀比,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也给孩子带来焦虑。孩子是一粒种子,家长要做的是给予最适合的环境。
老师在给学生们贴棒棒贴,以鼓励表现出色的孩子
参观小学提前进入角色
●王波,丰台区航天幼儿园老师
幼小衔接内容会融合在大班课程里,涉及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五大领域。我们也会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独立的心态,也会有对即将跨入小学的幸福感的激励。
除了日常的课程之外,还会有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提前了解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如在每年的5、6月会参观小学,在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安排上,为大班孩子设计的不是传统的节目表演,而是综合类的角色性的社会游戏,比如买卖市场、小银行等,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性角色。
我们也会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孩子的能力,带孩子去航天博物馆,去社区的美容美发店、小市场,让他们可以运用到大班日常学到的知识,包括与人交往的语言、简单的算术等。
我们还有一个独立教室,让孩子们提前体验小学生上课的感觉。会给大班的孩子排1、2次课,到这个独立教室,抽取其他班相对陌生的老师教学,让孩子们体会课堂如何自律,以及与新老师交往的感受。
对家长的建议和指导也会融入到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利用家长会、新的通讯媒介等方式给家长宣传一些幼小衔接的理念,也会邀请小学老师、管理者做培训讲座。同时,也会有一些情感性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有利于孩子后续的社会性发展。
吃饭睡觉也向小学生看齐
●刘建霞,红黄蓝幼儿园研训督总监
在入学准备课程中,会遵循3-6岁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注重多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前准备课程会从习惯养成、知识能力、社会性、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为幼儿上小学打下基础。
习惯养成重点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养成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知道举手回答问题,知道不会的事情主动告诉老师,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在生活习惯方面,注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知识能力方面是让孩子学习数学、语言以及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我们会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好各 种活动,注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和书写能力,在大班末期适当组织拼读、识字、认识时间等活动,让孩子学会收拾学习用品整理书包,有任务意识,有时间概念, 做事认真有始有终。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学习运动技能如:跳绳、拍球等。
在社会性方面注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知道遵守规则,学会等待,主动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大家做好朋友。
从生活常规到生活习惯到自理能力,我们通过不同的课程和过渡环节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节奏。如一日三餐时,在保证健康、均衡的基础上,帮助幼儿 养成自主午餐的习惯;午休时间逐步减少,自带水壶喝水、自助餐、每日小班长、面试培训、参观小学、环境的渗透(小学课桌椅的体验)、家长讲座、观看升旗仪 式、毕业典礼,以培养幼儿上学的意识和能力。
模拟课堂体验小学生活
●李向杰,珠江帝景幼儿园保教主任
我们会组织大班的孩子去小学参观,让孩子们看看教学环境、户外操场,观看一次升旗,听一节小学的课,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也会组织孩子们与小学生座谈,说说他们心目中小学的样子。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我们会让孩子们练习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小铅笔盒、小书本。
在6月份,我们会稍微加大与幼小过渡相关的内容,比如增设模拟课堂,以小学课堂座位的形式模拟半小时的集体教学活动,课间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由支配,当然旁边仍有老师随时观察提醒。
另外,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讲课,一方面是给家长讲讲学前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小学老师带着小朋友上一节课,让孩子们真正体验一下怎么拿书、怎么看书。
而在知识准备方面,教委规定不允许幼儿园小学化。在教学中,我们的操作方式会和小学不一样,比如加减法,小学是直接告诉你5可以分为几加几,我们则会通过串珠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再比如图形守恒,我们也会通过活动区的玩具让孩子学会正方形可以切割成几个三角形。此外,大班教学也会为小学的书写做一些准备,但考虑到孩子小肌肉的发展,只是让孩子学写一些数字。而实际上,很多家长早已提前让孩子开始了书写练习。
■ 域外经验
美国:小学含有学前学校
美国俄亥俄州一直盛行P/K-8或P,K-6的教育体系,即在其大多数地区,小学都含有学前学校或幼儿园。这种自然延伸的年级跨度结构能给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经验。同时,这种广阔的年级跨度还能为教师在学校愿景、各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评估措施等问题上提供对话的机会。因此,美国将教育体系上的衔接作为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衔接的首要举措。
这对我国探索和促进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独立的机构,学制上的分立使加强两个学段间的课程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幼小衔接的问题探讨虽多,但对课程衔接的研究却较薄弱,尤其对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还缺乏关注。
其次,在众多幼小衔接举措中,被证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讨论课程的连贯性。俄亥俄州无论是从学前学校到幼儿园的过渡,还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教师在课程的连贯性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儿童入学前及入学后,甚至包括暑期的家访、电话访问,以及幼儿园教师向家长传达关于一年级相关安排的信息。
第三,目前我国幼儿园和小学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独自探索,缺乏体制上的联系,进而造成学习环境的断层,致使儿童入学适应困难。因此,还应探讨和创设幼儿园、家庭、小学相互衔接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丰富有效的支持。
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系)副教授,引自其论文《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
【专家观点】
学前教育立法反对幼教小学化
●陈梅芳,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网创始人之一
小学化是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立法中一直在反对的,也是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小学化,我个人理解主要是指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比如过分重视知识教育用在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身上,甚至在学习方式、时间上都超过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比如,班级人数过多,时间过长,灌输式等。
游戏和玩乐是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家长有时候会把玩乐和学习对立起来,以为只有像小学或者成人坐在那里才是学习。合格的幼儿园都会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不仅开发大脑,学到知识,也在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自理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家长应该多多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人云亦云,互相攀比,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也给孩子带来焦虑。孩子是一粒种子,家长要做的是给予最适合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