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英语学习

英语听力训练方法分享:戴一支耳机听有声书籍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db:SEO标题],方便大家学习。

许多年来,我一直对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名词概念颇有疑惑:听力。“听力确实是存在的一个东西,然而实际上对语言使用者来讲,所谓“听力是没必要命名、理解、使用的概念。“听力就是干脆不必理会的一个东西——回想一下自己的母语习得过程,“听力什么时候单独“练过呢?

母语的“听力之所以可以自然习得,道理非常简单:听得“足够多。对母语使用者来说,每天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之外,几乎无时不刻在“听——比“看、“读、“说、“写都多出许多许多倍。(其中“写是最少的,这就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写最难——无论是对外语习得者还是对母语使用者来说都一样。)

保守估计,一个正常人每天就算断断续续也有至少10小时的时间在“听他的母语。一年就是3650个小时。很小的时候,可能听到了也不见得听得懂,但是过了15岁,如果他受过正常的教育,那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听不懂的了,一直到大学毕业大约21、22岁,就是3650 X 22个小时的“听龄——大约八万多个小时。

其实,我总觉得学外语时,没必要单独练“听力,即便有些考试比如TOEFL有单独的“听力测试。只需要像(外语)母语使用者那样天天听、多听就好了。我自己就从来没有单独可以“练过听力,我只是不停地听有声读物。大约从2001年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永远单耳戴着一只耳机——随时听英文版的audio books。

我上大学之前(1991年),几乎唯一可以找得到的英语音频资料只不过是“高中英语课本配套磁带。如果书店里有一些双语读物或者音频资料的话,基本上99%是没文化的弱智挑出来的所谓“名著之类——读不懂或者没兴趣读懂的东西,实际上比垃圾还无价值。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与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大不相同 ——人人都有互联网。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英文原版有声书籍是听不完的,种类完整,内容丰富,无所不包。

听有声书籍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只戴一只耳机。两个原因:1) 两只耳朵都戴上耳机之后,跟读就可能“跑调——就好像那些戴着耳机唱歌跑调的人一样;2) 不影响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如果有人跟你说话,你也听得到,并且还可以暂时忽略audio book;等谈话完毕,又可以直接回到audio book。我的学生中,听我建议的女生居多,很可能是因为她们有长发,上课戴着耳机都不会被发现……

听有声书籍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做到不知不觉把一本书听上好多遍。我一般都是先找来书精读完毕之后才开始听。“Outliers 的audio book下载了之后,直到印刷版拿到手读完之后我才开始听。全书的录音不过七个多小时,一周下来,已经反复听过好几遍。当初Thomans Sowell的Basic Economics也是反复听了至少10遍——却没觉得耽误什么事情,随时随地可以听:餐桌上可以听、路上可以听、坐在出租车里可以听、跑步机上可以听……我刚刚数了一下,七八年之间,我至少用这种方法“读、“听了近一百本书。

印象中,当初我开始“总是戴着耳机大约两三个月之后,就突然感觉什么都可以听得清了——有时候听不懂,只是因为其中的词或者短语不了解,时候差查词典就好了(也是因为这个才养成了先精读后多听的习惯)。其实只需要用两三个月就可以随随便便顺带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很多人非要用“复杂的、“有针对性的所谓“方法把自己搞傻——真不知道为什么?

至于如何找到自己想看、想听的书,我写过一个帖子,不妨去看看:轻松搜索电子书。

另,大约两年前,我开始使用HTC手机——PDA和Phone终于集成在一起了,非常方便。最近又配上了个蓝牙耳机,就更方便了——只是经常有身边的人开我玩笑:“大叔,戴助听器了啊?

跟读训练方法如下:

分析听力录音文本

遇到生词、不认识的词组,查词典;

标记出所有的双元音与短元音;

标记出所有单词的重音所在;

反复精听录音

分辨哪些单词被强读了?其重读音节的语调是怎样的?

有没有哪个重读音节伴随着更高的音高?

录音里被弱读的单词怎样读的?

哪些地方存在着连读?

哪些地方存在着失爆?

哪些地方存在着浊化?

有没有某一处存在着明显的停顿?

反复模仿录音

背诵整个录音

关于跟读训练,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没有意外的话,你不可能完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比另外更多的人运气好得不象话。这些幸运的人嗓音天生有着更好的音色与音质,并且拥有比大部分人更强的节奏感,也基本上因此他们具备比大多数人更强的模仿能力,于是,这些少数幸运的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显得学的更快、更轻松、更好,而且经常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学英语没有天分而相当地自卑。

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想过“完整地模仿录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自卑感,进而半途而废。要知道,那些被请去录音的人,都是音色悦耳,音质优良,节奏感很强的人——通常情况下,这些人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若非如此,也不会有人请他们去录音——绝大多数人的声音如果录下来是不符合所谓“标准或者“权威的;甚至,不夸张地讲,相当数量的人就算是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无法做到“标准,顶多是“有所提高而已。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便一个人的音色很差,音质很糟糕,甚至毫无节奏感,那又怎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人音色差、音质糟糕、缺乏节奏感而禁止这个人讲话么?因此禁止他学习外语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看出那些嘲笑他人外语发音的人有多么愚蠢而又自以为是了吧?)

为了提高成绩,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要做跟读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读成录音里的样子——实际上这是无论是谁都基本上做不到的事情(少数具备超常模仿能力的人除外)。语言学家Daniel Jones在他那本著名的《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中就这样说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两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一样的。我的观察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很难用一模一样的音色、音质、节奏重复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事实上,我要求学生做的是“用画漫画的方式进行跟读训练。就算我们不会画漫画,也肯定看过很多漫画。漫画什么原理呢?漫画的原理是抓住三五个主要特征(一两个往往不够,七八个已经太多)而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夸张(甚至扭曲地夸张)的描绘。比如,你看到一幅漫画,上面的面孔是一个“大鼻子、“小眼睛、“八十年代男性流行的盖耳长发发型,再配上两个“大拳头,那这幅画画的基本上应该是香港武打明星成龙了。

按照重要性来看,“强读/弱读,“语调/音高,“失爆/浊化,“元音的长短,再加上“连读/停顿这么几个特征的模仿已经足够。至于/t + j/可能发生音变,/u/结尾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w/;词尾是/i/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j/;/h/往往被“击穿;/θ/与/e/是否一定要用牙齿夹着舌尖开始发音……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并非不必要,而是,需要了解,但是更需要多说多练;反过来,只要多说多练,这些琐碎的知识,就算当初不了解,最终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全部学会。

连“最终做到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你完美),那么“从一开始就完美就是更加荒谬的要求了。我的健身教练曾经告诉我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非常朴素的道理。他说,没有谁的动作是标准的,并且,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标准——根本做不到一开始就标准。所谓标准动作,都是在练过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一点一点纠正的,到最后大家比的是谁更接近完美。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1) 先胡搞瞎搞一阵子;2) 误打误撞摸到了一点门道;3) 反复练习、实践、修正;4) 最终依靠积累获得成就——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我常常给学生转述“聪明蜜蜂与笨蛋苍蝇的故事: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了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怎么会是这样结局?

难道是蜜蜂飞翔能力太差?不是;难道是蜜蜂的眼睛不好?也不是。我们都知道,蜜蜂和苍蝇的眼睛都是由许多独立的小眼紧密排列而成,人们管它叫复眼。复眼的构造精巧,功能奇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运动的方向。蜜蜂平时就是靠着复眼准确无误地找到蜂蜜,回到蜂巢。人们还按照蜜蜂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不管是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还是阴云密布的黄昏,有了这只罗盘,船只都不会迷失方向。

问题显然不在眼睛上。因为瓶底朝着窗户,蜜蜂便不停地在亮处寻找出口,却碰到蜜蜂怎么也弄不懂的玻璃,对阳光的敏感和执着使它们不肯到瓶口——那个黑暗的出口去。是呀,黑暗与出口怎么能联系在一起。但是苍蝇可不管什么光明与黑暗,它们四下乱飞乱闯,瓶子又这么小,碰上瓶口的机会太多了,一群头脑简单、无所追求的苍蝇就这样获得了自由。

所以,很多的时候连“胡搞瞎搞都是很重要,甚至很必要的;更何况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只不过是“没那么完美而已呢?

不要花时间想没用的事情了,干活去吧!

刚开始的时候,分析、精听、标记、模仿、反复、背诵等步骤可能显得非常耗时费力,一星期处理一篇就够了。一个月后,可以适当提高速度,比如,一星期两到三篇。第三个月开始,你就会发现一天 一篇都做得到,这时候,你的进步可就已经不是一星半点了——其实只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有巨大的飞跃。坚持三个月后,甚至没必要再不停地攻克新的听力录音了,只需要每天保证一小时跟读(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就可以,把它当作备考托福中的“有氧运动。当年我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可是每天尽量随时都戴着耳机,能听多久就听多久,能跟读多少就跟读多少。

有一个小技巧。跟读的时候,不要两个耳朵都戴着耳机。你见过戴着耳机唱歌的人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跑调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只耳朵都戴着耳机,所以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进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所以,自己跑调了都不知道。跟读,一方面要提高听的能力,更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是,利用托福听力录音矫正自己的语音语调。所以,一定要只戴一只耳机,用另外一只耳朵监听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随时矫正,随时微调。

(编辑:赵颖茹)

许多年来,我一直对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名词概念颇有疑惑:听力。“听力确实是存在的一个东西,然而实际上对语言使用者来讲,所谓“听力是没必要命名、理解、使用的概念。“听力就是干脆不必理会的一个东西——回想一下自己的母语习得过程,“听力什么时候单独“练过呢?

母语的“听力之所以可以自然习得,道理非常简单:听得“足够多。对母语使用者来说,每天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之外,几乎无时不刻在“听——比“看、“读、“说、“写都多出许多许多倍。(其中“写是最少的,这就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写最难——无论是对外语习得者还是对母语使用者来说都一样。)

保守估计,一个正常人每天就算断断续续也有至少10小时的时间在“听他的母语。一年就是3650个小时。很小的时候,可能听到了也不见得听得懂,但是过了15岁,如果他受过正常的教育,那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听不懂的了,一直到大学毕业大约21、22岁,就是3650 X 22个小时的“听龄——大约八万多个小时。

其实,我总觉得学外语时,没必要单独练“听力,即便有些考试比如TOEFL有单独的“听力测试。只需要像(外语)母语使用者那样天天听、多听就好了。我自己就从来没有单独可以“练过听力,我只是不停地听有声读物。大约从2001年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永远单耳戴着一只耳机——随时听英文版的audio books。

我上大学之前(1991年),几乎唯一可以找得到的英语音频资料只不过是“高中英语课本配套磁带。如果书店里有一些双语读物或者音频资料的话,基本上99%是没文化的弱智挑出来的所谓“名著之类——读不懂或者没兴趣读懂的东西,实际上比垃圾还无价值。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与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大不相同 ——人人都有互联网。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英文原版有声书籍是听不完的,种类完整,内容丰富,无所不包。

听有声书籍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只戴一只耳机。两个原因:1) 两只耳朵都戴上耳机之后,跟读就可能“跑调——就好像那些戴着耳机唱歌跑调的人一样;2) 不影响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如果有人跟你说话,你也听得到,并且还可以暂时忽略audio book;等谈话完毕,又可以直接回到audio book。我的学生中,听我建议的女生居多,很可能是因为她们有长发,上课戴着耳机都不会被发现……

听有声书籍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做到不知不觉把一本书听上好多遍。我一般都是先找来书精读完毕之后才开始听。“Outliers 的audio book下载了之后,直到印刷版拿到手读完之后我才开始听。全书的录音不过七个多小时,一周下来,已经反复听过好几遍。当初Thomans Sowell的Basic Economics也是反复听了至少10遍——却没觉得耽误什么事情,随时随地可以听:餐桌上可以听、路上可以听、坐在出租车里可以听、跑步机上可以听……我刚刚数了一下,七八年之间,我至少用这种方法“读、“听了近一百本书。

印象中,当初我开始“总是戴着耳机大约两三个月之后,就突然感觉什么都可以听得清了——有时候听不懂,只是因为其中的词或者短语不了解,时候差查词典就好了(也是因为这个才养成了先精读后多听的习惯)。其实只需要用两三个月就可以随随便便顺带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很多人非要用“复杂的、“有针对性的所谓“方法把自己搞傻——真不知道为什么?

至于如何找到自己想看、想听的书,我写过一个帖子,不妨去看看:轻松搜索电子书。

另,大约两年前,我开始使用HTC手机——PDA和Phone终于集成在一起了,非常方便。最近又配上了个蓝牙耳机,就更方便了——只是经常有身边的人开我玩笑:“大叔,戴助听器了啊?

跟读训练方法如下:

分析听力录音文本

遇到生词、不认识的词组,查词典;

标记出所有的双元音与短元音;

标记出所有单词的重音所在;

反复精听录音

分辨哪些单词被强读了?其重读音节的语调是怎样的?

有没有哪个重读音节伴随着更高的音高?

录音里被弱读的单词怎样读的?

哪些地方存在着连读?

哪些地方存在着失爆?

哪些地方存在着浊化?

有没有某一处存在着明显的停顿?

反复模仿录音

背诵整个录音

关于跟读训练,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没有意外的话,你不可能完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比另外更多的人运气好得不象话。这些幸运的人嗓音天生有着更好的音色与音质,并且拥有比大部分人更强的节奏感,也基本上因此他们具备比大多数人更强的模仿能力,于是,这些少数幸运的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显得学的更快、更轻松、更好,而且经常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学英语没有天分而相当地自卑。

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想过“完整地模仿录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自卑感,进而半途而废。要知道,那些被请去录音的人,都是音色悦耳,音质优良,节奏感很强的人——通常情况下,这些人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若非如此,也不会有人请他们去录音——绝大多数人的声音如果录下来是不符合所谓“标准或者“权威的;甚至,不夸张地讲,相当数量的人就算是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无法做到“标准,顶多是“有所提高而已。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便一个人的音色很差,音质很糟糕,甚至毫无节奏感,那又怎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人音色差、音质糟糕、缺乏节奏感而禁止这个人讲话么?因此禁止他学习外语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看出那些嘲笑他人外语发音的人有多么愚蠢而又自以为是了吧?)

为了提高成绩,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要做跟读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读成录音里的样子——实际上这是无论是谁都基本上做不到的事情(少数具备超常模仿能力的人除外)。语言学家Daniel Jones在他那本著名的《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中就这样说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两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一样的。我的观察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很难用一模一样的音色、音质、节奏重复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事实上,我要求学生做的是“用画漫画的方式进行跟读训练。就算我们不会画漫画,也肯定看过很多漫画。漫画什么原理呢?漫画的原理是抓住三五个主要特征(一两个往往不够,七八个已经太多)而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夸张(甚至扭曲地夸张)的描绘。比如,你看到一幅漫画,上面的面孔是一个“大鼻子、“小眼睛、“八十年代男性流行的盖耳长发发型,再配上两个“大拳头,那这幅画画的基本上应该是香港武打明星成龙了。

按照重要性来看,“强读/弱读,“语调/音高,“失爆/浊化,“元音的长短,再加上“连读/停顿这么几个特征的模仿已经足够。至于/t + j/可能发生音变,/u/结尾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w/;词尾是/i/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j/;/h/往往被“击穿;/θ/与/e/是否一定要用牙齿夹着舌尖开始发音……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并非不必要,而是,需要了解,但是更需要多说多练;反过来,只要多说多练,这些琐碎的知识,就算当初不了解,最终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全部学会。

连“最终做到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你完美),那么“从一开始就完美就是更加荒谬的要求了。我的健身教练曾经告诉我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非常朴素的道理。他说,没有谁的动作是标准的,并且,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标准——根本做不到一开始就标准。所谓标准动作,都是在练过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一点一点纠正的,到最后大家比的是谁更接近完美。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1) 先胡搞瞎搞一阵子;2) 误打误撞摸到了一点门道;3) 反复练习、实践、修正;4) 最终依靠积累获得成就——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我常常给学生转述“聪明蜜蜂与笨蛋苍蝇的故事: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了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怎么会是这样结局?

难道是蜜蜂飞翔能力太差?不是;难道是蜜蜂的眼睛不好?也不是。我们都知道,蜜蜂和苍蝇的眼睛都是由许多独立的小眼紧密排列而成,人们管它叫复眼。复眼的构造精巧,功能奇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运动的方向。蜜蜂平时就是靠着复眼准确无误地找到蜂蜜,回到蜂巢。人们还按照蜜蜂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不管是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还是阴云密布的黄昏,有了这只罗盘,船只都不会迷失方向。

问题显然不在眼睛上。因为瓶底朝着窗户,蜜蜂便不停地在亮处寻找出口,却碰到蜜蜂怎么也弄不懂的玻璃,对阳光的敏感和执着使它们不肯到瓶口——那个黑暗的出口去。是呀,黑暗与出口怎么能联系在一起。但是苍蝇可不管什么光明与黑暗,它们四下乱飞乱闯,瓶子又这么小,碰上瓶口的机会太多了,一群头脑简单、无所追求的苍蝇就这样获得了自由。

所以,很多的时候连“胡搞瞎搞都是很重要,甚至很必要的;更何况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只不过是“没那么完美而已呢?

不要花时间想没用的事情了,干活去吧!

刚开始的时候,分析、精听、标记、模仿、反复、背诵等步骤可能显得非常耗时费力,一星期处理一篇就够了。一个月后,可以适当提高速度,比如,一星期两到三篇。第三个月开始,你就会发现一天 一篇都做得到,这时候,你的进步可就已经不是一星半点了——其实只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有巨大的飞跃。坚持三个月后,甚至没必要再不停地攻克新的听力录音了,只需要每天保证一小时跟读(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就可以,把它当作备考托福中的“有氧运动。当年我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可是每天尽量随时都戴着耳机,能听多久就听多久,能跟读多少就跟读多少。

有一个小技巧。跟读的时候,不要两个耳朵都戴着耳机。你见过戴着耳机唱歌的人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跑调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只耳朵都戴着耳机,所以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进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所以,自己跑调了都不知道。跟读,一方面要提高听的能力,更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是,利用托福听力录音矫正自己的语音语调。所以,一定要只戴一只耳机,用另外一只耳朵监听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随时矫正,随时微调。

(编辑:赵颖茹)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雕塑 信息流广告 竞价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剧本网 网络推广 自学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信息网 石家庄人才网 买车咨询 河北人才网 招生考试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工作计划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好做题 游戏攻略 考研真题 代理招生 心理咨询 游戏攻略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品牌营销 商标交易 游戏攻略 短视频代运营 张家口人才网 秦皇岛人才网 PS修图 宝宝起名 零基础学习电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语料库 范文网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短视频剪辑 情侣网名 爱采购代运营 保定招聘 餐饮品牌 黄金回收价格 情感文案 吊车 古诗词 邯郸人才网 铁皮房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微信运营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关键词优化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儿童文学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风水运势 狗狗百科 教育培训 游戏推荐 抖音代运营 朋友圈文案 男士发型 培训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网 沧州人才网 黄金回收 承德人才网 石家庄人才网 模型机 高度酒 沐盛有礼 公司注册 十亩地 造纸术 唐山人才网 沐盛传媒 铜雕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