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昨天高考语文作文题又上了热搜,但高考整卷真题一直没有看到官方发布的版本。从发布的新高考1卷的作文来看,语文学科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佳载体,在高度重视“五育并举”的时代,题应时而命,文适时而作,“文以载道”,舍高考作文,其还有谁?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题质量比高考备考的模拟题要高许多,的确能使考生和老师受益匪浅。
【高考真题再现】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乍一看作文题,立意似乎一眼望穿,然而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写好也的确有些难度。
从形式上看,命题人直用伟人的论述,摒弃直白的事例和事迹叙述,让考生从中获得启示,有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内容上看,这个材料表面上专业性很强,涉面狭窄,谈的只是体育;但又绝不仅仅是体育,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体育”是情境,“强与弱的思辨”是其核心,表现的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生观、方法论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短短的节选,思路清晰,逻辑超强,思辨相扣,层层递进,字里行间洋溢着领袖天才式召唤——弱者自强、强者自律。万事变化发展,不可懈怠,不自卑不自满,趋利避害,创造未来。
任务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这就暗示考生不能就事论事,仅仅谈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是肤浅的,或者说没有切中肯綮。第二句话明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考生的感悟和思考。而感悟和思考,要由材料生发。
从任务上看,这个要求与我们平时训练的“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不一样。“启示”二字是命题者暗示考生,写作不能拘泥于原材料,要以“体育”为思维的触发点和出发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发散”。“感悟与思考”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见解、思想、主张。
这次要求是“选准角度”,而不是“选好角度”。“选好”属于“好不好”问题,存在最佳立意;“选准”属于“对不对”问题; “自拟标题”,好的作文题目,以题统领,凸显主题,让人印象深刻。
背景分析。毛泽东的对体育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的效果的论述,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旧中国经济落后,医疗卫生事业极不发达,国人体质羸弱,中国人被蔑为“东亚病夫”,炎黄子孙无不痛心疾首。毛泽东等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认识到体育对增加国人健康,振奋民族精神,进而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巨大的意义,所以大力提倡体育锻炼。
时间是1917年(出生于1893年)24岁的青年毛泽东,能够敏锐地看到国民体质的孱弱与“东亚病夫”国民面貌而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在进步刊物的急先锋《新青年》上发出声音,体现了青年毛泽东责任担当的高尚情怀,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
时光荏苒,如今距离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已百有余年。百年之中,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起来。在我国走向进一步强盛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坚定向上生长,终遂凌云之志。所以说命题在立德树人上有极好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老子》:“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今天看来,若无与时俱进的强力改革,历史便容易循环。或者说,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推进改革,才能跳出强弱的循环圈。强而恒强才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先驱者最终的期许。
要之,此作文命题,不回避热点,不回避宏大主题,是“意料之中”;突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性,杜绝“代人立言”“人云亦云”的伪写作,也是对新课程性质的全新定义,完美地完成了高考试卷是“一堂课”“一把尺”“一面旗”的任务。
刘玉君,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END
编辑| 王涵
审核| 王晓波 任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