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从晋时起,人们在飞来峰之南的天竺山沿涧溪而上的山坞里,建了好多的佛寺,几个朝代里屡建屡毁,经多轮淘汰,终于形成了天竺山的三大寺院,因为这三个寺院在各朝各代中都有不同的名称,因此人们为了方便称呼,根据溪涧的流向,分别称上、中、下天竺寺。三天竺中,下天竺离灵隐最近。灵隐在天竺山飞来峰麓的北面,下天竺在飞来峰的南面山麓里。
法镜寺
公元328年,慧理先创建了灵隐寺,过了两年,又创建了天竺翻经院,翻经院就是翻译经文的寺院,与绝胜觉场(灵隐寺)由慧理统一管理。到了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又有僧人扩建了翻经院,并将翻经院从灵隐寺里独立出来,改名为“南天竺寺”。隋之后的唐代省略了“南”字,直接称“天竺寺”。
白居易在《寄韬光禅师诗》中曰: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诗中“吾师行道处”的两寺,指的是灵隐寺和天竺寺。白居易说它们原是从一寺而分。
唐代诗人张籍《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夜向灵溪息此身,风泉竹露净衣尘。月明石上堪同宿,那作山南山北人。”
唐之天竺诸寺,因当时上、中天竺尚未成气候,故下天竺独占鳌头。又下天竺寺与灵隐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从同一寺中一分为二,如闪耀在武林山中的双子星。人们在诗中,也往往将天竺寺与灵隐寺当作一体来吟咏。而唐人诗文中的“天竺寺”,即指下天竺寺,能读到的唐诗中,提到天竺寺的诗比灵隐寺要多,或因“天竺”两字比“靈隠”易写。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或是提到天竺寺年代最早的诗: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如上诗所言,李白来年秋天果然到江南,游览了天竺寺,作《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诗: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李白的诗句,一贯的豪放大气,从大处落笔,但对天竺灵隐似没有着多少具体笔墨,感觉缺乏细致。而张祜的《题天竺寺》就描摹得很细致了:
“台殿耸高摽,钟声下界遥。路分松到寺,山断石为桥。
引水穿廊去,呼猿绕槛跳。海明初上月,江白正来潮。
夏雨莲苞破,秋风桂子雕。乱云行没脚,欹树过低腰。
嫩绿茶新焙,干黄竹旋烧。唯思閒事了,长此卧烟霄。”
卢元辅,是白居易前几任时的杭州刺史,有《游天竺寺》诗:
“水田十里学袈裟,秋殿千金俨释迦。远客偏求月桂子,老人不记石莲花。
武林山价悬隋日,天竺经文隶汉家。苔壁娲皇炼来处,泐中修竹扫云霞。”
此诗是刻在飞来峰神尼塔旁的摩崖上的,卢元辅还在武林山(灵隐)建了见山亭。
法镜寺小景
白居易诗中有“天香桂子落纷纷”,以上李白、张祜、卢元辅诗中亦都有“桂子”一词,桂子成了是天竺灵隐的特别象征物。在飞来峰西,有月桂峰,以雨桂子著称。每到中秋望夜,桂子天降若雨,其大若豆,其圆如珠。《南部新书》:“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云:‘月中种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
所以宋之问诗句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瓢。”
白居易诗句有:“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晚唐诗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字袭美)想象桂子是天上的嫦娥投掷给人们的中秋礼物。陆龟蒙为此写了一首和诗。
陆龟蒙《和袭美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霜实常闻秋半夜,天台天竺堕云岑。如何两地无人种,却是湘漓是桂林。”
唐•徐夤《游灵隐天竺二寺》:
“丹井冷泉虚易到,两山真界实难名。石和云雾莲华气,月过楼台桂子清。
腾踏回桥巡像设,罗穿曲洞出龙成。更怜童子呼猿去,飒飒萧萧下树行。”
徐夤此诗中的丹井,是当时天竺寺中有葛洪炼丹井的遗迹。冷泉(亭),在灵隐寺前,已专篇介绍。莲华(花),既是佛教的象征,天竺山后又有莲华峰。呼猿,飞来峰下有呼猿洞。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有人向他打听杭州的情况,白居易诗曰:“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说杭州的山之美,在于天竺灵隐一带,水之美在于西湖。
元稹与白居易是唐代诗坛的一座丰碑,史称元白,两人是好友。巧的是,两人同被贬官外放,白居易任杭州(余杭郡)刺史,元稹任浙东观察使在越州(会稽),杭州与越州比邻,两人常常通过两地间的邮驿用诗筒传递诗歌唱和,其中不乏两人相互调侃的诗文,颇有趣。屁股决定脑袋,在绍兴的元稹总是对白居易夸说越州如何如何的好,而白居易总觉得杭州胜过越州。两人孩子似地为自己的所在地相互争锋。两人为两地斗诗的第三回合,元稹写诗《寄乐天》: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泛桥前百里镜,石帆山崦五云溪。
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元稹在诗中言会稽风光天下数一数二,似直接向白居易“挑战”,但末句又向白居易发出邀请,来相伴醉酒吧。
当白居易在郡楼里从邮吏的手中接过诗筒,读元稹的来诗时,天正下着大雪。白居易立马挥笔写《荅微之见寄(时在郡楼对雪)》诗:
“可怜风景浙东西,先数馀杭次会稽。禹庙未胜天竺寺,钱湖不羡若耶溪。
摆尘野鹤春毛暖,拍水沙鸥湿翅低。更对雪楼君爱否,红栏碧甃点银泥。”
白居易在诗中似毫不让步,说浙东浙西风景皆可爱,但排位上是余杭郡之后才轮到会稽郡。禹庙的风光不如天竺寺的风景,钱塘湖丝毫不输于若耶溪(若耶溪是古代会稽的风景名片),现在下雪了,我眼前的郡楼也很可爱,你来杭州相聚吧。
白居易自己的诗里总是屡屡提到天竺寺一带的风景,爱之入心。他的《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之后他在其他诗中也多次提到“天竺两片石”,表明自己对天竺灵隐山水那一片怀念留恋热爱之情,感人,少见!
法镜寺小景
唐时的天竺寺,在五代时,名“五百罗汉院”;宋大中祥符间,曰“灵山寺”;绍兴中,改“时思荐福”,为吴秦王(高宗小舅子)香火;庆元三年,敕赐“天竺灵山教寺”之类的。清代改名为“法镜寺”,名称改来改去,老百姓并不买账,因该寺在东(南)涧下游,索性就叫下天竺(寺),以示与天竺山其它两个寺的区分。
题外话,天竺寺和灵隐寺在唐代及之前主要为教寺(讲寺),为华严宗一派。但也有禅师和律师,如韬光禅师、皎然律师等。宋之后,灵隐寺以禅宗为主,成为禅寺。而后来天竺三寺基本上属于讲寺,主要对信徒与僧众讲经说法,其高僧称法师,如唐代灵隐诗僧道标法师,也曾主持过天竺寺翻经院。至清代时下天竺寺被赐名法镜寺,如今的法镜寺据说是杭州唯一的女尼寺院。
明*陆澄原《三竺即事》,是对三竺诸寺中女尼的描写,诗曰:
“东家女儿发垂肩,朝朝纤手弄青钱。西家女儿发复额,阿母妆边乞芗泽。
门前车马任纷纷,绛蜡栴檀手似君;愿向佛筵分断焰,将身化作两峰云。
云来云去看不见,鏡里灯前窥半面。指点胭脂岂误人,紅颜能使黄金贱。”
佛学院女众部
游下天竺,泉石幽趣是人们关注的特点之一,南宋•释绍嵩《天竺戏书 》:
“出郭西湖近,贪看立又行。园林青气动,日夕白云生。
映竹犬初吠,缘溪鹤自鸣。殷勤下天竺,泉石惬幽情。”
清乾隆帝弘历《题法镜寺》:
“三天竺以斯称古,塔矗神尼峰护莲(神尼塔莲花峰皆寺后佳景)。
成佛梦谁灵运后,翻经咏忆乐天前(梦谢亭翻经台皆寺中古迹)。
寻竒恰值暮春节,题额犹思壬午年。点缀微嫌増昔丽,庄严本意岂其然。”
乾隆在此诗里提到了下天竺寺内外的几处古迹佳景。
塔矗神尼:乃寺后神尼塔,全名神尼舍利塔。神尼,法号智仙,隋朝人,在隋文帝出生时,她对太祖说:此儿佛所佑。于是太祖命其照看培养。后隋文帝即位,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遣人赉神尼所嘱舍利,于此造塔。可惜今已湮灭。但曾有神尼塔在,或是此寺今为女尼寺院的原因之一。
清许承祖《雪庄西湖渔唱*神尼舍利塔》诗云:
“早识英雄绣褓中,当时佛母果神通。隋时故物无些子,独让高标跨碧穹。”
峰护莲:指寺后的莲花峰。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记载:“灵隐山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
许承祖《雪庄西湖渔唱*莲花峰》诗云:
“石中抽石层层叶,峰外添峰朵朵莲。挹得金茎携取便,露房高与蕊株连。”
梦谢亭、翻经台:皆与晋代文人谢灵运有关。皆在莲花峰下,乾隆说在寺中。翻经台,相传谢灵运儿时翻经于此,此“翻”是翻译或翻阅之意。
唐•白居易《翻经台》诗:
“一会灵山犹未散,重翻贝叶有来由。是名精进才开眼,岩石无端亦点头。”
北宋杭州太守•沈辽《翻经台》诗:
“不见康乐初翻经,崇台百尺但有名。当时妙意遥可想,木叶落尽青山横。”
梦谢亭,又称客儿亭。晋杜明禅师为谢灵运建,客儿,谢灵运小字。许承祖《雪庄西湖渔唱*梦谢亭》诗云:
“池塘何日生春草,草长池塘梦已飞。指点客儿遗事在,亭空屐散冷云飞。”谢灵运诗有名句“池塘生春草。”
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游下天竺,看看其自然造化的泉石,凭吊古贤人的文化遗迹,是为吾等之乐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