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没有当红鲜肉小花,只有才女学霸;没有狗血逗霸,只有吟诗作赋……前晚,央视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官之战犹如一股清流,让亿万观众放下手机,静静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不负众望,问鼎冠军,这个诗词量2000首、把陆游当作“男神”的00后萌妹子,一夜蹿升“网红”行列。凭借深厚的古诗词素养,节目中多位参赛学生实力“圈粉”,有人说这才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更有人因此爱上了古诗词;然而也有人质疑,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马上就要开学了,不少家长也在纠结,孩子到底要不要背那么多古诗词?我们又该如何读诗?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专家和家长,并独家对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亚军、湖南衡阳伢子彭敏。
本报调查
超六成市民要求孩子学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文化益智节目,在这十几天里刮起一阵收视狂风。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看过比赛,有的孩子拾起了诗集,开始背诗了,也有不少家长马上给孩子列出了必看书单。“看这个节目时,很多题目我小孩都会跟着答。他很感兴趣,几乎一期不落全程追看,‘人生自有诗意’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了。”长沙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
本报近日通过长沙晚报官方微博发起了一项关于“是否该要求孩子熟读古诗词”的投票,64.6%的人认为多学古诗词有益提高素养,会要求孩子每天都学。
“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家长李先生认为,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大家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况且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硬要他去背有什么用。难道你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制背诵唐诗宋词是多么痛苦吗?”也有家长表示质疑,为何要熟读这么多首古诗词。
学校做法
教小学生吟唱经典古诗词
事实上,怎样让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是当下众多长沙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长沙高新区,一套凝聚着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心血、由近百名骨干教师参与编写的12册《中华最美诗文选》,于2016年秋季进入所有中小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国学教育必修课。在岳麓区,各个学校也在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懈努力,比如博才咸嘉小学、博才寄宿小学等均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国学内容和诵读练习,其中博才咸嘉小学以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为突破口,顺应“回归国学,崇尚经典”的教育潮流,在古诗词教学上推出许多有效措施。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不光是诵、背,还有经典的吟唱,语文老师音乐老师齐上阵,教孩子们吟与诵,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会吟诵《声律启蒙》《千字文》等经典篇章,而《慈母吟》《明日歌》《春晓》等诗篇,孩子们会用朗朗上口的吟唱表现出来。”博才咸嘉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吴辉辉介绍,每年4月是学校的“古诗吟唱”活动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经典诗词吟唱”比赛;晨诵、午读、寒暑假,学校老师也会指导孩子们阅读经典。
据了解,博才咸嘉小学针对每个年级自主研发了《国学》阅读篇目,从低年级的古诗到中年级的词再到高年级的篇、赋,古诗词教学呈梯度发展,旨在通过小学六年提升学生整体诗歌素养;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开设的《贺老师讲国学》栏目更是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牌,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几年来,《诗经》《唐诗》……陆续通过学校云平台进行直播。
专家观点
“诗词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
“诗词有一种无形的有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表示,诗词能帮助孩子了解虫鸟禽兽、山川河流,了解自然万物,人们可从诗句中感悟什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什么是“阴阳割昏晓”,当然你大可以从物理、地理的角度去理解,但远没有中华诗词的意境之美。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但是,相较于道德的说教,用抒发真情的诗句来传播真善美的效果其实更好。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经典诗句流传至今除了因其高超的技巧外,其中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更加令人动容。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牢牢地扎根在民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传统文化的流行正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杨雨表示,国人的文化自信一直都在,现在的诗词热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此前老百姓没有潜藏的对诗词的爱好,仅凭一档节目不可能掀起这样大规模的热潮,只能说《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把人们隐藏的诗心激发出来了。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国,即使在历史上有过好几个文化断层,但我们悠久的文化仍然传承下来并且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是有诗心的,它没有断,一直有萌芽在心里,只是需要外部的力量来激发,就好比睡莲的种子,在某个特点的环境下也许就能变成盛开的莲花。”吴辉辉说,诗词的作用绝对不只出现在学生时代试卷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带给我们整个心灵的滋养。
对话彭敏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
让国人隐藏的诗情迅速发酵
记者:你在比赛中是否放水武亦姝
彭敏:不存在放水之说。因为现场的不可控因素,我的心理压力更大一点,失误率较之武亦姝更高。自去年以来,我一举拿下了《中国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又进入了《中国诗词大会》最后一场冠军争夺赛,如果再度折桂,我便将蝉联三冠王,这种诱惑谁能挡得住?而武亦姝本身实力超群,小小年纪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古典文化的陶冶下,她的性格特别的天真无邪,这让她毫无压力,轻松对战。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得到这样的结果我很服气。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国诗词大会》
彭敏:我出生于衡南县泉湖镇,高中毕业于衡南一中,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随后考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我认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与中国人的文化血脉联系最紧密的,《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国人内心深处被隐藏的诗情迅速发酵,点燃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燃爆了观众对自我的自信。
记者:诗歌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彭敏:一个爱好文学的民族同不爱好文学的民族是有明显差别的,就像一个饱读诗书但不够富有的人和富有但缺少文学修养的人站在一起,他们所体现出的风貌、气质完全不同。诗歌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对青少年来说,诗词是弘扬传统更好的媒介,它篇幅短小,可随手拈来几首,不必非要去翻《全唐诗》。它不同于大部头的经典文献,没有说教意味,更容易提升人们的审美,浸染灵魂。
记者:谈一谈对这位00后冠军的看法
彭敏:我对武亦姝其实一直是抱有特别羡慕嫉妒恨的心态,她出生在上海那座国际大都市,接受着最优良的教育,年纪轻轻就一战成名且看淡名利,可以说她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让我总想多读些书。那时候,父亲在一所小学的食堂工作,趁着给学校图书馆搬书的机会,父亲总会偷偷带一些书籍回家,那便是我年少时大部分知识的来源。
记者:你的长沙印象是什么
彭敏:“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这是我想送给长沙的诗。长沙对我而言并不陌生,除了因为我是湖南人之外,还因我第一个女朋友就是长沙人,在我研究生快毕业那一年,在地铁上遇到她向我问路,一来二往之下我们谈起来恋爱。那段时间,我频繁往来于京湘两地,长沙这座山水洲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味和深厚的感情,所以把这首诗送给长沙城最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