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网络环境下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具有初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受汉语历史演变,从而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其对写好文、做好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本·必修)中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可见,学好文言文对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更具有现实意义。可现实却是:高中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高原期。母语环境加上初中的基础训练,使他们进入高中后难以体验到进阶的喜悦,而教材本身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悬在头顶的高考的利剑令他们心情焦虑,急功近利。因此,有必要对高中语文学习模式作顺应时代的变革的尝试。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的模式,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实施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1]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实施步骤
下面以《游褒禅山记》为例具体地说明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一)、老师课前准备。
1、积累素材。教师利用Google.com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以“《游褒禅山记》”、“褒禅山”、和“王安石”为关键词的各类资料。另外,到新华书店购置相关的书籍、录音磁带和光盘。
2、教师筛选、整理所得到的素材,运用“Powerpoint”、 “ Flash ”、 “ Authorware”和“豪杰解霸 ”等软件制成《游褒禅山记》专题网页式课件。
(二)、课堂教学流程。
笔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能动性原则为理论依据,结合高中语文课特点及笔者所在中学(省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学生情况,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其流程图如下:
1、 确定方向。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以前学过的篇目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以议论为主。)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师生通过协商,将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即熟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的思路。
2、 创设情境。
CSC朗读展示,集音乐、朗读、文字、褒禅山美景于一体的课件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新课中了。
3、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点击课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其主要方法是“猜——联——读”。
猜读,揣摩词义。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文词语,只有把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真正弄清楚了,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
3.1猜读的方式主要有:
⑴利用词性辨识来推测词义
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字词是构成句子的泥土、沙石。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切实地掌握词的作用和特点,准确的把握语词的词性,就能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了。
⑵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现代汉语则双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合成词中的联合式,有一种情况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组合在一起。这样就为我们教学词语诠解提供了方便。那就是,如果现代汉语中的B词与被诠解的文言文句中的A词,可以构成同义的联合式合成词AB(或BA),则解释时,A词就可以用AB或B词去取代。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确定被诠解词在句中的词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词性,联想沟通组词,组成联合式结构。
⑶根据字形特点,猜测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 采用字形法教学,往往能解说一组词。
3.2联的方式主要有:
⑴串联。
所谓“串联”就是将被解释词串联成词组或成语。新旧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凭借已知去获取新知是发展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凭借联想,往往可以发现古代的词语在现代仍然“历久不变”的轨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成语去串联被解释的词。
⑵比联。
有意识的进行归纳比照教学,指导学生辨识系联,找出同形异义字或异形同义字的内在联系。
A、同形异义比联。 B、异形同义字归类系联。
3.3读的方式:
所谓读,就是诵读,就是把书面化的文言文朗读出来,还原成口头语言,直至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是理解、积累的必要前提。通过诵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同时通过点拨学生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风格、情景、意趣、主旨的深切感受。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多,背诵量大,因此对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是必须的。其一、重视范读的指导作用。要正音读,识文字,让学生明确异读的特点和类型。其二、要明句读,察语气,让学生懂得文言文断句的规律。A、主谓之间要停顿;B、发语词后要停顿;其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读,表情读,分角色读,重点句段反复读等多种形式;其四、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读”、“解”互动,把读的“口熟”与“理解”内容、思路结合起来,力求“背”出高水平。
“猜——联——读”构成我们文言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的流程,“猜、联”着重于课文的语词教学,强调外显信息的内化存储;“读”着重于“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强调信息的拓宽和深入。“猜、联”扫除文字障碍,为理解内容、思路提供条件;“读”是“猜、联”的深化,使理解畅通无阻。在“猜——联”释字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精思,在精思的基础上“烂熟于心”,化为学养。
4、 网上探索。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直接上网或点击课件中的相关按纽找寻。学生可选择的项有:划分句读、注音、课文与注释、文白对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结构分析、相关背景。
当然,老师适时给以指导,告诉相关的网址和进入的途径。
5、 网上协作。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网上探索”时遇到困难,可随时通过“公告牌”、“网上聊天”或“伊妹尔”等方式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当然,最好是在经过自己努力后才求助。
6、 网上测评。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中设置了综合测试题,内容包涵课文朗读、解词、辨别多义词、课文结构的理解、主旨的把握等,通过设置函数,学生做完后马上可以得知成绩,并得到相应的建议,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到“欣赏五岳”的奖励。
7、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从以下内容中任选一个方面写一篇小论文。供选题:(1)课文的朗读方法和背诵技巧。(2)本文的深刻意蕴和思想。(3)本文和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着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因此,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不断地建构、消解、再建构、再消解着的……。
三、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