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诗词名句

元代唐诗学的成就和贡献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元代几种重要的唐诗学著作元代“举世宗唐”风气之下,产生了几部有关唐诗研究的重要著作,颇能代表元代唐诗学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有方回的《瀛奎律髓》、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杨士弘的《唐音》,它们分别出现在元初、中、后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元人不同时期的唐诗学思想,并在当时和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元人诗法著作大盛,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唐诗学的某种趋向。现特予提出,分别加以考察并讨论。

《瀛奎律髓》:江西诗派的唐宋诗选本

宋末元初,江西诗派之势力虽远不及南宋前、中期,但与当时的四灵体、江湖派亦成三家鼎立之势。方回,作为江西诗派的护法、最后的中坚,其带有总结性的诗论,在唐诗学史上颇具意义。

方回诗论见于《瀛奎律髓》、《桐江集》、《桐江续集》及《文选颜鲍谢诗评》四书。《瀛奎律髓》,成于至元二十年(1283),是其最重要的诗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瀛奎律髓》称其:“专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见所编《瀛奎律髓》。”(卷一六六)此书为诗歌总集,49卷,收录了385位唐宋诗人的五七言律诗3014首(重出22首,实为2992首),按题材分编为49类,每类又分五言、七言,大致按时代先后编排。每卷有小序,各诗人附有小传,诗则多有评注圈点,是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唐宋律诗选本,后世流传颇广,影响甚大。编者自序称:“所选,诗格也;所注,诗话也。学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融“诗选之学”与“诗话之学”于一体。其问世虽距宋亡七年,代表的却是典型的宋人趣味,成为江西诗派对唐宋律诗的结晶之论。

该书现存元至元二十年(1283)初刻巾箱本、明成化三年(1467)紫阳书院刻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陆士泰刻本和康熙五十一年(1712)吴之振黄叶村庄刻本,《四库全书》亦加收录。另历来评点此书者不下十余家,专集行世有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49卷及《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4卷、许印芳《律髓辑要》7卷、吴汝纶《评选瀛奎律髓》45卷。今人李庆甲以诸本参校、集十余家评语及有关资料,成《瀛奎律髓汇评》,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论唐诗分期

方回对唐诗的分期有自己的见解,他在《仇仁近百诗序》一文中说:

降及西都苏李,东都建安七子,晋宋陶谢,律体继兴,自盛唐、中唐、晚唐而及宋,代有作者。虽未尽合宫商钟吕之音,不专主怨刺讽讥之事,而诗号为能言者,往往相与笔传口授于世而不朽。(《桐江续集》卷三二)

从文中可以看出,方回认为唐诗在“律体继兴”之后,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等发展时期,至于各期的大致时间断限,方回也有粗略之论:

予选诗以老杜为主,老杜同时人皆盛唐之作,亦皆取之。中唐则大历以后,元和以前,亦多取之。晚唐诸人,贾岛开一别派,姚合继之。沿而下,亦非无作者,亦不容不取之。(《瀛奎律髓》卷一○《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评)按,本节引文出自《瀛奎律髓》时均仅列卷数,省略书名。

可见方回大致是以杜甫生活的时期为盛唐,以大历以后元和以前为中唐,至贾岛、姚合而下为晚唐。《瀛奎律髓》正按这几个阶段来编选唐诗,且在编选内容上有所侧重,盛唐之选最多,中唐“亦多取之”,对晚唐评价虽低,但“亦不容不取”。对各个时期的诗风方回也有整体评价,如论盛唐气象:“盛唐律,诗体浑大,格高语壮。”(卷一五《晚次乐乡县》评)“盛唐人诗气魄广大”(卷四二《赠升州王使君忠臣》评),论中唐诗风之变:“大历十才子以前,诗格壮丽悲感;元和以后,渐尚细润,愈出愈新。”(卷一《金山寺》评)对晚唐诗则颇不以为意:“晚唐下细功夫,作小结裹。”(卷一五《晚次乐乡县》评)“晚唐人诗工夫纤细。”(卷四二《赠升州王使君忠臣》评)

在唐诗分期上,方回没有提出“初唐”之名,但他隐然以杜甫之前为初唐阶段,在有些地方,方回称这一时期为“唐律诗初盛”阶段。如“唐律诗初盛,少变梁、陈,而富丽之中稍加劲健,如此者是也”(卷四七《游少林寺》评)。从中可以看出,“初唐”的概念在方回诗论中已具雏形。

最早对唐代文学加以分期的是《新唐书·文艺传》,其云“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至严羽,则以“五体”为唐诗分期,即《沧浪诗话·诗体》中说到的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方回的分期当有严羽的影响,但也有拓展和推进:其一,严羽的唐初体,仅为“犹袭陈隋之体”,而方回则扩大了范围,还包括了“少变梁、陈”、“自成唐律”之体。其二,严羽将大历、元和分为两体,方回则将其整合为“中唐”,是严羽五分法的一个发展,对于“四唐说”的正式提出,应有积极的影响。

二、尊杜:倡“一祖三宗”与嗜“瘦硬枯劲”

倡“一祖三宗”为方回诗学主张的一大关节。所谓“一祖三宗”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此派的三大宗主,意在通过明确江西诗派的渊源承传,来确立江西诗派在诗坛的正统地位,进而确立宋诗之地位。

推崇杜甫,至北宋中叶已蔚成风气,《蔡宽夫诗话》言:“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可知杜诗在当时已具无可争辩的独尊地位。诗坛尊杜有如儒生之宗孔。江西诗派自黄庭坚、陈师道始亦十分推崇杜甫,但至南宋中、后期,江西末流的学杜已成有名无实,他们虽知山谷、后山之学杜,却不去学山谷、后山之所学,整日只在黄、陈集中讨生活,“近时学诗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江西本亦学少陵者也……今少陵之诗,后生少年不复过目,抑亦失江西之意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九)?方回鉴于此,为光大门户、重振江西诗风,特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所谓“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为一祖三宗”(卷二六《清明》评)。

方回推崇杜甫,是为建立一条贯通唐宋的诗学通道,以此来发扬宋诗。严羽标举盛唐以批驳宋诗,四灵、江湖等则专师晚唐以寻幽径,方回认为都非诗歌发展的出路,因而提出“一祖三宗”,将宋诗看作唐诗“正宗”的直接继承与光大者,实际是借杜甫来推尊宋诗,即“移唐就宋”,故而他声称:“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卷一《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评)《瀛奎律髓》中处处把江西派诗人作为老杜嫡派,如其云“简斋诗即老杜诗也”(卷一六《道中寒食二首》评),“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老杜耳”(卷二五《题省中院壁》评)。这样,尊唐通于尊宋,学杜宜学黄、陈,江西诗派的正统地位由此而得以确立,宋诗的地位也因此而获得巩固。

方回沿此为江西诗派进一步拓宽门户:“简斋诗气势浑雄,规模广大。老杜之后,有黄、陈,又有简斋,又其次则吕居仁之活动,曾吉甫之清峭,凡五人焉。”(卷二四《送熊博士赴瑞安令》评)“大概律诗当专师老杜、黄、陈、简斋,稍宽则梅圣俞,又宽则张文潜,此皆诗之正派也。”(《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虽如此,这些主张仍不免取径太窄,门户太深,因而颇为后世所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以“党援”、“攀附”来指斥“一祖三宗”,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攻击得最为厉害:“方君所娓娓者,止在江西一派,观其议论,全是执己见以绳缚古人,以古人无碍之才,圆变之学,曲合于拘方板腐之辈,吾恐其说愈详而愈多所戾耳。”

方回推崇杜甫,论及杜诗处极详赡,从杜诗渊源、杜诗风格、杜诗技法、学杜门径等多方面加以探讨,从中可以看出江西诗派的审美理想及技法特征,也可知杜诗在宋末元初接受的大致情况。

(一)杜诗渊源

方回虽独以杜甫为“初祖”,却也明白杜诗本身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转益多师的产物,因而对其师承渊源细加推寻,他说:“学古诗必本苏武、李陵;学律诗必本子昂、审言辈,不可诬也。此四人者,老杜之诗所自出也。”(卷四《早发始兴江口至卢氏村作》评)又说:“(杜诗)盖出于其祖审言,同时诸友陈子昂、宋之问、沈佺期也。”(卷四《早发始兴江口至卢氏村作》评)这里把子昂、审言、沈、宋四人推为杜甫律诗的直接渊源,并以此推举此四人为唐律诗之祖,这有助于探讨律诗在唐代的发展规律,特别是陈子昂、杜审言二人在律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由此而为更多人所重视。

承认杜甫诗是集众美之大成,客观上也有矫正江西诗学所循守的偏狭之见的效用。方回在评刘元辉《观渊明工部诗因叹诸家之诗有可憾者二首》中说:“唐诗固是杜陵第一,然陈子昂、宋之问,初为律诗,杜之所宗;李太白、元次山,杜之所畏;韩柳又岂全不足数乎……至开元而有李杜,然杜陵不敢忽王、杨、卢、骆,李邕、苏源明、孟浩然、王维、岑参、高适,或敬畏之,或友爱之,未始自高。盖学问必取诸人以为善,杜陵集众美而大成,谓有一杜陵而天下皆无人可乎?”(《桐江集》卷五)开列的这份名单中,初盛唐诗人大多皆为杜甫所师所友,这对墨守杜诗、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江西末流无疑有很重要的救济之用,也说明方回独尊老杜,尚无意尽废唐代其他诗家。

(二)杜诗风格

方回曾作《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是日同读杜诗》一诗,典型地反映了在他眼中杜诗所代表的审美境界,其云:

书贵瘦硬少陵语,岂止评书端为诗。五百年间会此意,画师汾阳老阿熙。嵬诗琐画世一轨,肉腴骨弱精神痴。……郭生此画出自古心胸,亦如工部百世诗中龙。清癯劲峭谢妩媚,略无一点沾春风。市门丹青纷俗工,为人涂抹杏花红。老夫神交此石与此松,留眼雪天送飞鸿。(《桐江续集》卷一二)

“肉腴骨弱精神痴”是方回极恶的画品、诗风,一为“腴”之媚,二为格之“弱”,三为气之“浊”。他所追求的境界是“清癯劲峭谢妩媚,略无一点沾春风”,在他看来,杜诗的意味正是此“清劲”、“瘦硬”,墨色淋漓,全无俗媚。在方回心中,画意与诗境中美的风标乃是典型的宋人趣味,清气流转,瘦硬枯劲,古峭嶙嶙。正因此,方回虽常李杜并标,也以为太白诗“清新而不刻,俊逸而不放,飘然不群之思,与光风霁月,浮动天外”(《跋赵一溪诗》,《桐江集》卷三),但终究“舍李取杜”,杜诗正代表了这种审美理想的极境:“留眼雪天送飞鸿”。

在《读张功父南湖集并序》中方回也明确表示,最推崇的是杜诗“不丽不工,瘦硬枯劲,一斡万钧”(《桐江续集》卷八)之美,又谓后山学老杜正得“枯淡瘦劲,情味深幽”(卷四二《寄外舅郭大夫》评),这些与上文的“清癯劲峭”属同一的审美旨趣。本于此,他认为杜甫中年“工且丽”的诗“未足为雄”,所极推重者乃其晚年之作,所谓“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卷一○《春远》评)。在他看来,杜甫夔州以后的晚年之作,骨骼最峻,剥落浮华,一片真淳,最为胜境。

对杜诗风格实行分期研究,并高度评价杜甫夔州以后的晚期之作,在黄庭坚已开其端,并成为江西诗派的普遍主张。黄庭坚在《与王观复书一》中说:“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方回继承此说,在《程斗山吟稿序》中更详细分析了杜诗不同阶段的诗风特征,认为杜甫中年成都之作“如绣如画”,诗工且丽;晚年夔州、湖南之作,则入于“绣与画之迹俱泯”的境界,诗格“顿挫悲壮,剥浮落华”。他又在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评中说:“天宝未乱之前,老杜在长安,犹是中年,其诗大概富丽,至晚年则尤高古奇瘦也。”(卷一一)由“如绣如画”到“绣与画之迹俱泯”,由“大概富丽”到“剥浮落华”、“高古奇瘦”,正是由雕饰进入平淡,由丰腴趋向瘦硬,这是江西诗派倾力追求的最高美境,是“平淡而山高水深”(黄庭坚《与王复观书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是“由至工而入于不工”(方回《程斗山吟稿序》,《桐江集》卷一)。方回在杜诗“愈老愈剥落”中寻求到了这种美,并通过对这种美的阐发,形成了其美学理想的独特范式:风骨则“瘦硬枯劲,一斡万钧”;情味则“枯淡深幽”;辞章则“剥浮落华”、“不丽不工”。亦如其所言:“夔峡湘湖,笔尤老健,瘦铁屈盘,而哀怨痛快。”(《刘元辉诗评》,《桐江集》卷五)这正是对江西诗派美学精神的总结。

后世对方回的解读杜诗多有责难,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序》中说:“虚谷乃以生硬为高格,以枯槁为老境,以鄙俚粗率为雅音,名为遵奉工部,而工部之精神面目迥相左也。”这里指出了方回美学趣味的偏颇处,但未免论之过苛。事实上方回的这种美学趣味,沉淀了深厚的宋型文化内涵,是以宋型文化为本位的解读之法。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更深一层地理解宋代“杜诗崇拜”、以“平淡”“瘦硬”相尚等诗学与文化现象的内蕴。

(三)学杜门径

怎样学杜,从何门径而入,这是宋代唐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且众说纷纭。方回总结了三条学杜门径:

1、由黄、陈入杜。方回倡“一祖三宗”即是开出一条由黄、陈入杜,且由杜返黄、陈的回旋通道,这也是他认可的诗学正道、学杜正门,对此他多有论及。如《过李景安论诗为作长句》:“由陈入黄据杜坛,当知掬水月在手。后生可畏尝闻之,君友何人师者谁……郁轮袍曲异筝笛,藐姑射姿无粉脂。梯危磴绝不可近,尚有简斋横一枝。”(《桐江续集》卷一四)《赠江东李提学浩》:“少陵一老擅古今,学所从入须黄陈。”(《桐江续集》卷一四)明言学诗当由二陈入黄,再由黄而入于老杜门下,此为江西诗派之“一脉正传”。

2、由贾岛入杜。方回偏爱贾岛之诗,在《春半久雨走笔五首跋》中称自己诗中“有阆仙之敲”。他认为“贾浪仙诗得老杜之瘦,而用意苦矣”(卷二七《病蝉》评)。“瘦”之一字泄露了这一门径所有机关。因而方回在猛烈讨伐晚唐的同时,却开了这条由贾岛而入杜的特别通道,其言:“老杜诗如何可学?曰:自贾岛幽微入,而参以岑参之壮,王维之洁,沈佺期、宋之问之整。”(卷二三《题李频新居》评)无怪纪昀会以此为大谬:“全是欺人之语!学杜从贾岛入,所谓北行而适越。”(《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方回以贾岛入杜,正是为突出杜诗“瘦硬”之风,正如其所言:“姚之诗小巧而近乎弱,不能如贾之瘦劲高古也。”(卷一一《闲居晚夏》评)“瘦劲高古”正是江西诗派所崇尚的美学精神。

3、由汉魏与盛唐入杜。这是方回从杜诗渊源入手,并旁参博取杜甫交游圈中的盛唐诸名家而提出的学杜之法。其言:“学老杜诗而未有入处,当观老杜集之所称咏敬叹,及所交游倡酬者,而求其诗味之,亦有入处矣。其所称咏敬叹者,苏武、李陵、陶潜、庾信、鲍照、阴铿、何逊、陈子昂、薛稷、孟浩然、元结之类。其所交游倡酬者,李白、高适、岑参、贾至、王维、韦迢之类是也。”(卷二四《送怀州吴别驾》评)这里以学杜为契机,通过追溯杜诗之源,将汉魏诗歌也作为取法的对象,又通过杜诗所交游的诗圈,将盛唐诗坛亦作为参学的样式,由此而开阔视野,一定程度补救了“一祖三宗”所带来的门户之陋。

由这三条门径,可见方回对杜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在“江西家法”的基础上,从杜诗风格的渊源承传上讲师法杜诗,既能从上而下,溯源探流,又能由下而上,沿波讨源;既强调由宋、晚唐而入杜,更提出由汉魏、盛唐而寻杜,这样广参博取,实际对其“一祖三宗”之说带来的偏失起到了某种矫正的作用。这也预示着至宋末元初,诗坛已由对杜甫的独力推崇,开始演进为对唐诗较为普遍的师法,即使在江西诗学里亦不能不有所反映。

三、论“格高”及唐诗诗法

方回论诗最重视的是“格高”,“格高为第一,意到自无双”(《诗思十首》其五)。这是他论诗的根本标准,也是他诗论中最有心得的部分。所谓“格高”,方孝岳先生认为是指“注意于意在笔先,先在性情学问上讲求……颇与钟嵘《诗品》中的‘风力’二字相当”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页137。。此说法有一定道理,而或推许稍过。方回所言“格高”之内涵为何,尚须联系其具体诗论来探讨,其云:

诗以格高为第一,《三百五篇》圣人所定,不敢以格目之。……自骚人以来,至汉苏、李,魏曹、刘,亦无格卑者。而予乃创为格高、卑之论者,何也?曰:此为近世之诗人言之也。予于晋独推陶彭泽一人,格高足方嵇、阮;唐惟陈子昂、杜子美、元次山、韩退之、柳子厚、刘梦得、韦应物,宋惟欧、梅、黄、陈、苏长翁、张文潜,而又于其中以四人为格之尤高者,鲁直、无己,上配渊明、子美为四也。(《唐长孺艺圃小集序》,《桐江续集》卷三三)

诗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语又工为上。意到,语工,而格不高,次之。无格,无意,又无语,下矣。(卷二一《上元日大雪》评)

这里可注意的有几点:1特标“诗以格高为第一”,这与方回还大量论及响字、活句、拗体等诗歌形式、技法相比,遂有了本末之别;2汉魏俱高格,而晋至南宋,历代格高者不过数十人,“格尤高者”仅四人:陶、杜、黄、陈,可见其所谓格高,似重在“风骨清健”;3以“格”、“意”、“语”为三层面的要素,共同建立一种系统的评价体系,其最上者为“格高意到语工”,这就把“格高”之精神境界与诗歌的“语”、“意”表现方式统一起来。

方回以“格高”盛赞的诗人,最具典范意义的仍是老杜,诗风则为“盛唐”。其言,“善学老杜而才格特高”(卷二四《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评),“简斋诗独是格高,可及子美”(卷一三《十月》评)。他认为后世学杜得髓者,或“格调高胜”,或“恢张悲壮”,都是从性情、风骨上获得。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杜诗格高在于多用拗体,其拗体“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卷二五《拗字类小序》),笔头一转,似又从语言形式上探求格高,这是方回论诗的矛盾。事实上方回论格高,不时有偏重骨骼挺拔、语意峻峭的形式化倾向,这与“风力”一词所注重的气势遒劲浑厚,实有差异,也是江西诗派易陷于刻画过甚的原因所在。

初盛唐诗人,方回认为大多格高情放。初唐以陈子昂“一扫南北绮靡”,而盛唐则以“诗体浑大,格高语壮”为时代特征,王孟、高岑、李杜虽取法不同,却各擅胜场,登峰造极。

中唐诗人,方回以刘禹锡为诗格最高者,“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卷四七《送景玄师东归》评)。认为刘诗“句句精绝”(卷二四《送浑大夫赴丰州》评),“格高律熟”(卷四八《赠东岳张炼师》评)。刘禹锡有些诗句实已开江西诗派,所以深得方回称赏。

论盛唐诗人,方回能从“恢弘壮大”的境界中展现“高格”,而论中唐诗人,就完全以清峻峭拔、瘦硬通神为审美特征来建构其“格高”的理想。因而认为韩愈诗“舒之不如翕也,腴之不如瘠也,丽之不如质也”(《跋吴古梅诗》,《桐江集》卷三),且“取柳不取韩”(《读太仓稊米集跋》,《桐江集》卷三)。另一方面,他对号为五言长城、骨韵天然的刘长卿诗,却颇有微词,认为不够“深峭”,“颇欠骨力”,难入“高格”(卷四七《寄灵一上人》评)。这里颇能体现方回所代表的江西诗派对“格高”内涵的理解。

格高之反面则为格卑、格弱、格俗,这是方回对晚唐,尤其是对姚合、许浑的批评。方回提倡“格高”,某种程度而言就是针对当时“四灵”、“江湖”诗派而发。“四灵”竞效晚唐贾岛、姚合的清切之音,流于纤仄;“江湖”则远宗晚唐许浑,组丽浮华、偶比浅近、末流更入卑靡。方回力倡“格高第一”以挽救俗世颓风,因而抨击晚唐许、姚最不遗余力,其言:“姚合、许浑,格卑语陋,恢拓不前。”(《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评许浑“体格太卑,对偶太切……近世晚进,争由此入,所以卑之又卑也”(卷一四《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评);评姚合“格卑于岛”(卷一○《游春》评),“气格卑弱”,“不惟卑,而又俗矣”(卷二四《送李侍御过夏州》评)。

方回对晚唐许、姚等人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但他救补的药方却纯粹是“江西”的。一方面要以“瘦硬”来拯救晚唐之“轻”“俗”。江西诗派论诗首重去俗,此说起于黄庭坚,其《书嵇叔夜诗》云:“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方回痛斥晚唐轻俗之风,更不遗余力。其言许、姚“俗流无骨但有肉”(《过李景安论诗为作长句》),正宜以“一斡万钧之势”,“一贯万古之胸”(《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来拯之济之,“每以许诗比较后山诗,乃知后山万钧古鼎,千丈劲松,百川倒海,一月圆秋,非寻常依平仄、俪青黄者所可望也”(卷一○《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评)。其《跋方君至庚辰诗》又云:“东坡谓郊寒岛瘦,元轻白俗。予谓诗不厌寒,不厌瘦,惟轻与俗则决不可。”(《桐江集》卷四)更明言不惜以寒瘦之偏锋来杜绝诗家之轻俗。

另一方面则以“枯淡”来祛除晚唐之“浮华”。如以杜甫、陈与义诗的“枯淡瘦劲,情味深幽”,力矫晚唐人“风花雪月”之柔艳(卷四二《寄外舅郭大夫》评)。《送胡植芸北行序》也标举“淡而峭”,“槁而幽”之美,以“淡远”与“峻峭”相济。可见方回言“格高”,多落实在“瘦硬”、“淡远”的风格上。

倡言“格高”之时,方回还大量论及“响字”、“活句”、“拗字”、“变体”等诗法。杜甫作诗,本重句法,宋人尤其是江西诗派对此更是精研细味。方回“响字”之论,远绍黄庭坚,近法潘邠老、吕居仁。“响字”,即诗眼、诗中眼,黄庭坚《赠高子勉》:“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二)方回继承诸家之说,时时拈出“诗眼”详示后学。“活句”亦言“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即“圆活”之法。自吕居仁拈出之后,此一话头盛极于南宋。方回用这些诗法详论唐宋律诗,后人多认为过于琐碎,斥为“逐流失本”,不无道理。但需注意的是方回论诗自成体系,并非执一而为。如其所言,“在乎抑扬顿挫之间,以意为脉,以格为骨,以字为眼,则尽之”(卷四二《次韵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评)。可见响字、活句之类仅为一端。一字之好,或可令通篇意脉豁然;同样,若格高意深,而又句有眼、用字响,自然更活气跃然。方回把“炼字”与文气、诗境相关联,其“响字”“活法”之论也就有了其存在的一定价值。

《瀛奎律髓》特设“变体”一卷,这是方回论诗法的精当处。变体是指不拘情一联景一联,虚实对称的惯例,而以情对景,以虚对实,“翻窠换臼”之后,获得一种新的高妙境界。方回认为杜甫《九日》二首为“变体之祖”,书中列举了多种杜诗诗例说明变体之妙,贾岛则是方回推举的又一变体典范,江西诗派学此法多尊二人。书中所列如杜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病起》:“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病令新作少,雨阻故人来”等,以“蓬鬓”对“菊花”,“身事”对“兰花”,“雨”“病”相对,“(字)甚为不切,而意极切”(卷二六《病起》评),一我一物,一情一景,变化无尽,妙境叠出。江西诗派学此,更“变之又变,在律诗中神动鬼飞,不可测也”(卷二六《和师厚郊居示里中诸君》评)。方回此论甚为精妙,这是他在总结大量唐宋诗的基础上,既寻其渊源,又辨其分别,从唐诗中看出的宋诗“向上一路”,亦可为宋诗争得存在的合理性。变体理论得到后人很高评价。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指出:“盖其平生学问尽在此矣!”许印芳称道:“可谓独抒己见,得古人秘诀矣!”(《律髓辑要》卷一)今人朱东润《述方回诗评》也说:“虚谷论诗真本领在此。”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开明书店1942年版,页63。

《瀛奎律髓》对拗字诗也甚为重视,特设“拗字类”一卷。这种打破平仄之拗,往往容易流于怪异生涩,但杜诗拗字甚多,却能神出鬼没,令语句浑成,气势顿挫,诗格因而愈奇愈峭。此法深为北宋黄庭坚所好,竭力追摹,因而在江西诗派中颇为盛行,方回云:“自山谷续老杜之脉,凡江西派皆得为此奇调……乃后始盛行晚唐,而高致绝焉。”(卷二五《张祎秀才乞诗》评)江西诗派为何喜杜诗拗体,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中说:“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方回自言:“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卷二五《拗字类小序》)“拗而律吕铿锵”(卷二六《题省中院壁》评)。从这里可知,用拗体之妙,一为得其铿锵劲健之力,因拗而转谐,或反谐以取势,拗而能妙,常能斡旋一股“万钧九鼎”之力,这正合于江西诗派的美学旨趣。再者可得诗家“出奇之变”。诗中拗字,使诗歌部分解脱了声律之缚,合于黄庭坚的“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的美学思想。江西诗派一方面常立规则,广兴诗法,另一方面又恐学者拘于规矩,因循法则,法成死法,因而又能时破规则,以破为立,亦破亦立,求不合之合。这是其重变体与拗字的内在原因。在唐诗已发展到了极其充分的前提下,宋代律诗要寻求自身的发展,只能从唐诗中挖掘隐含的一切变机,所以看似刻意求奇,实则为在变化中获得生机。

从方回的整个诗学思想看,无论“响字”,还是“变体”、“拗体”,都是以其“格高”为核心的,或者说是服从于“格高”的美学趣味的,“响字”、“变体”、“拗体”都只是“格高”之诗的形式之美。但方回从这些“细微处”着手,的确触到了宋诗的美学质性。

《瀛奎律髓》对后世影响甚大,宗宋诗者多尊奉其说。身处宋末元初,作为江西诗派之殿军,其诗学观点成为“南北宋一朝多数大家递变日新,最后结晶之思想的总汇”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页135。,因而他的唐诗观,既是宋人唐诗观的总结,亦堪称宋人唐诗观之典型,但随着“宗唐抑宋”风气在元代的盛兴,方回之主张终成一代之异调了。

第二节《唐才子传》:第一部唐诗专史

《唐才子传》,作者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郞之职。生平不见于史传,陆友仁《研北杂志》称其能诗,与王执谦、杨载、卢亘同时,且齐名。《唐才子传·引》中自称酷好唐音,常“遐想高情,身服斯道”,于是“游目简编,宅心史集”,博采众集,撰写成第一部专门为唐代诗人立传的著作。此书共10卷,专传278篇,传中附带叙及者120人,共398人,而见于两《唐书》者仅百余人,“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拟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年(1304),正是宗唐之风最盛的时代,其时元统一已近三十年,北方、南方诸种文学思潮已有充分的时间交流融会,《唐才子传》的问世正体现了这一融会的成果,也是宗唐之风的重要产物。它通过较全面而系统地收录初唐至晚唐间各个时期诗人的生平行事,品评其诗歌艺术成就,梳理出了一条较清晰的唐诗发展线索,因而《唐才子传》也可被视作唐代诗歌发展史的雏形。

此书版本流传颇为曲折。明初杨士奇《唐才子传书后》称:“十卷,总三百九十七人,皆有诗名当时。”此杨氏所见本当为完帙,今已佚。另全书曾收入明代《永乐大典》“传”字韵内。但至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传”字韵各卷已佚,10卷单刻本在国内也已失传,四库馆臣遂从《永乐大典》残存各卷采辑,厘为8卷,成为《四库全书》辑佚本。后在日本发现此书的元刊10卷足本,清光绪年间,黎庶昌以珂罗版影印归国,这是目前所见到保存原始面貌最多的版本。另有日本《佚存丛书》本,10卷,日本享和二年癸亥(1802)天瀑山人(林衡)刊行,民国十三年(1924)商务印书馆据以影印,流传较广。

一、唐诗史观

辛文房“宅心史集”,立志“成一家之言”,颇具史才与史识,其评论唐诗、探讨唐诗三百年之流变,亦有会心。卷首序云:

诗,文而音者也。唐兴尚文,衣冠兼化……擅美于诗,当复千家……溯寻其来,国风、雅、颂开其端,《离骚》、《招魂》放厥辞;苏、李之高妙足以定律,建安之遒壮粲尔成家;烂漫于江左,滥觞于齐、梁;皆袭祖沿流,坦然明白。铿锵愧金石,炳焕却丹青,理穷必通,因时为变,勿讶于枳橘非土所宜;谁别于渭泾投胶自定,盖系乎得失之运也。唐几三百年,鼎钟挟雅道,中间大体三变。

他叙述了从诗三百至唐诗经历的诗体数变,并肯定了诗体的每一次变化,认为其原因是“理穷必通,因时为变”,因时代、环境、社会诸因素而然。他对唐诗既有总体的评价,又有对各个时期诗风变化的认可,他以“鼎钟挟雅道”来定性三百年的唐诗发展史,较当时以盛唐为中心的诗论,更具融通倾向。

关于唐诗之分期,他持以“三变”观,此观点本于《新唐书·文艺传》。“三变”具体而言为:

1“唐诗变体,始自二公”(卷一《沈佺期传》),即唐诗初变为唐初之沈佺期、宋之问,其言:

自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鲍照、庾信、徐陵,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致。及佺期、之问,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这里肯定了沈、宋在律体完成中的重大贡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使初唐诗歌突破了“四声八病”的苛细束缚,获得了更自由、更谐畅的韵律形式,诗歌体裁遂完成了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

2“子昂始变雅正”(卷一《陈子昂传》)。唐诗之二变为陈子昂,此言唐诗独特的精神内质的确立。陈子昂一扫六朝绮碎,使唐音归于“雅正”,其云:

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凡所著论,世以为法。

唐诗至沈、宋,具有了成熟的律体形式,但另一方面,齐梁以来的颓靡诗风、“雅道沦缺”,也尚待廓清。从初唐各史家至“四杰”以至陈子昂均作出了一致的努力,他们以雅正、刚健相倡,尤其“四杰”,在文学创作上已突破了“积年之绮碎”,获得了诗歌新的灵魂,成为“唐诗始音”。但《唐才子传》则以“四子”之后更为成熟的陈子昂作为诗风获得根本改变的标志,可见是把陈子昂作为唐诗正音的确立者,即盛唐之音的先驱而提出的,谓其“凡所著论,世以为法”。所以《唐才子传》中初变、二变的含义并非仅具时间意义,也并不对应着初唐、盛唐的分期,而是分别从两条线索来探讨唐音之最终确立,旨在说明经由沈、宋与陈子昂,唐诗经过诗体与诗风的双重转变,终于形成了声律与风骨皆备的盛唐之音。

3“大历之变”,指盛唐之音异变为中唐之调。其云:

(卢)纶与吉中孚、韩翃、耿、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联藻文林,银黄相望,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时号“大历十才子”。唐之文体,至此一变矣。纶所作特胜,不减盛时。(卷四《卢纶传》)

辛文房把“大历”作为唐诗的第三变,即盛唐之音变调的开始。与盛唐之音的浑厚雅正相比,中唐诗表现得繁富精工,好奇尚新,意趣颇有不同。辛文房以此为变调,符合史实,且联系他关于中唐诗的其他一些评论,可知其对中唐诗歌并不抱有成见,相反,仍作了相当的肯定,如称道卢纶“所作特胜,不减盛时”(卷四),钱起“体制新奇,理致清赡”(卷四),司空图“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卷四),崔峒“词彩炳然,意思方雅”(卷四)等。因而辛文房与元代某些拘守“盛唐”的论调颇有不同,他从“理穷必通,因时而变”的通变观出发,对唐代各种诗歌风格表现得较融通而宽容。

辛文房于中、晚唐诗未作明确的区分。可见其“三变”观是立足于盛唐之音的发展变化而言,初变、二变为盛唐之音确立之端,三变为盛唐之音流变之始,对于中、晚唐诗风之再变就未作进一步的划分。但他对二者的评价颇有不同,尤其对晚唐“拘束声律而入轻浮”之弊,抨击颇力:

当时作诗者拘束声律而入轻浮……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弛,士气日丧,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化育,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卷八《于传》)

晚唐诗坛总体而言诗体颓靡,而宋末诗人以晚唐相尚,诗格更弱,流风所至,对元代诗坛亦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元人以剔除晚唐、宋末诗风流弊为己任。《唐才子传》基本认可了这种诗学思潮,但所论较为客观,对晚唐的具体诗人仍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如论晚唐之贾岛“游心万仞,虑入无穷”(卷五),杜荀鹤“极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卷九),李中“惊人泣鬼之语”(卷一○),韦庄“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卷一○)等,皆见好评。

二、论唐各期诗人及诗歌流派

元前期,无论北方还是南方,论诗都比较重视个人情志的抒发。有性灵化倾向的赵文倡言:“人人有情性,则人人有诗。”“能使人感发兴起而不能已,是所以为诗之至也”(《青原樵唱序》,《青山集》卷一);刘壎以“天地根原,生人性情”(《雪崖吟稿序》,《水云村稿》卷五)为诗之极境。所以重视诗人的个人情怀,以为一家应有一家之诗,成为这一时期解读唐诗的一个重要角度,如胡祗遹《高吏部诗序》中云:“诗学至唐为盛,多者数千篇,少者不下数百篇,名世者几百家,观其命意措辞则人人殊,亦各言其志也。”辛文房论唐代诗人很好地落实了这种精神,他从作者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性情志趣出发,品论其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所论颇为传神、精彩。这种方法贯穿全书始终,成为其评论诗人的基本方式,也是其颇为后世所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

(王绩)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卷一)

(李群玉)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卷七)

知人论世,重视诗人之情志,这本为儒家的传统论诗方法,但落实为一种具体的批评实践则远非易事,如虞集、戴良等人,为强调诗歌政治教化的功能,重视“以世次论诗”,“以音观世”,有时不免忽略了诗人独特的个性,所论嫌空泛。辛文房则对唐代各期的诗歌既有总体的评论,又对千差万别的个体风格也进行了较深入地评析,诗人的音容笑貌、精神气质宛然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真正领悟诗歌之精义、获得与诗人心灵的共鸣大有裨益。

唐代诗人,俊才云蒸,灿若繁星,从辛文房对他们所作的精心评骘中,亦能看出他的某些唐诗观念,兹分初、盛、中、晚唐略论之。

1、初、盛唐诗人。辛文房对初、盛唐诗人的评价颇高,而且在评价这些诗人、诗风时较多地吸取了前史有关资料与前人的一些意见,而又出以己见。他论初唐诗的变化,沈、宋对律诗的贡献,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以及对盛唐崔颢、王昌龄、常建、陶翰诸位诗人的评论都是如此。这里有两点需加以说明,其一,辛氏评诗注重以“兴象”、“风骨”、“格力”、“气调”为标榜,如评崔颢“风骨凛然”(卷一),评祖咏“气虽不高,调颇凌俗”(卷一),储光羲“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卷一),岑参“常怀逸念,奇造幽致……与高适风骨颇同”(卷三),都本于此。上述诗学概念多为唐人所习用,辛文房则加强了对格调的分析,这是元人较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至明代更衍为诗学之主流。其二,论李杜,《唐才子传》卷二分别有李白、杜甫二人之传。《杜甫传》云:

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无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

辛文房以“神圣之际,二公造焉”来推尊李、杜,与宋代之独推杜甫颇有不同,反映了元代“宗唐得古”思潮下对唐诗的普遍宗奉。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代较为浓厚的崇尚“风雅”、重视诗歌教化的风气下,辛氏所标举的李杜“神圣”具有多重含义,他从“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两个角度来标榜二人。“忠孝”乃性情之正,“骚雅”乃诗体之醇、才情之至。以往分李杜优劣者,多是以诗教为准绳,如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中云:“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代表着宋人抑李扬杜的诗学观念。因而,辛文房能从性情之正、诗体之醇、才情绝伦这些角度来推举二人,既是针对宋人而发,同时也反映了元代诗学仍有颇浓厚的教化论意味。

2、中唐诗人。《唐才子传》论中唐诗人重在评其体派,如论大历十才子、论韩孟诗派、论元白诗风。其他如论李嘉祐“善为诗,绮丽婉靡,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时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风流也”(卷三),又如论钱起、郎士元:“二公体调,大抵欲同,就中郎君稍更闲雅,逼近康乐。珠联玉映,不觉成编,掩映时流,名不虚矣。”(卷三《郎士元传》)都是立足于品评、比较同一流派或不同流派之间诗风之异同。中唐诗人中,他对大历十才子评价很高,如评钱起“体制新奇,理致清赡,芟宋、齐之浮游,削梁、陈之嫚靡,迥然独立也”(卷四);司空曙“磊落有奇才”,“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如新花笑日,不容熏染”(卷四);吉中孚“神骨清虚,吟咏高雅,若神仙中人”(卷四);韩翃“如芙蓉出水,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卷四);耿“诗才俊爽,意思不群”(卷四)等,皆激赏有加。

对大历十才子,后世褒贬不一,《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中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然温秀蕴藉,不失风人之旨。前辈典型,犹有存焉。”(卷一五○)此不失为平情之论。辛文房在这里并无意于评骘高下,而是从大历才子“神骨清虚”、“理致清赡”、“兴致繁富”、“幽闲调畅”等风格特征中,发现中唐诗人特别是大历诗人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在辛文房看来,此调虽异于盛唐之音,但也可得“锵锵美誉”。

对韩、孟诗派,辛氏盛赞韩诗,于孟诗则有所保留。其言韩愈:“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独济狂澜,词彩灿烂,齐梁绮艳,毫发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歌诗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卷五)这种推崇与元代诗坛的风气颇为一致,标明了风雅之正统。对孟郊,则一方面认可其“工诗,大有理致”,另一方面又以其“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气度窘促”(卷五)为病,反映了元代诗坛对于宋末追求冷僻、拘束诗风的反拨。对元、白诗风,辛文房略有微辞,以“元和中,元、白变尚轻浅”(卷六)为讥,这也是元代诗坛重视诗体的雅正、诗教之“温柔敦厚”的体现。

3 、晚唐诗人。对晚唐诗风,辛文房总体评价不高,如评吴融“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卷九),评翁绶“音韵虽响,风骨憔悴,真晚唐之移习”(卷八)。然有时品评诗人,仍流露出不少赞赏之意。其对贾岛评价颇高,于姚合、许浑也有称道,在对姚、许的态度上,正与元初代表着宋诗趣味的方回形成鲜明对比。卷五贾岛条云:

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游心万仞,虑入无穷。

对与贾岛同时且齐名的姚合,《唐才子传》论道:

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澹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人事生理,略不介意,有达人之大观。(卷六)

贾、姚素来并称,但至方回,却一面倾心贾岛,称自己诗得“阆仙之敲”,一面又深斥姚合,以为格卑气弱。辛文房则无此分别,大约当时江湖诗派的影响已小,效法姚合诗的风气已趋弱,辛文房又以“异方之士”,全然脱开了宋人的樊篱,代表着元人较少成见的唐诗观念,因而在他的眼里,姚合诗亦有其“挺拔欲高”、“骨韵本清”之美。这同样表现在对许浑的评价上,其言:“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发,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卷七)对许浑诗,江西诗派目为体格太卑,境界太小,其中尤以方回对其贬斥最多。而至辛文房眼中,许浑诗慷慨悲歌、秀拔豪丽,如“骊龙之照”,评价甚高。这种诗学观点,正可见出元人的趣味,杨士弘《唐音》于晚唐取许浑诗颇多,与此亦有相通之点。

三、思想渊源与美学趣味

《唐才子传》补充了大量无传诗人的生平事迹,旁征博引,涉猎甚广,其诗学观点亦较驳杂。若仔细考辨其征引材料,可发现:

其一,辛文房很重视两《唐书》。凡《唐书》有载者,多从之。特别是唐代的一流诗人,其生平行事及在诗史上的地位,多是沿用、参照两《唐书》。如有关初唐沈、宋,陈子昂,四杰,盛唐李杜、王维等人的事迹及评价,全以《唐书》为本,因而可说《唐才子传》之唐诗观的框架是倚正史建构而成。

其二,《唐才子传》受唐人选唐诗影响颇深。《河岳英灵集》收评盛唐诗人24位,其诗评几乎都被《唐才子传》所征引。如论刘眘虚、祖咏、储光羲、卢象、李颀、綦毋潜、常建、孟浩然、岑参等条,更是完全沿用,此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也为辛文房所重视。在品评大历十才子的诗风时就多沿用了《中兴间气集》之评语。在大量借鉴唐人评唐诗的诗学概念、吸收前人之评论的基础上,《唐才子传》也形成了自己的唐诗学思想以及其审美理想,概言之有二点:

一方面,追求“风雅”之诗道,雅正之诗风;另一方面标举“清奇”之美,即对“凌俗”、“超拔”、“削凡”、“越常”等“奇造幽致”深致好感。既归于雅正之大道,又寻求“清奇凌俗”的诗境,这一诗学精神贯穿《唐才子传》的始末。

论诗首重风雅,这是传统的儒家诗教观,也是元代诗学批评的核心。郝经、虞集、戴良从诗教的角度宗经重道,标举风雅之旨;戴表元、袁桷等从格调的角度,以雅正为归。《唐才子传》也不例外,其论陈子昂“始变雅正”,储光羲“挟风雅之道”,刘长卿“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包融“纵声雅道”、“骚雅接响”,崔国辅“雅意高情”,孟浩然“半遵雅调”等,都是强调诗道的雅正。

推崇“清奇”之美,则是《唐才子传》诗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其表现为,一标举诗境清幽奇崛之美,二注重诗人高迈绝尘之性情。

辛文房《唐才子传·引》以“逸度高标”、“临高能赋,闲暇微吟”标榜唐诗,又言其“淡寂无枯悴之嫌”,“清庙之瑟,薰风之琴,未或简其沉郁”。这里特别为唐诗中“淡寂”、“清薰”的诗风作了一番维护,足见意趣所在。又如对唐代隐逸诗人之宗王绩之高风绝尘的诗风,充满赞叹与赏慕。对盛唐之田园、山水一派最具会心,其言刘眘虚“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卷一);祖咏“剪刻省静”,“调颇凌俗”(卷一);储光羲“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卷一);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卷二);常建“属思既精,词亦警绝,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卷二)等,都体现了这一美学好尚。

在品评、载述诗人事迹时,辛氏对“笃志山水”、“投闲吟酌”、“调逸趣远”的诗人抱有普遍的青睐和关注,因而特别关注释、道和隐逸之诗。《唐才子传》中记载了许多有关诗人玄心禅意、高情独诣的事迹:

(阎防)诗语真素,魂清魄爽,放旷山水,高情独诣。(卷二)

(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卷二)

(殷遥)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卷三)

(杜荀鹤)于一觞一咏,变俗为雅,极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嗜酒,善弹琴,风情雅度,千载犹可想望也。(卷九)

(李约)每单枕静言,达旦不寐……性清洁寡欲,一生不近粉黛,博古探奇……坐间悉雅士,清谈终日,弹琴煮茗,心略不及尘事也。(卷六)

这类记载书中很多。对这种“风高尘绝”、“放旷山水”的性情的渲染,实与彰显唐诗“清奇”的诗境相关。而辛氏对山林隐逸及“清奇”诗境的标举,又与元代遗民、隐士浪迹于山野、纵情于诗酒的生活有关,所以,辛氏对唐代诗人隐逸的生存方式的称赞,对他们凌俗不羁的性情的赞美,对他们创造的清奇不俗的诗境的偏爱,正代表了元代“雅正”之外的另一类审美情趣。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雕塑 信息流广告 竞价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剧本网 网络推广 自学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信息网 石家庄人才网 买车咨询 河北人才网 招生考试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工作计划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好做题 游戏攻略 考研真题 代理招生 心理咨询 游戏攻略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品牌营销 商标交易 游戏攻略 短视频代运营 张家口人才网 秦皇岛人才网 PS修图 宝宝起名 零基础学习电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语料库 范文网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短视频剪辑 情侣网名 爱采购代运营 保定招聘 黄金回收价格 情感文案 吊车 古诗词 邯郸人才网 铁皮房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微信运营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关键词优化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儿童文学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风水运势 狗狗百科 教育培训 游戏推荐 抖音代运营 朋友圈文案 男士发型 培训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网 沧州人才网 黄金回收 承德人才网 石家庄人才网 模型机 高度酒 沐盛有礼 公司注册 十亩地 造纸术 唐山人才网 沐盛传媒 铜雕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