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周邦彦词选讲
周邦彦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为太学生,七年升试太学正。入仕后,累迁国子监主簿、秘书省正字、秘书监。徽宗重和元年(1118)知真定府,宣和二年(1120)知顺昌府。工诗文,词最著名,讲究音律,多用故实,长调善铺叙,曲折回环,富艳精工。与姜夔并称“周姜”。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今人整理本有吴则虞校点《清真集》,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清真集校注》。
兰 陵 王
柳
【题解】
词题为“柳”,首言柳荫,中言折条,末言闻笛,行笔吞吐,章法缜密。细寻词意,实写客中送客的离别之情。
柳阴直[1]。烟里丝丝弄碧[2]。隋堤[3]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4]送行色。登临望故国[5]。谁识京华倦客[6]。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7],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8]。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9]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10],津堠岑寂[11]。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12],露桥[13]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清真集》)
【注释】
[1] 直:连成一条直线。
[2] “烟里”句:柳丝在薄雾中随风飘拂。弄:飘拂。
[3] 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修建。
[4] 飘绵:随风飘扬的柳絮。
[5] 故国:故乡。
[6] 京华倦客:宦游在京师而感觉疲倦的人。
[7] 趁:追逐。哀弦:悲哀的乐声。三国魏曹丕《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8] 榆火:朝廷在清明节时取榆、柳之火来赐给百官。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9] 迢递:遥远的样子。
[10] 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11] 津堠:渡口码头上守望的地方。岑寂:空寂静谧。
[12] 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13] 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集评】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
【学生佳作赏析】
京华倦客的愁与泪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周邦彦的词不被现代人所重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归因于现代人对于词作知识的缺乏以及对内在情感的领悟与反省,无法悟出周词的价值。很多人对于周邦彦可能只是停留在《苏幕遮》这首被选入高中教材的词上,然而他的才华绝不亚于李清照或是苏轼这样的宋词大家。
《兰陵王·柳》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情感内涵历来说法不一,明《词统》题为“咏柳”,而清代的《宋四家词选》,则认为是“客中送客”,如此等等。依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大多数人的说法,认为其为词人自己离开京城时所作。
这首词共分三叠。第一叠为离别前,词人花了大量手笔在景物的描写上:隋堤上柳荫排成一排,一个“直”字,写出的不仅是柳荫的模样,更有对时间的暗示,中午时分的柳树阴影整齐划一,而那千丝万缕的柳条在烟雾中飞舞,尽显碧绿姿色。“柳”历来与送别紧密结合,在古人的眼中,柳似乎就是为了衬托离别之感而生的。“拂水飘绵送行色”一句,道出了多少离别的场景,甚是忧伤。然而,更忧伤的还在继续,“谁识京华倦客”,这倦客,无非就是词人自身。这一句,道尽了周邦彦的忧愁苦恨。而前面的景,前面的情,似乎都是为了这一句而发,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紧接着的第二叠,词人已从岸边到了船上,“闲寻旧踪迹”,在船上,词人安静地回想着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情景如画的寒食节之夜,和心爱的姑娘在烛灯下伴着哀乐举杯共饮,凄婉尽显无疑。而接下来的“愁一箭风快”,跌宕起伏,由“寻”入实,眼前的词人,已在“半篙波暖”的船上,回头望,已将数驿甩在了身后,而那为“我”送行的爱人,已在我看不清的天边,那一“望”,饱含了多少惆怅凄恻,又怎能不让人读之泪下。
在船上的时光是愁苦难耐却又不得不独自挨过的,词人又怎能只将笔锋停留在那一“回头望”呢?船已渐行渐远,词便写到了第三叠,此时的离愁别恨与遗憾无奈到了顶峰。“凄恻,恨堆积”一句,词人似乎是在作声嘶力竭的呐喊。那些愁怨,那些遗憾在这最后一叠从词人笔下一泻千里。此时的江上斜阳冉冉,一片渺茫,“渺沧海之一粟”大概就是这样了吧,那些虚无感似在梦中,而别后的深情,夹杂着种种情绪在词人心中形成暗涌,在梦里涌出无可奈何的沉吟,止于此,胸中悲苦只能暗自神伤。
时间已是黄昏,从别前送行到别后回望,从闲寻到眼前,无论是感情还是写法,这首词都可称之为完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回味无穷。
(郭航 20133425 2013级地质2班)
【简评】
解析细致、贴切,颇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