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翻开历史书,无论正史,还是敷衍正史的《三国演义》,都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即在汉末、建安时代和西晋时代,美女和美男特别多。假如你仔细比较,还会进一步发现,建安时代美女多,而西晋美男多。汉末、建安时代盛产美女,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闭月之貌的貂蝉,有倾城绝世的二乔,才貌双全的蔡琰,洛神仙子甄氏;而在西晋,我们熟知的则是鹤立鸡群的嵇绍,在洛阳道上被美女手拉手围着给果子吃的潘岳,以及被人围堵看杀的卫玠。其实,这两个时期相差不远,但整个社会风气为何从喜欢美女到喜欢美男?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和截然相反的审美追求的背后,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仅仅是人们在充满战争、饥荒、瘟疫和痛苦的时代,并没有抹杀对美的追求吗?
一、 汉末建安时代美女多
汉末的建安时代,是一个乱世,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靠力量、杀戮建立强权的时代——那是一个男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了许多风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诸葛亮。但是,汉末建安的美女也是那个乱世里的一片璀璨夺目的星空。人们在惊骇于男人的运筹帷幄、煮酒论英雄、谈笑而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以外,同样也记住了貂蝉、蔡琰、甄氏、大乔、小乔这些美女。这些美女参与了时代的演出,在某些重要的场合还成了主角,在那一时代,她们与男性共同完成了时代美丽绝伦的拼图。
(一) 女性是战争掠夺的重要资源
历史上许多战争,目的都是为了掠夺女性的资源;女性不仅仅为了满足男性,而且象征着种族的生存和繁衍,人口的兴旺。甚至,某场战争就是为了争夺某个女性展开的。西方的不说,就说曹操。曹操因为张绣婶婶邹氏的美貌,想占为己有。张绣因此感到耻辱,怀恨在心并偷袭曹操,曹操大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自己也差点送命。曹操的大老婆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天天跟曹操闹,闹到死都不肯原谅丈夫的这一行为,愤然离开曹操回娘家,曹操几次都“请”不回来,当时曹操没有做不到的事,就是这件事做不到,尤其是长子曹昂的死和伤害了正妻的感情,让他内疚了一辈子。
曹操与袁绍对决,袁绍大败。曹操破冀州之后,曹丕闯入袁绍府中抄家,发现了貌美的甄氏,并且把她收编了。曹操对大小二乔觊觎已久众人皆晓,杜牧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为证。其实,杜牧的《赤壁》诗,是根据曹植的《铜雀台赋》来的。曹植的《铜雀台赋》赋说:“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虽然曹植赋里的二乔只是一种象征;到了杜牧诗里,就坐实成真,战争就为了取得“二乔”美女了。但以女性象征土地和政权,也表明女性其中核心的意义。
关羽一直都是义薄云天的英雄的化身,历来受封建君王尊崇,各地皆立有关庙,好像是道德的标杆。但裴松之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说的是,吕布被曹操、刘备的大军围困时,曾遣部将秦宜禄出城求救,谁知秦宜禄竟然丢下妻子,借机投奔了袁术。
我不知道,秦宜禄的妻子是美女,关羽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当时曹操与刘备联军攻城的过程中,关羽几次向曹操表示,说城破以后,把秦宜禄的妻子分给他。曹操开始是同意的,但因见关羽再三再四的请求,引起了曹操的疑心,便暗中留意,等到城破之后,曹操见了杜氏真是绝世美女,“乃自纳之”,抢过来做自己的妾。关羽为此事深恨曹操。而后来杜氏为曹操生了曹林、曹衮和金乡公主。金乡公主后来许配给了美男子何晏。
由众多的资料看来,我们当然不能肤浅地认为曹操、曹丕、曹植、关羽等就是好色之徒。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英雄追逐美女,并不减少他们的英雄形象,相反,自古美女配英雄,美女更是英雄的衬托。我们不能以现在的道德观来框囿古人。
从深层次来讲,多子多孙是维系封建统治的基础,子孙的强盛与繁茂直接关乎统治的稳定。子孙多则意味着优秀的人多,择优做接班人的机会概率也大。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虽然有的死得早,或者生下来就死了,但他仍然可以在众多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接班人。但到了曹丕这一辈,曹丕生了九个儿子。黄初六年曹丕死时,有四个儿子已经死了;到了太和四年时,曹丕的儿子只剩下曹叡和曹霖。而接班的曹叡这一辈更不行,竟然是生一个,死一个;生两个,死一双;都不能存活。最后从宗氏里抱来了八岁的曹芳。《三国志·少帝纪》里只好暧昧地说:“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而《魏氏春秋》则说:“或云任城王楷子。”到这时候,曹家已经真正是后继无人了。那时的曹家,就像一口没有活水来源补充的池塘,枯竭是迟早的事。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曹家丧失政权,与其说是司马氏奸诈,不如说曹操的儿孙,不如司马懿的儿孙。司马懿生了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馬昭又生了一个更强的儿子司马炎,一方越来越强,一方越来越弱。由此,曹家的天下渐渐向司马氏倾斜,就不奇怪了。曹家的房产权从曹叡死后开始被大管家顺理成章地继承,并不是窃取,司马炎只不过完成了一个过户手续而已。
在军阀混战的汉末建安时代,正如曹操在《蒿里行》描写的那样,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在“生民百遗一”“万姓以死亡”的战争饥荒年代,人口存活率很低;这种历史环境就造成繁衍后代的巨大压力,并使女性成为一种更宝贵的生命资源。那些有志于建功立业,野心勃勃的人,只有通过多娶妻妾,多生儿子、女儿,才有可能人多力量大;子孙多,优秀人才的概率大,取得政权、巩固政权的概率也更大。这是建安时代人都明白的道理。这就造成了汉末、建安时代的男性对女性的重视。所以,有人说,汉末建安时代,许多人都倾心于娶别人的老婆为妻子,而曹操每次攻城略地,都会顺带把作为战利品的女人给捎回来,不管美丽不美丽,是否已婚,已婚的更好,更成熟,属于“熟女”。在那个时代,要找“淑女”太难了,而俘获别人的老婆带回家当老婆也许是最便捷的方法。在那个时代,所谓的“美女”,也许真的美丽;也许有的并不怎么美丽;是女性稀少使她们被称为“美女”;就像现在,并不美的一对老男女,会互相称对方“美女”“帅哥”,其实是进行语言贿赂一样。
(二) 《三国演义》对汉末建安时代女性美推波助澜
我们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审美观念的认知,很大程度来源于《三国演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戏曲等民间艺术。
《三国演义》是一本为男性津津乐道的关于国家军事、政治的书,男明星们在书中尽情展示男人们的风华。周瑜风流倜傥,诸葛亮羽扇纶巾,曹操一代枭雄,刘备礼贤下士,关羽器宇不凡。而作为政治军事间接的参与者,《三国演义》同时塑造了众多美女的形象,如貂蝉、孙尚香、甄氏,张绣之婶邹氏等等。她们的命运与美丽,一直牵动着无数读者,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也使汉末、建安时代美女多了起来。
(三) 西晋妒妇的衬托
自晋祚以来,四海重新归一,社会相对安定,战争不像三国时那样频繁,女性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明显提高的间接证明,也許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悍妇、妒妇的形象。《世说新语·惑溺》篇中的记载,使权倾一时的贾充的妻子郭槐,成了有名的妒妇。而郭槐的嫉妒,与其女贾南风嫉妒残暴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据《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太子妃贾氏妒忌,帝将废之”。除了嫉妒外,她还生性残暴。她残杀怀孕的妃嫔,擅自专权,任人唯亲,诛杀杨骏,废立太子,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整个西晋王朝在战火之中倒塌。无论是史书还是后世的文学作品,贾南风都是以一个恶毒妇人的形象出现的。武元杨皇后杨采也是有名的妒妇,据《晋书·武元杨皇后传》记载:“后性妒,惟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并不见留。”
西晋的妒妇和恶妇,史书记载较多,这是西晋社会一个特殊的现象。为什么西晋会盛产妒妇?也许和史学家的记载有政治目的有关。但不管怎么说,都反衬了汉末建安时代美女多且无辜善良。
二、 西晋時期美男多
西晋時期美男多,是个事实。甚至为文学史上留下了“檀郎谢女”“沈腰潘鬓”等美好的词语;“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更是自古以来成为所有女性择偶的标准。当然也有“看杀卫玠”这样让人心痛的画面。西晋的美男甚至成为了西晋社会的一个代名词,但同样的问题是,西晋的美男为什么那么多呢?
(一) “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影响
魏以后“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对魏晋,特别是西晋的美男有很大的催化作用。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相比科举制度则更看重内在的才华,显露在外的长相、谈吐就至关重要。
魏武之时,就有“九品”之名,但九品中正制之确立,实则魏文帝时所产生。据《三国志·魏书·陈群传》记载,“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如若细究,“九品中正制”和“九品官人法”也有差异,但依传统,“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故不做区分。后来,西晋沿用并发展了这种选官制度的,据《晋书·刘毅传》记载:“今立中正,定九品。”西晋有立中正官,中正官的职权就是评议人物,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品评,称为“状”。中正官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官在评定人物的时候,“状”则显得很关键。按照定品原则是依据“行状”,家世只作为背景的参考,即使出身豪门,外貌行状不佳,也不能位列上品,于是一个人的德行、才能、风度则成为做官的关键因素。《魏书·崔亮传》载崔亮答刘景安书云:“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中正官按照标准,对门第、才能进行品评之后,呈给尚书,尚书还要进行一次“面试”。而“面试”的标准则是“状”,“状”就是外貌、气质、谈吐;举止大方,谈吐文雅,有文才,气质好的人,就会成为录用的关键。嵇康的儿子嵇绍之所以能够入晋朝做到侍中,除了有山涛的举荐之外,还和他的长相有关。《晋书·嵇绍传》记载:“绍始入洛,或(有人)谓王戎(嵇康的朋友)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后来,“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之”。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外在形象一旦成为自己的仕途砝码时,人们就会开始重视自己的外貌,并且随之愈演愈烈;这样,美男就渐渐多了起来。
(二) 名士之风的影响
任何时代都有名士存在,但后世人们却唯独对“魏晋名士”情有独钟,他们就像淤泥里开出一朵朵洁白的荷花。东晋袁宏作《名士传》,将整个魏晋时期的名士按照时期划分:正始名士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代表;竹林名士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西晋名士以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庚子篙、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为代表;东晋名士以王导、殷浩、谢安、孙绰为代表。
而要成为名士,进入谈玄的行列,有很多要求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长相和风度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长得帅气,仪态大方,风度翩翩。以貌取人,同时是名士之间的风气,并且愈演愈烈。
嵇康为世人追慕,很大程度是他长得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而潘岳“有仪容,好神情”,卫玠则是“有羸行”,并且美得像珠玉一样。名士与名士见面首先要夸对方长得好,有风度。大家相互标榜,吹捧,结果,美男也就一个一个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长得好的人走在大街上会被人“围攻”,如《世说新语·容止篇》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而长得丑的人走在大街上会被唾弃,如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长得好的人常常结伴同行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不仅如此,长得好看甚至还可以救命,如《世说新语·容止篇》载“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陶侃本来要杀庾亮,但见到庾亮的“风姿神貌”,居然改变主意,不但不杀,反而“爱重顿至”。
长得好既然能救命,也可能致命,如《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当然,西晋较之建安时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战争相对较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便有时间和精力追求美;这为西晋美男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那个崇尚美,追求美的时代。西晋的士人们可以步入仕途,在九品中正的体制下做官,或者徜徉山林,挥麈谈玄。但无论士人们如何选择,想要在西晋社会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都离不开高贵的风度和华美的仪表,这也就是西晋美男多的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汉末建安时代美女多而西晋美男多,都有其记载,也有它的历史原因。从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官制等多角度分析“美女”和“美男”产生的时代背景,则是在《三国志》《三国演义》《晋书》等正史和小说之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陆机《答贾长渊》的思想倾向及其文化意义
宋展云
苏州沧浪亭内建有“五百名贤祠”,祠内壁上嵌有五百余方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一幅幅吴地先贤的画像,显露出吴门烟雨的钟灵毓秀,道出了江南古城的历史沧桑。名贤祠门口楹联写道:“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追慕先贤、推崇道义有着继往开来的文化意义。吴地五百名贤光耀百代,西晋文学家陆机也名列其中。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去寻觅陆平原的足迹。是“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高贵出身,还是“天才秀逸,辞藻宏丽”的卓绝才华,亦或是“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一声叹息?显赫的身世,华丽的辞藻,杰出的才华皆是后人推举陆机的原因,但其独特的人格操守更当值得推崇。览阅陆机作品,其人格魅力跃然纸上。“缘情而绮靡”的理论名篇《文赋》,“怀宗国之忧”的政论文章《辩亡论》,灵动婉转的书法作品《平复帖》……正如章炳麟所论:“撮其文章行迹,犹不失为南国仁贤。”观陆机《答贾长渊》诗,其人格操守亦可见一斑。
一、 陆机《答贾长渊》的写作背景
《文选》诗歌作品共分为二十三类,而“赠答类”就有七十余首,其中不乏名篇佳作,由此亦可窥探作者的价值取向及道德情操。《文选》卷二十四收录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以及陆机《答贾长渊》各一首。《文选》所录《答贾长渊》是陆机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时答贾谧赠诗而作,诗作体现出陆机的不屈气节与高尚品德。关于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文选钞》指出:“谧字长渊,贾充所养子也。系充为鲁公,为散骑常侍,时陆机为太子洗马,谧以常侍侍东宫,首尾三年,与机同处。机后被出为吴王郎中,经二年。至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谧乃忆往与机同聚,又经离别迁转之庆,故请潘安仁作此诗以赠之。”贾谧为西晋大臣贾充外孙,而贾充之女则为晋惠帝皇后,贾氏家族逐步占据权要。晋惠帝元康时期,贾后专权,并重用贾谧。据《晋书·贾谧传》载:“既为充嗣,继佐命之后,又贾后专恣,谧权过人主,至乃锁系黄门侍郎,其为威福如此。负其骄宠,奢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开阁延宾,海内辐凑,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徙,莫不尽礼事之。”贾谧广招贤才、汇聚文士,西晋文学家石崇、欧阳建、潘岳、陆机、陆云等皆投其门下,号曰“二十四友”。其中成员有贾家旧亲,有功臣大将之后,也有吴郡陆氏之类各地士族子弟。陆机虽然名列“二十四友”,而实际上与贾谧关系并不紧密。贾谧曾和陆机同事东宫三年,元康六年,陆机升迁为尚书郎。贾谧追忆与陆机同僚情谊,恰逢陆机迁转之庆,因此请著名文士潘岳为其代笔,作赠陆机诗一首。
贾谧赠诗共有十一章,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远古到三国鼎立的历史沿革。诗作发端较远,从“肇自初创,二仪烟缊。粤有生民,伏羲始君”等上古神话传说谈起,历述往古,直到汉末三国。“灵献微弱,在涅则渝。三雄鼎足,孙启南吴”,此句简要概述了汉末动乱以及三国鼎立的局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大晋统天,仁风遐扬”的西晋正统思想作出铺垫。第二部分交代三国归晋的背景,叙述陆机的身世名望、仕宦经历。“长离云谁,咨尔陆生。鹤鸣九皋,犹载厥声”,以灵鸟比喻陆机出身显贵。“况乃海隅,播名上京。爰应旌招,抚翼宰庭”,写陆机入洛,为杨骏祭酒。“曜藻崇正,玄冕丹裳”指陆机荣任太子洗马。“旋反桑梓,帝弟作弼”言陆机任吴王郎中令,得以返回故土。“擢应嘉举,自国而迁”云陆机升迁为尚书郎。此段诗篇详细描述陆机由吴入洛的仕宦经历,充满溢美之辞。第三部分追忆二人曾为同僚的深厚情谊,并赠以勖勉之词。“虽礼以宾,情同友僚”言二人互相敬重。“欲崇其高,必重其层。立德之柄,莫匪安恒”,此为勖勉之意,勉励陆机立德当以谦逊为本。贾谧对陆机赞誉有加,这是因为陆机为南方士族的杰出代表,且恰逢其升迁为尚书郎,贾谧大有拉拢之意,但“权过人主”的贾谧对于身为“亡国之余”的陆机在骨子里不乏歧视。“伪孙衔璧,奉土归疆”“在南称甘,度北则橙”等诗句内含讥讽。“发言为诗,俟望好音”,贾谧希望陆机予以答复,实际也是在试探他的政治倾向。
陆机《答贾长渊》诗序曰:“余昔为太子洗马。鲁公贾长渊以散骑常侍侍东宫积年。余出补吴王郎中令。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鲁公赠诗一篇。作此答之云尔。”面对胜利者的姿态且身为鲁公的贾谧,陆机当如何作答?陆机《答贾长渊》诗序对此赠诗作出回应,具体诗作可谓不卑不亢,甚至有些大胆,彰显出南方士族的不屈气节与高尚品德。
二、 陆机《答贾长渊》的思想倾向
贾谧赠诗由西晋中原代表作家潘岳代笔,整首诗篇文采斐然,多用典故,显得雍容典雅,但不乏雕琢修饰之气。陆机答诗在文辞上不逊潘岳作品,何焯评价曰:“铺陈整瞻,实开颜光禄之先。”陆机《答贾长渊》本质上也属应答之作,作品结构整饬、铺写有序,开启南朝应答诗写作的先河。作为赠答之作,陆机答诗的结构安排基本按照贾谧赠诗而作,也可分为三个部分,但在具体思想倾向上,却有不少与贾谧赠诗争锋相对之处。陆机《答贾长渊》第一部分从三皇言起,直至晋朝建立,颂扬晋德。“邈矣终古,崇替有征”,陆机尊重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狱讼违魏,讴歌适晋”则充分肯定了西晋一统三国的历史趋势。第二部分称颂贾谧外祖父贾充的功勋伟业,并描述贾谧侍奉东宫的情形。“惟公太宰,光翼二祖”先称赞贾充的功勋伟绩,“鲁公戾止,衮服委蛇”则颂扬贾谧的显赫地位。虽为揄扬之言,实际上也是应和贾谧赠诗中的溢美之辞。第三部分回忆二者交往情谊,并对贾谧的勖勉之词予以回应。“年殊志比,服舛义稠”回应“虽礼以宾,情通友僚”的往日情誼,“蔚彼高藻,如玉如兰”则赞誉贾谧赠诗言辞之美。陆机答诗虽然不乏溢美之辞及奉迎之语,但其中锋芒内敛、暗藏深意。
陆机提倡“兴亡有常”的历史观,肯定孙吴政权的合理性。《为贾谧作赠陆机》前三章历述往古,以突出西晋为正统,第四章则更加直接:“南吴伊何,僭号称王。大晋统天,仁风遐扬。伪孙衔璧,奉土归疆。婉婉长离,凌江而翔。”贾谧赠诗指出孙权超越本分,冒用帝王尊号。“衔璧”意为俯首投降,以胜利者姿态极写其辱。何焯曰:“未有欲称美其人,而斥其故主者。以答诗观之,潘、陆固难同价矣。”面对贾谧赠诗的西晋正统思想,陆机予以客观冷静地回应:“降及群后,迭毁迭兴。邈矣终古,崇替有征。”纵观历史,兴亡为古今之常,因此吴亡不足为辱。“爰兹有魏,即宫天邑。吴实龙飞,刘亦岳立”。李善注曰:“士衡吴人,故有尊吴之意,不忘本也。”陆机充分肯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以及孙吴政权的合理性。“狱讼违魏,讴歌适晋。陈留归蕃,我皇登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指出:“此述吴后亡、魏先亡。亡国之戚,岂独一人意来?却教晋朝旧臣,翻都受他一场轻薄。”朝代更迭,本是历史规律,因此不可以成败论英雄,中原士人胜利者的姿态并不可取。对于三国历史,陆机看得很清楚。据《晋书·陆机传》载:“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陆机作《辩亡论》,总结孙吴成败的历史教训。虽然有亡国之痛,但陆机认为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潮流值得拥护。
陆机宣扬“惟南有金”的说法,维护南方士人的尊严。贾谧赠诗虽然对陆机赞美有加,但是“况乃海隅”“来自南冈”等带有地域偏见的字眼频频出现。其赠诗最后提出忠告:“在南称甘,度北则橙。”贾谧希望陆机保持南方士族的操守、忠心仕晋,实际上是对南人道德节操的质疑。三国归晋,南方士人作为“亡国之余”的身份入仕晋朝。北方士人以胜利者姿态自居,尤其是一些北方士族对南人群体带有地域歧视,甚至加以轻辱,作为南人领袖的陆机、陆云兄弟也难以幸免。《世说新语·方正》载:“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卢志出身北方儒学世家,地位显赫,他面斥二陆兄弟祖、父之名,甚是无礼,实际上也是对南人的鄙视和挑衅。陆机予以回击,旨在捍卫家族荣誉。由于地域歧视及文化差异,南方士人要想真正融入北方社会较为困难。作为南人领袖的陆机以身作则,极力维护南方士人的尊严。面对贾谧的质问,陆机予以回应:“惟汉有木,曾不逾境。惟南有金,万邦作咏。”《文选》吕向注曰:“盖自勖如金之坚刚,不可变异也。谧赠诗,戒士衡无为变志故也,故以金答也。”吴淇评曰:“在境不变,出境亦不变,且益当见重也。”面对北方士人的质疑与轻辱,陆机能够保持节操、捍卫尊严,不愧为“南金”的杰出代表。
陆机回击对方讥讽,虽多褒赞之辞而暗藏讽刺,以此针锋相对。面对贾谧对孙吴政权的质疑以及对南方士人的轻视,陆机答诗虽然表面上极其褒赞,实际上内含讥诮,细读其诗、联系史实,方可推其意旨。“惟公太宰,光翼二祖。诞育洪胄,纂戎于鲁”。《文选》刘良注曰:“洪胄,谓长子,即谧也。”葛立方《韵语阳秋》指出:“言诞育,则以讥非己生也。”表面上陆机夸赞贾充、贾谧,实际上可能内含讥讽,谓贾谧非贾充之子。又如陆机答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何焯《义门读书记》曰:“时谧多无礼于太子,和同之语,盖有刺也。”据《晋书·贾谧传》:“及为常侍,侍讲东宫,太子意有不悦,谧患之……及迁侍中,专掌禁内,遂与后成谋,诬陷太子。”因此,“济同以和”之语假赞而实讽。正如葛立方所言:“夫谧势焰熏灼如此,而机敢为廋词以狎侮之,真文人之习气哉。”
三、 陆机《答贾长渊》的文化意义
通过细读陆机《答贾长渊》一诗,并结合其生平事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陆机的价值观念及其优良品德。陆机提倡“兴亡有常”的历史观,他维护南方士人的尊严,并对贾谧的讥讽之言予以回击,其中体现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也值得当代吸收借鉴。
陆机具有忠贞爱国、建功立业的精神。就家族意识而言,陆机具有强烈的“父祖情结”。作为南方士族的代表,陆机力图克振家声、建立功业。在二陆兄弟引领下,京都洛阳聚集了一批南方士人,他们积极仕进,为晋效力。《晋书·陆机传》载:“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面临晋末八王之乱,张翰打着“莼鱼之思”的旗号,潇洒巧妙地回归吴地,其他一些吴地士人也纷纷回乡避祸,然而陆机依旧留在洛阳,力图建立功勋、志匡世难。在《答贾长渊》中,陆机肯定三国归晋的历史必然性,歌颂晋德。同时,陆机也热爱东吴故土。其作品中既有表达地域与家族自豪之感的“南金”“南国”等意象,也有寄托着思乡之情的“南枝”“南云”“南荣”等意象。陆机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惟南有金”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陆机能够保持自身操守,彰显出不卑不亢的气节。陆机“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其为人“清厉有风格”。陆机身上有一股浩然之气,他敢于回击北方士人的轻辱,追求平等公正。无论是面对北方士族的挑衅,还是在朝权贵的讥讽,陆机始终保持其独立的人格操守,不卑不亢地活着,这些在其《答贾长渊》诗中也有所体现。因为受到北人诋毁,陆机最终难免罹难,临终之前,陆机“释戎服、著白帢”,试图挽回知识分子的尊严。张溥评价曰:“北海之外,一人而已。”将陆机和孔融并举,这正体现出古代文士不畏权贵、敢于抗争的气节。明清时期吴地不乏刚正不阿、狷介不羁之士,作为南国先贤的陆机,其榜样力量功不可没。
陆机还提倡文化融合、化解分歧的理念。陆机《答贾长渊》“济同以和”的观念值得当代发扬光大。三国归晋,南北地域分歧依旧存在,陆机之死也与南北士人纷争有一定关联,但是陆机能够主动学习北方文化,力求融入中原社会,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当代文化日趋多元,但南北文化差異、中西文化隔膜依旧存在。中国文化讲究“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习俗的国家应当加强交流、互相尊重,只有求同存异,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我们阅读《文选》作品,应该仔细涵泳体味其中的文化意蕴,感悟其中的经世致用之心。千年以后,我们在沧浪亭畔聆听到的,不仅是“沧浪之水”激起的归隐之心,更有陆平原这样步履阑珊的足音,引领着我们去追寻家国复兴的梦想,为了我们的家族,为了我们的故土,为了我们的民族,执着前行。
[本文为2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选》诗类题解文献辑录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