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齐天乐 厉鹗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飞到。微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消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厉樊榭(鹗)词风淡雅清隽,工于写景,其独到之笔,往往以空灵奇想,凝聚于所写的景物之中,超尘脱俗,令人击节赞赏。这首《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写登山所见之霁后雪景,是他的名篇之一。词从“望”字著笔,结尾仍收到“望”字,饶有余韵。
吴山,在杭州西湖东南,因春秋时期为吴国南界,故名。起笔“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两句表明作者是持竹杖(瘦筇)出游,此时江面上波涛不兴,天已放晴,雪已停了,朔风也小了,“瘦筇”仿佛有意,唤起作者登山观赏雪后霁景的清兴。词句中着一“唤”字,便富有韵味,“瘦筇”且欲劝人登山,可见词人的清兴不浅。次韵“湿粉楼台”三句,写登山之后,但见远处楼台都盖上了一层积雪,好似涂上了一层“湿粉”。雪后寒气仍重,整个城阙被笼罩在寒气之中,尽管时令已是春天,但在此刻,全然看不见有“春红”飞来。表明这次下的是春雪,花树为春寒所逼,枝头上也压有积雪,所以看不到春花。接着以“微茫越峤”三句,写隔江的景色。远处的山岭,若隐若现,有的被冻结在云根里,有的则消失在天边的沙草中间。虽然积雪不深,因为人在高处远望,所以此刻那些丘陵山岭,在积雪的覆盖下,也无复岖崎的景象。接着作者纵目清江,顿生奇想:“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作者想到在当年下雪之际,曾经有人乘着扁舟,连夜访问友人,如今我要问一问水边的鸥鸟,不知可有人重泛轻舟,像当年晋人那样作雪夜访戴的雅举?词句中的“晋时棹”,用东晋人王徽之(字子猷)的故事。《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今嵊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来“晋时棹”被用为访友之词。作者试想,当年下雪,还有人在夜间乘舟访友,如今雪霁天晴,倘使念及友人,放舟往访,该是更方便的了。有此一问,令人神往,也增添了词的韵味。
下片紧承前意,从忆友着笔,在写霁景之后更作写情之笔。“清愁几番自遣”三句,是说我之登山观景,本为消愁自遣,然忆及天外故人,不能时相把晤,从前欢谈笑语之声,还在时萦怀抱,所以几番清游,情难自已。纳兰性德词云:“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鹧鸪天·送梁汾南还》),作者此时的心境也是如此。故人遥隔,如今虽独自在雪后登山,这相忆之情,又何能忘却?自己平时,也曾借清吟消愁,然而“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表明自己虽爱吟诗,却总是不能消除对友人的思忆,宋杨万里诗云:“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飞”(《倦睡》),苏轼也有“为爱君诗被花恼”(《和秦少游梅花诗》)之句。词人活用其意,谓自己之被梅花所恼,是因为长期寂处吟诗,而故人终未能见,此时正值梅花开放之期,故而有“吟得梅花俱恼”之叹。下文“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三句,在极为抑郁的情况下,忽作惊人之笔。“将花插帽”中的“花”,是由前文“被花恼”的“花”字引出,未必真有其事,但词人确有此想。在这三句中,后两句是实写,前一句是虚拟,虚实相间,落响清扬,表明词人在性格和心态上有其高旷清远的一面。词人在欣赏霁景和怀思故人之余,却在吴山峰头,仰天长啸,于是这一片雪后江山,乃不觉全为词人所占有,词的意境,也由沉郁到高昂,使读者的精神也为之一振。“第一峰头”,语出金海陵王“立马吴山第一峰”,用在这里,颇有矫健之势。结拍“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也是神采飞扬的笔墨,表明词人并不凝滞于事物之中,而有超然尘表之情。登临至此,忽见斜阳返照,而雪后的晴山,犹如玉龙之绕于天际,令人神思俱爽,顿失各种尘念,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全词从霁雪清景写起,最后仍归结到雪景。在章法上井井有条,上片之“为问鸥边”、下片之“将花插帽”两处陡然转折,笔致清灵,如于平旷中陡现峰峦林壑之美,乃是全词精警之处,他人词笔不易到此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