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
【原文】:
七月流火(1),九月授衣(2)。一之日觱发(3),二之日栗烈(4)。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5),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6),田畯至喜(7)。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8),有鸣仓庚(9)。女执懿筐(10),遵彼微行(11)爱求柔桑(12)。春日迟迟,采蘩祁祁(13)。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14)。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5),蚕月条桑(16),取彼斧斨(17),以伐远扬(18),猗彼女桑(19)。七月鸣鵙(20),八月载绩(21)。载玄载黄(22),我朱孔阳(23),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4),五月鸣蜩(25)。八月其获(26),十月陨萚(27)。一之日于貉(28),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29),载纘武功(30)。言私其豵(31),献豜于公(32)。
五月斯螽动股(33),六月莎鸡振羽(34)。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薰鼠(35),塞向瑾户(36)。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37),七月亨葵及菽(38)。八月剥枣(39),十月获稻。为此春酒(40),以介眉寿(41)。七月食瓜(42),八月断壶(43),九月叔苴(44)。采荼薪樗(45),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46),十月纳禾稼(47)。黍稷重穋(48),禾麻叔麦(49)。嗟我农夫。我稼既同(50),上入执宫功(51)。昼尔于茅(52),宵而索綯(53)。亟其乘屋(54),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55)。四之日其蚤(56),献羔祭韭(57)。九月肃霜,十月涤场(58)。朋酒斯飨(59),曰杀羔羊。跻彼公堂(60),称彼兕觥(61):“万寿无疆”!
【鉴赏】:
《七月》选自《豳风》,豳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西,是西周王朝先祖公刘的发祥地。诗歌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叙了西周从事农业的奴隶一年的劳动生活,生动地刻划了我国早期奴隶社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图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压迫。此诗不仅是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全诗共八章,是以季节为顺序进行组织编排的。第一章写奴隶们寒冬腊月无衣无褐的痛苦生活和春耕到来全家上阵的繁重劳动。第二章写在春光明媚的养蚕季节,女奴们辛勤采桑,却难以平息心头的悲伤,因为她们有被贵族公子凌辱的担心。第三章再写奴隶们围绕穿衣的一系列辛勤劳动,从头年的准备苇箔,到来年的修剪桑条,纺织丝麻,直至染成漂亮的衣料,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为贵族公子准备衣赏,和奴隶们自己的无衣无褐形成鲜明对照。第四章略写春华秋实等景物变化,重在写秋收之后,奴隶们还得为贵族老爷猎取野兽。既要主动出猎,捕获狐貉,为贵族公子送上皮裘;又要受奴隶主的统领,习武打猎。而打下的野兽,却要“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激奋之情,溢于言表。第五章写时光流逝,一年将近,奴隶们赶忙修理老鼠出没,走风漏气的破房子,一家大小,挤在一起,勉强过冬。穷人过年,何等凄苦。第六章写奴隶们为奴隶主采摘果菜,酿造春酒;而自己却吃苦菜,烧臭椿,只能勉强糊口。第七章写奴隶们秋收后的繁重劳动。修筑场圃,纳粮入库,宫廷劳役,直至接上春播大忙。写出了奴隶长年无休止的劳动。第八章写农暇之时,奴隶们为奴隶主们恣意享乐服务:藏冰备暑,献羔祭韭,大饮祝福。总之,劳动的是奴隶,享受的是贵族。
综观全诗,在思想内容上,清楚地说明了下列几点。
1.奴隶们一年到头从事着无休止的繁重劳动,真是苦不堪言。从春到冬,奴隶们备耕春播,修枝采桑,耕种收获,剥枣酿酒,筑场藏粮,宫廷杂役,打猎习武,凿冰备暑,献羔祭韭,大饮祝寿。无论农忙农闲,不管春夏秋冬,奴隶们都在为奴隶主服务,为生活而操劳,没有间歇,没有尽头。
2.奴隶们创造了物质财富,自己却过着凄惨的生活。他们从养蚕到染织,生产出漂亮的丝绸,猎取了珍贵的兽皮,自己却在寒冬腊月无衣无褐。他们上交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蔬菜瓜果,野味美酒,而自己却吃苦菜,烧臭椿。不仅如此,他们还得节衣缩食,献上年终的贡品,为奴隶主祝福。他们为奴隶主服役,修建宫堂,自己却挤在走风漏气,老鼠肆虐的破房子里过冬。
3.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过着不劳而获,骄奢淫逸的生活。
奴隶主们穿的是鲜艳的丝绸,珍贵的皮裘,吃的是鲜菜五谷,享受着羔羊野味,夏日有寒冰解暑,冬日有兕觥美酒,这一切都是从奴隶们身上榨来的血汗,而丝毫没有自己的辛劳,他们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派田稷去监督奴隶的劳动。不仅如此,他们还占有着所有的奴隶,可以任意凌辱年轻的女奴。
4.诗歌抒发了奴隶们深沉的怨恨和哀伤。
在诗歌许多篇章里,都满含着奴隶们愤懑的情绪。有的直接抒发出不平的忧怨,如第六章在写了给奴隶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后,说“黍荼薪樗,食我农夫!”而更多的则是对自己痛苦身世的慨叹。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嗟我农夫”等。当然在《七月》中,奴隶们的慨叹多于愤怒,悲诉多于反抗,和《伐檀》、《硕鼠》等篇比较起来,奴隶阶级反剥削反压迫的情绪还不够强烈,但它反映了一种明显的怨恨和哀伤的思想感情是不容置疑的。它确乎是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意识的表现,尽管它是不自觉的。
自古以来,文人学者们对《七月》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及其作者,见仁见智,颇多歧义。但作品本身反映的问题是最好的见证,只要认真阅读全诗,从作品本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许多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毛诗序》云:“《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朱熹进而解释道:“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矇讽诵以教之。”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七月》的主题和作者的最有权威的说法,长期得到众多古代学者的赞同。这种观点认为《七月》是一篇“陈王业之艰难”的政治训诫诗,其作者就是周公旦,当然,它的创作时间也就是西周初期了。
我们认为,《诗经》中的“国风”,原是统治者为观察民风与制礼作乐的目的搜集起来的。在春秋时代就被贵族统治者利用,把学诗当作从政、立身、立言的一门学说。到了汉代更被奉为经典,被尊为“五经”之一,既然后来的统治者可以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当时周公旦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用《七月》来帮助成王了解民情,当然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因此就抹杀它作为民歌的本来面目,说成是周公旦训诫诗,就显然是牵强附会了。正如兰菊荪先生在《诗经国风今译》中说:“本篇八章,纯全是农事诗,叙述家人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对农家的季节月令记的那么详尽,稼穑的先后秩序记得那么清楚,鸟虫的鸣叫记的那么熟悉,这如果不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农,决不能为此,又岂是忙于政事的周公旦能做到的么?”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兰先生正是用这一正确的命题,简单而又明确地批驳了《毛序》和《朱注》的臆断。
我们知道,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诗经》的主要创作特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中的大多数民歌作者,都是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来描写事物。《七月》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的作者以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真实而客观地描述了奴隶们长年辛苦劳作的情形,勾勒出一幅奴隶制时代的沧桑图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表达了奴隶们的哀怨与不平。这就是《七月》的主题。这样主题的诗歌出自奴隶之口自然是合乎情理的推断。当然,《诗经》中的民歌,曾在群众中长期广泛流传,经过乐官的加工修订,有些民歌中夹杂一些贵族生活的痕迹,也是有可能的。《七月》诗中各章时序多所重叠,内容排列亦有错落失序的表现,个别地方似乎渲染了一种奴隶主与奴隶一起其乐融融的气氛,这些也许就是上述创作情况的反映。
至于《七月》创作的时代背景,论家大多是赞同是西周奴隶制社会。这一点在诗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奴隶的劳动有奴隶主派出的监工,女奴的人身可以任意为公子占有,劳动的成品归奴隶主享有,农闲时间还要为奴隶主作各种劳役,或集体出动打猎。这一切都是西周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真实写照。
《七月》作为一首全面描写奴隶生活的民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说:“此可作为周代农业史料读,也可作为豳地农活歌诀读,可作为物侯学史最古资料之一来读,尤可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农业奴隶生活图说读。”这是很有见地的。清姚际恒也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以《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以国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姚氏的这一评论中,有关诗的思想倾向的地方,未免失当,但对《七月》丰富史料的概括,却是十分精辟的。的确,《七月》中,古代的天文历法。四季农时,蚕桑染织,褐衣皮裘,五谷杂粮,蔬菜瓜果,虫鸣鸟歌,狩猎练武,修房灭鼠,酿酒采药,凿冰避暑,祭礼祝寿,无不具备。有的还记载的相当细微具体。如它记叙的各种农作物的黍、稷、重、穋、禾、麻、稻、菽、麦;瓜果蔬菜有壶、瓜、郁、薁葵菜、枣子等。又如诗中对于修剪桑枝、采桑、养蚕、纺织、染色等一系列生产过程,也做了相当完备的描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少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用的史料,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之作用可见一斑。
下面谈谈《七月》的艺术手法。对于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历来就有很高的评价。在《诗经原始》中方玉润说:“《七月》一诗,实兼“风”、“雅”、“颂”三体而无或遗,但非截然判而为三之谓,乃浑然而成一之谓也。……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界。”明孙云:“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兽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诚然,《七月》一诗,确有它明显的艺术特点和优点。
(一)铺陈的手法:铺陈的手法,也就是赋的手法。它不借助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接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在《七月》中,诗人按季节和物侯的变化,由春至冬客观而如实地记叙了奴隶们一年的劳动过程,直写其事,直描其景,直诉其苦,基本上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整体而全面的反映了奴隶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衣食为经,月令为纬”的组织结构。首先,诗歌大体上是按照时令的变化组织材料,从周历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写到春日、蚕月,实际上写了夏历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的农事,紧接着从夏历的四月写起,经过五、六、七、八、九月直到十月,最后又回到周历的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虽然其中也有些错落反复,但时间的顺序总体上是明显的。其次,诗歌的结构也兼顾了农事的类别。第一章写“无衣无褐”和“饁彼南亩”,衣食兼写,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三两章写出从养蚕到成衣之过程,专写“衣”。第四章从打猎的角度,兼及衣食。第五章则写奴隶的住宿条件之简陋,与首章的“无衣无褐”相对照。第六、七两章专写为食而劳,兼及杂役,第八章专写奴隶为奴隶主衣食之外的进一步享受服务。显示了以衣食为主统领全篇的结构特点
(三)鲜明而感人的意境。所谓意境,即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完满地融合成为一体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可以使得读者通过联想、想象,有置身其中的感受,从而在思想上发生共鸣,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七月》中,这种意境的创造是很成功的。如第一章,首先形象地渲染出“无衣无褐”的奴隶形象,发出“何以卒岁”的哀伤怨愤的呼声,使人如见其景其人,如感其苦其情。这是一种正面烘托的手法。再如第三章,先着力描绘了春和日丽,黄莺鸣翠的美好景色,接着刻划一群在绿桑掩映下“爰求柔桑”的年轻姑娘的形象,然后笔锋陡转,发出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哀叹,使人产生美好的事物备受摧残的深切感受。这是一种反面烘托的手法。总之,这种背景渲染,以景托情的手法,在《七月》中运用得是很成功的。
(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七月》的作者极善于抓住自然景物中的典型特征反映时令的变化。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尤其脍炙人口的是第五章,千百年来为论家所称颂。蚱蜢两腿搓摩,纺织娘薄翅颤动,伴随着“吱吱”的鸣声,诗人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入微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上”的描述简洁而巧妙地反映了天气由暖入寒的变化,没有亲身的农村实践,没有留神会意的观察,是不会有如此生动的细节描写的。
除了上述的主要艺术特征之外,它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字句整齐而又有变换,韵调的和谐等都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总之,《七月》不愧为我国早期诗歌艺术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