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卷二《鄂州南楼书事》已介绍。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四月,以蔡京为左相,重审“元祐学术”,在各地设立“元祐奸党碑”,试图将旧党除尽。黄庭坚以《承天院塔记》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山),十个月后去世。此诗当作于崇宁二年的清明节。
首联写清明的景象。起句写清明正是桃花红、李花白的时候。“桃李笑”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桃花、李花开得非常灿烂。次句写偏僻的墓地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令人犯愁。应当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在清明时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很少同时出现在一联诗中,黄庭坚这样做了,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
颔联承首联起句写自然界清明时节的勃勃生机。三句写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各种动物,它们都开始活跃起来。蛇有冬眠的习惯,龙蛇在这里代称一切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这里指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四句写由于雨水充足,郊野的草木都欣欣向荣,分外娇柔。这两句从壮美与优美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明时节的美。
颈联承首联次句写人们在清明时节的不同表现。五句写有的人乞讨一些祭余食品在妻妾面前炫耀,显得虚伪而可鄙。典出《孟子·离娄下》,说是有个齐国人,娶有一妻一妾,经常向她们夸耀有富人请他吃饭,妻子不信,跟随其后,发现丈夫只不过在墓地里向人乞讨一些祭余食品而已。六句写有的知识分子,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成为公侯。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据说介子推从晋文公流亡19年,回到晋国,遍赏从亡者,却将介子推忘掉了,于是介子推与其母隐于绵山。文公这才想起他,但求之不得,命焚山逼子推出仕,但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做官。
尾联感叹贤愚是非难分,而且无论是贤是愚,或是或非,最后都难免一死,甚至安葬在同一个山丘中,若干年后长满了野草,以至无人过问,谁还来判断功过是非呢?于是有人认为此诗“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当然事实不会如此简单。
此诗好在客观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北宋后期政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围绕着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所形成的新旧党争,黄庭坚深陷其中,并且深受其害,最后死在贬所。所以此诗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他对新旧党争的看法,当然这种看法是非常复杂的。首先,从颈联来看,他对历史上与清明有关的两个历史人物的贤愚是非是分得一清二楚的,但是在现实中却变得不辨是非,或者说是非难辨,所以他对宋徽宗不辨是非,严厉打击旧党的做法,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只是无可奈何而已。其次,他对长期参与其中的新旧党争已经感到厌倦,而且对双方的是是非非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些问题的是是非非也确实讲不清楚,所以尾联所说未始不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反映。第三,因为新旧党争将北宋后期的政局搅得一团糟,所以他对社会现实也是不满的。这反映在诗中,凡写到自然界,都充满生机,凡写到人事,都令人沮丧,包括第六句,介子推还不是晋文公给烧死的吗?!宋诗好发议论,好用典故,此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