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
1、麒麟:古时传说中动物,鹿身牛尾独角,身有鳞甲,古画或古雕刻中鳞甲为图纹,像制钱模样。骂人是个有钱的蠢牛。
2、利用语言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汾阳惯用语和歇后语都经常出现双关的修辞手法,例如:
3、庙这边,庙那边,两个小孩打秋千。(打一饰物)(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
4、黑嘴红牙,扁平身子竖以巴(尾巴)。(打一日用物品)
5、不用说外国人,就是咱们中国人到了定襄以后,因为不会吃高粱面引出的笑话也不少。一个省城来的干部,初到定襄下乡吃派饭. 面对着老乡端上来的一笼圆乎乎的窝头,心里犯愁:吃一个吧,看上去那么大,恐怕吃不下。吃半个吧,剩下那半个该分给谁呢﹖等了会儿,他用手一捏,才知道窝头是薄薄的空壳,接着吃了好几个。他的这一举动,引得老乡全家人发笑。
6、噢噢,睡大觉,小猫来了咬耳朵;噢噢,睡啊,到明儿给你揍个大花被啊;
7、比喻就是用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者用甲道理说明乙道理的辞格。汾阳熟语的比喻修辞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气象特色,非常生动形象。例如:
8、故乡风物|家乡的煮疙瘩,粗粮年代蕴藏在生活深处的一丝安慰
9、“茭子忽闪闪,两手扳肩肩”,告诉人们当高粱抽穗灌浆随风摇曳的时候,天气就凉了,人们不由地将外露的双手缩回袖筒里取暖。
10、飞机飞机你下来,我上去,我跟美国打仗去,你拿着枪我拿着炮,打得美
11、高粱作为定襄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平均亩产更像一条曲线,直接勾划出定襄经济发展的轨迹。
12、小老鼠,上谷穗,掉下来,没了气,大老鼠哭,小老鼠叫,十个蛤蟆来吊
13、三哥是初中毕业,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农闲时,也爱看些书。看到秧田里一把一把的秧芽子,想起那句来:
14、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15、这唱的哪是耕田,明明是说我吕氏子弟非帝王种啊,好大的胆子!
16、民间谜语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游戏,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鲜明的社会文化功能,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并为民众广为接受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涉及到农业生产、家居生活、日常饮食、民俗风情等民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17、“我真的不会说歇后语,我真的不会说歇后语。“
18、时至今日,在定襄人餐桌上占据了千百年主要地位的高粱面,已经让位于白面大米了。但跟从前正好相反,一旦有贵客登门,定襄人总要以茭子面鱼鱼或茭子面河捞懒豆腐儿等稀罕饭来招待客人。由于她们精工细做,再配以最合口味的传统菜肴,每每吃罢,客人总是赞不绝口。现在,忻州、定襄一带的路边小吃店里,还经常挂有“红粮饭店”、“高粱面鱼鱼”等字样的招牌。
19、刘章也是吕后笼络的对象,吕后将她侄子胡陵侯吕禄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与他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一起,被吕后任用为宫廷宿卫。当时,刘章二十岁,威风凛凛,少年意气,不惧权威,对吕后铲除宗族子弟愤愤不平,总想寻找机会发泄一下。
20、满场院的人捧腹喷饭,泥瓦张却不窘:“驴日的个这……”
21、一定的物质生活必定要在精神生活中得到表现。在定襄,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无不渗透着和高粱相关的内容。
22、1949年,全县高粱平均亩产只有71公斤;经过十年的缓慢发展,1959年仅仅达到81公斤;再经过十年的发展,高粱平均亩产就呈现出加速提高的趋势,1969年达到167公斤;再经过第三个十年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到1979年全县高粱平均亩产达到418公斤,到1982年全县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与三十三年前的71公斤相比产生了巨大飞跃。而这一飞跃的过程也正是定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过程。
23、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阿二吹笙——滥竽充数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阿哥吃面——瞎抓阿婆留胡子——反常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挨刀的鸭子——乱窜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挨了打的鸭子——乱窜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挨了刀的皮球——瘪了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矮子打狼——光喊不上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矮子放屁——低声下气矮子观光——随声附和矮子过河——安(淹)心矮子看戏——听声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24、发展是硬道理,劳务输出深深地撼动了张连虎的大后方。有一年小芳突然挤上了前往新疆拾棉的专列,张连虎用沉默表达了自己,小芳无疑想要助自己一臂之力,让自己出人头地而已,于是张连虎很释然。唯一难熬的是有关牧场、农庄、良田、瓜果的图景不断袭击江南游子张连虎的梦乡,粗犷热烈,纠缠不清,带着泥土的馨香、汗水的咸涩。
25、那年月李春波温婉深情的歌声总是从小芳家新购的双卡录音机里传出来,幽幽的,散发着无限张力。青春飞扬的张连虎每次听到都会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脸色涨红。
26、“对是对上了!莫慌,我没说过只对一次啊。“
27、高粱面食品作为一种当地人贫富皆宜的主食,也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档菜,如肉烩菜里面有红烧肉、肉丸子、烧豆腐、烧土豆、白菜、豆芽等成份、蘑菇羊肉粉丝菜、肉炒酸菜等都是穷人家待客过节或富户人家的平时饮食。
28、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29、猪在圈里闹,鸡飞狗哭叫,家畜不吃料,老鼠遍地跳,地震快来到。
30、有一次唱到《三进士》里赌博汉常天保给老婆下跪,泥瓦张突发奇想说要是有台灯盏就好了,让你们见识见识顶灯的绝活。就在众人都深表遗憾之时,钢蛋灵感大发,他用酒碟子连同两个斟得满满的酒杯代替灯盏放在泥瓦张头顶,那钢蛋整日与泥瓦张厮混调笑,熏陶渐染,进步不小。但见泥瓦张渐入佳境,跪地、行走,一边声嘶力竭地唱:“为人做下亏心事,半夜敲门心惊慌……”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不料就在仰卧、起身时,可能也是醉得不轻的缘故,身子不慎一晃,酒碟子瞬间掉落。就在酒盅将落未落的关键时刻,泥瓦张腾地跃起,将它们稳稳抓在手里并一饮而尽,接着又即兴发挥,唱道:“酒是粮食的精,三斤换一斤;酒是粮食的油,喝酒不发愁!”
31、三姐的病,拖了好几天才好些。妈一直用单方方儿给她摆治,喝生姜红糖水去寒;捂厚被窝发汗;煎枇杷叶蜂糖水止咳;又请三哥妈敲羊毛疔。七八天过去了,三姐说想吃东西,妈用新麦子面烙了锅盔馍,用新洋芋煮了洋芋噔噔儿,椿头老了,咬不动,妈炒了韭菜鸡蛋。妈说,我们也搭空尝个新吧!又一个劲儿地说,你关总不当害病的,这回可吃了大亏,你看你瘦的,眼睛瘦掉岩里去了,可要多吃点儿!一边说,一边往三姐碗里夹韭菜鸡蛋。三姐说,你该多会讨个力啊,哈点儿洋芋面籽儿,炒个酸菜就行了的。妈说,明儿早晨我就哈洋芋面籽儿、炒酸菜吃,你害病时间长了,嘴里没得啥味儿。
32、一块麦田七亩半,一块挨一块,号称“小平原”。一眼望不到头儿的麦田,风吹麦浪,麦穗微倾,一股热气过来,逼得人透不过气。明晃晃的太阳,晒得白杨树叶子耷拉着;知了也凑着热闹;田埂子上的金银花也晒秧了;感觉更闷热了几分。三哥是壮劳力,和其他男劳力一字排开,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呼哧呼哧地将麦子割倒,顺势放在身体左侧,镰刀稍提,左手稍推,堆成大碗口粗的小堆,方便抱扑子。麦田里的一种野草“瘪豌子”,也成熟了,几乎和麦子一样高,“瘪豌子”的藤藤儿缠在麦杆儿上,角角儿也老了,炸开了,没办法摘出来,只能随着麦子一起割了。割麦子不会像割稻谷那样,薄薄地铺上一层,露晒一夜,第二天再收。有些麦子已黄过头,黄“狼”了,麦脑壳微微发黑,稍一用力,有些麦脑壳就掉落田里,麦杆子倒是催生生的,割起来噼啪作响。割完就要收,捆捆子、抱扑子、挑挑子,要数捆捆子最难,有些人捆的松垮垮的,一挑就散;有些人捆的是大头小尾,一挑就撅。三哥最会捆捆子了,将球状的草瑶子抖开、拉直溜,与身体成直角、摊开,接上抱过来的扑子,放在草瑶子上,靠着左腿,有的也不会抱扑子,总要三哥接到后还要倒个头儿,堆到差不多到腰的位置,将草瑶子两头往上一拽,右膝盖再使劲往上一压,两头儿交叉、拉紧、打结,穿过压在捆子上面的草瑶子里,结结实实。三哥捆的捆子,不管是用肩膀佬还是用钎担挑都不得在路上“盘摊子”。
33、说来是人性小小的要求,世界这么大,总会有不完美的事情,看看自己前后,走路的人什么姿势都有,不可能都一样的。
34、生产队长用铁皮喇叭大声喊着:男劳力割麦子、妇女割油菜籽、老年人割豌豆;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大家都习惯了各自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