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木心的书怎么样
1、因为咱们老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识时务的人不是真的俊杰,而且真的是俊杰不必识时务,而且木心的一生证明一件事,你识时务,时务还不一定识你,你排队要上文学史,文学史还不一定屌你,所以还是算了吧,宁可进大海,不进水族箱。所以我们今天在一起是大雪纷飞的俊杰,就不管今天是什么时务了。谢谢大家的到来,让丹青给大家最后说两句。
2、木心七十年代的画友,上海画家陈巨源回忆道:“他很失落,认为我们不欣赏他,其实我们不是不欣赏,而是说不出好在哪里。”隔了很长时间,陈巨源写信给木心。“结果他得到信,反复地读,兴奋得不得了。”
3、木心的俏皮、虚荣、机心、精致与博古通今,涉猎繁多都在这本书里。从古至今,文学史著,从来客观、中正、严肃,和众人隔着一层学术的纱,撩开这层纱,就会发现里面充满着些许呆板,无趣,了无生气。突然,木心就杀了出来,老夫聊发少年狂,讲课成书,落笔处,毫不客气,尽是断言,刻薄无情,作者性格跃然纸上,构成一本完全不像文学史的文学史。它不像文学史,因为全书尽是私货,处处抖落观点,论断称奇,却有断寡论,甚至无论。在木心飘零一生的履历中,他的阅历和阅读量足以构成一个洪涛巨浪,将众数如一叶扁舟的读者拍死在岸上。他可以和你大谈蒙田,尼采,莎士比亚,但只一个转身,一个句号,他就可以把你送入古希腊的史诗神话。(木心的书怎么样)。
4、先生的这句话,“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木心的书怎么样)。
5、在哈佛一边读书一边教书的巫鸿,发现亚当斯学院有一栋从西班牙搬运过来的17世纪老房子,内中有很好的墙体可以用来办展览。没有资金,展览靠巫鸿和画家一起办。在木心个展以前有陈丹青、袁运生,在他以后有罗中立。
6、他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找一个词来形容,有时候感觉这个词很新颖别致,但是我们无法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代替。
7、6多看科技类的书籍,孩子有一定的天赋,也许在看书的过程中,能学到并改变孩子一生梦想。
8、“他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寂寞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了,他又烦。”
9、另外木心的一个重要点,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在我们这个体制里面,没有体制性的审美思维。他在民间里面,他是没有边界的。而且民间,按理说应当有世俗气,可是他超越世俗,他有一种高贵气。所以我们读他的文字会发现,我们可能觉得受儒家文化影响,已经在尘世里面被各种功利主义所捆绑。
10、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11、第一桩文字官司,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博文引发:“他的大半辈子吃了太多的苦,苦大仇深的人大约一辈子超脱不得。”
12、那天,司汤达与梅里美谈“女人”,司汤达占上风,说梅里美压根儿不会写女人。然而单一个《卡门》,够热,大热特热到现在,怎么样?米兰老史阿里哥·贝尔先生。
13、反正这种印象一点点的都回来了,所以我赶快把家里的木心全集找出来,多亏以前有,我可能参加某一个出版社的活动,他们寄了一套给我,就找到那篇《鱼丽之宴》,因为那上面大部分是木心八几年的时候在美国做的一些访谈,我看了一下问史航可不可以,他说很合适。所以感谢史航,今天真的获得很多,尤其我第一次知道木心会写小说,刚才狄菲菲老师念的,真的让我有一种沉浸式体验,我刚才完全沉浸到那个小说里面去了,因为我知道小说是很难念的。
14、“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木心
15、电子版录入的工作,细致而庞大。速记潦草,年轻编辑无法辨读,我就自己做。或在纽约寓所的厨房,或在北京东城的画室,朝夕录入,为期逾半年。当年手记无法测知字数,待录毕八十五讲,点击核查,逾四十万字。为纪念木心逝世一周年,近日忙于编校、排版、配图、弄封面,十二月必须进厂付印了:眼前的电子版不再是那叠经年封存的笔记,而是木心读者期待的书稿——“九泉之下”这类话,我从不相信的,而人的自欺,不过如此。喂,木心,恕我不能经你过目而首肯了,记得你当年的长篇大论吗?年底将要变成厚厚的书。
16、我其实想说的是,鼓楼西剧场每个月搞的朗读会都是无主题的,但是仅有过几次专题朗读会,比如关于阿城的作品,比如关于朱西宁的作品,关于莫言的作品,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关于老舍的一个朗读会,那次高晓松、斯琴高娃、许亚军、濮存昕、东东枪很多老师来,那次也撞了作品,就像今天有两个人朗读了《杰克逊高地》,那一次是两个人都读了《想北平》,斯琴高娃和高晓松,但是他们的读法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是朗读的,高晓松。一个是朗诵的,斯琴高娃老师。
17、竟是如此高尚其可,荷马一句也不写他自己。先前是不谈荷马,后来是不读荷马而谈荷马。
18、大概十来天前我在乌镇的时候刚刚听到小杨跟我说了一个细节,他在病重医院最后阶段,之前已经去过一次医院,本来是去治青光眼的,结果动手术之前一查不行了,各项都衰竭,病危通知,所以他已经小过了一关。大约危险过了以后回家,还能够走动、说话,跟过去差不多,每天黄昏他们会扶着他在楼底下转来转去走走。小杨十天前告诉我,他说先生很平静地跟他说,他说小杨我们可能要永别了,没有多少日子了。
19、今天第一次听到这些老师读木心老师的作品,我觉得木心老师的作品有一种松弛感,他没有很主观或者很客观的,他好像在游走一个很飘逸的地带,他没有很强调要去表达什么,但是也没有说不去表达什么。其实我来到这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段身体,但是听到之前几位老师说木心老师的作品,我觉得我应该要主观一点,说不定这样的话会产生很有戏剧性的一些东西在里面,这也是我平时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用的一个办法,就是逆向的去触碰它。
20、听课五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二十多年过去,我一行也不曾拜读。年来字字录入这份笔记,我不再将之看做“世界文学史”,诚如木心所说,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眼下全书付印在即,想了很久,以我难以挽回的荒率,无能给予评价。实在说,这是我能评价的书吗?
21、他不是京派,也不是海派。前一阵我跟丹青在杭州的会上我也讲了,我们讲一个作家是京派、海派,他没有京派、海派的概念。
22、2024年由有关安排走访调研,周惠撰稿《关于推进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业与引导培育内蒙古社会化养老助餐问题的对策研究》,被选入《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2024年调研报告汇编》。
23、在丝绸之路的那个重镇上,有过这样一种文化,活过这样一群男女。
24、嵇康的才调、风骨、仪态,是典型吗?我听到“典型”二字,便恶心。
25、十封信里有差不多九封,那个语言是我看了很沮丧的,读书读傻了,他甚至不知道怎么表达他很爱的人。但是偶尔我会收到一封信,这小子有感觉,重要的不是他读木心,而是他对文字有感觉。这样我就跟其中一位有了联系,他有时候寄一些短文给我。另外一位90后生的,他简直熟读木心、熟读鲁迅、熟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其中也包括我的书,跟我应对如流,我非常惊讶,我在他这个岁数完全不能有这个智力能够这么对应。今天他们都特地从很远的地方,从西北、从四川赶过来,已经弄不到票了,我说我让你们进来。我现在看不清他们坐在哪里。
26、陈巨源至今珍藏着木心的回信,毛笔字,竖写,古文长赋,自称“吾道不孤”。几年后,木心凭这批画获得了赴美签证——55岁,未婚,这样的留学生难免让签证官起疑,木心递过手制的画册,签证官换了表情。
27、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刘胡轶,为木心诗歌《从前慢》配了旋律,结尾加上了蒙古的长调。这首歌使他赢得《中国好歌曲》的几轮前卫战。导师刘欢现场听后,头一句就问:谁是词作者?
28、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29、后来木心老师的话,遇到问题多与自己商量,我觉得特别实用而且对我来说不停能够提醒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怕承担责任,有时候我们担心结果,我们总是希望这个责任是由别人的话语告诉我的,我即便是这个事情不尽人意,可能我也不用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在很多时候通过往外探寻,其实是忘记了自己。
30、从另一方面讲,这本书也不乏有许多有意思值得深思的见解,比如木心讲到“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读起来就很有趣,道理很简单,却也正中下怀。再比如“一个人来世界上,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很荒诞,却也实在而又接地气,这样的文字很温暖,解释很单纯,好似一个小孩子的最初告白。
31、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能和他面对面交流一样,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是那么天马行空,书中他把他的的艺术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32、当时说到70后就是很小的孩子了,那是91年左右,“80后”“90后”这个词还没出来。他说将来的孩子咕嘟咕嘟冒出来,里面有喜欢文学的人,有感觉的人,他们受的教育都会比我们这代好,你怎么知道将来不会有人念木心?
33、1956年7月,木心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在新单位被人举报“收听敌台”。被抓后交代出他在高桥的群居情况,木心是“群主”,受到牵连,被当地公安部门审查,拘留在上海市第二看守所。
34、高中有一段时间开始大规模的阅读木心,每天晚上读。但是也有史航老师讲到的那个问题,生字太多,所以我会隔一天读,隔一天查生字,今天查一遍,明天读就会很顺畅。关于生僻字的问题,我当时的一个老师读书特别多,我把木心推荐给他,他说他不知道,我特别开心,我说原来你也有不知道的。他读了之后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有很多生僻字?他说没有啊,我没有觉得有生僻字。他说反而它让我觉得宝刀未老,我当初学那么多字今天终于派上用场了。
35、开课后,渐渐发现或一专题,一下午讲不完。单是《圣经》就去两个月,共讲四课。上古中古文学史讲毕,已逾一年,越近现代,则内容越多。原计划讲到十九世纪收束,应我们叫唤,木心遂添讲二十世纪流派纷繁的文学,其中,仅存在主义便讲了五课。
36、所以我看到木心老师的那句话的时候,它会跳进来也是提醒我要做一个熵值比较低的人,让我的生活就像冰一样的,让它非常的安静、非常的宁静、非常的简单,可能这就是幸福感的来源吧。因为大家分享的都特别专业和学术,我从一个特别受启发的角度分享我的感受,谢谢大家。
37、“文革”初,木心早期作品被抄没。“文革”后,地下文学与先锋诗陆续见光,渐渐组入共和国文学史话。现在,这本书揭示了更为隐蔽的角落:整整六十多年目所能及的文学档案中——不论官方还是在野——仍有逍遥“漏网”的人。
38、蔡明亮说,台湾是个文学集中地,“张爱玲也是这边被看到的。”骆以军说,木心的引进,取决于老辈的大视野,他们明白:这是张爱玲、梁实秋的等级。
39、(史 航):静初还好意思说我们专业和学术,她说到熵值的时候我瞳孔都放大了。这些特别严肃的理工的东西,你懂这点足够把我吓倒了。我们接着邀请狄菲菲老师,因为她用声音演绎过很多文学作品,但也演绎过很多像《城南旧事》这样的,就像你说的喝粥一样,暖暖温平之句,所以他对温暖也有自己的理解,听菲菲聊一聊。
40、离题话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把大量的离题话抽去,就不成其为木心的文学课了。笔录最难得的是为我们留下木心的这份文学自由谈。谈政治,谈宗教,谈文化形态学……这些是文学的题外话,也是题内话。谈悲观主义和酒神精神,谈权力意志和自由意志……他是哲学的终身密友,也是哲学的远房亲戚。谈魏晋风度的“一元论”,谈商业文化的实用主义,谈存在主义“闷室中的深呼吸”……这是在谈他的选择,也是在谈他的宿命。
41、以我的印象也是这样,我在最后一两年见到木心,他很平静很平静跟我讲,他想的都是死事。这句话我们现在不说了,就是身后事,这件要办、那件要办,他有些跟我说,有些跟小代、小杨说。就是这样。
42、我念横版的书,看没有问题,但是要念的话常常会跳字,那个次序会乱,所以我把要念的内容重新用繁体字抄了一遍。我发现木心的文章,整体看上去有一个画面感,笔画特别多,特别充实,所以我想他也许用生僻字,生僻字的特征就是笔画多一点,他也许是为了画面好看,因为汉字不光是声音、一个意思,它还有视觉的感觉,它像一个符咒,又像图画一样的,整个一篇,一个字一个字堆起来,有一种画面的气场,也许木心先生喜欢营造这种视觉感,所以他用那些字。这是我自己假想的。
43、2002年提出人才论公式。2004年提出并倡导组织“人本运作”思想。2007年提出“品质战略”并作为品质文化社会践行者,积极呼吁在所有作为中加入“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2024年提出(认知行业四要素理论)行业论公式。2024年提出重视人类心灵成长建设与深度追求持续实践。2024年提出东方中国“三爱学说”思想理论、智库3+1(战略与定位、决策与品质、影响与作为、价值与空间)实践理论。2024年深化现实世界重点提出“物质空间三元界生命完整认知介质价值论”,内在表现作用为:俗界说人性,灵界观人品,神界悟人格。国内十余家主流网站平台“周惠爱世界”专栏作者。发表各类文章超千篇,多篇作品获各类全国奖项或被馆藏展出。已出版著作有学术随笔集《硝烟就在我们身边》、诗文精选集《饱含情感就会坠落》等,参与编写或应邀撰序题跋的著作有近百部。
44、“1989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陈丹青回忆说:“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
45、木心讲课没有腔调——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录入笔记的这半年,本能地,我在纸页间听到他低哑苍老的嗓音。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