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学前帮助孩子完成意识过渡
幼小衔接是什么?第二生命形态学理论奠基人、国际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亚洲区教学总督导、国际早期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顾宏翔教授表示:如果说从小学开始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那么幼小衔接就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所使用的工具的准备过程。我们研究发现,刚入学的孩子因为新鲜感还在,通常不会厌学。产生厌学情绪多数是在三年级,并呈早发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的六个意识,家长会很省心。
首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意识。如果没有意识过渡准备,孩子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应付和交差意识;而应付和交差多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越来越烦躁。所以,在步入小学前,让孩子逐步认知和拥有未来有自己的事情的自觉接受意识,不是给别人交差,而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交代意识。一旦孩子上了小学,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要给自己交代,比如,白天所学习的知识,晚上要做作业。如果缺失这方面的意识,未来每件事孩子都不习惯给自己交代。因此,家长应在孩子步入小学前,培养孩子每天能够自觉习惯性地给自己的事情一个交代。
第三,回报意识。因为孩子有了自己的事情,他(她)才能知道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会把他们的事情跟我说,我也得把自己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孩子有自己的事情,并且愿意跟爸爸妈妈说,这就是交代回报。最简单的交代回报意识就是,妈妈,今天我语文学了数学学了,就如同妈妈跟孩子说:宝宝,你的衣服妈妈洗好了。
如果孩子能够形成这种交代意识,在学习上就会喜欢与爸爸妈妈探讨学科知识以及各科作业,自觉地向父母交代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四,环境转换意识。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属于相对约束环境;而小学则是绝对约束环境。如果家长不能帮助孩子做好适应承受性准备,孩子一进入小学,就可能会觉得这个环境不舒服、很陌生,进而对教师、学校,甚至学习形成拒绝感,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专注力、耐心。
第五,对别人负责意识。幼儿园阶段,通常是老师对孩子负责。上小学以后,老师教给了孩子知识,让孩子有了自己的事情,孩子就要给老师交代,对老师负责。比如,老师把知识交给我了,我就要用测验分数、作业的对错率等形式给老师交代。
第六,学科逻辑意识。幼儿园里的学习被称为捡拾教育,即零星、不系统。步入小学之后,孩子就需要有语文和数学的学科逻辑思维。
让孩子适应家长老师的变化
幼儿园时,妈妈接了孩子以后可能不会直接回家,可能带孩子买东西、吃东西。但是上了小学以后,许多妈妈接了孩子就会急忙赶回家写作业。幼儿园留作业,家长普遍不会特别认真对待;一上小学,老师留作业,家长马上变得又认真又严厉。
因为妈妈态度的变化,孩子可能会对妈妈有陌生感,亲子关系因此受到影响。实际上,家长应当明白,老师教孩子知识,老师是教学位置,孩子是学习位置,家长应当是辅助位置,家长可以帮孩子解释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或者和孩子一起探讨,而不能像处在老师的位置似的,用老师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否则,会使亲子关系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出现裂痕。
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对家长的态度具有慰哄性。孩子会觉得,妈妈能主宰环境,所以,在这个环境,孩子会有舒适感和放心感。而小学,老师对家长的态度具有更多的严责性,所以,一开始,孩子对环境会有不适感、不放心感和陌生感,家长就需要在孩子步入小学之前让孩子明白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区别,以便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
学前帮助孩子完成意识过渡
幼小衔接是什么?第二生命形态学理论奠基人、国际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亚洲区教学总督导、国际早期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顾宏翔教授表示:如果说从小学开始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那么幼小衔接就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所使用的工具的准备过程。我们研究发现,刚入学的孩子因为新鲜感还在,通常不会厌学。产生厌学情绪多数是在三年级,并呈早发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的六个意识,家长会很省心。
首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意识。如果没有意识过渡准备,孩子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应付和交差意识;而应付和交差多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越来越烦躁。所以,在步入小学前,让孩子逐步认知和拥有未来有自己的事情的自觉接受意识,不是给别人交差,而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交代意识。一旦孩子上了小学,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要给自己交代,比如,白天所学习的知识,晚上要做作业。如果缺失这方面的意识,未来每件事孩子都不习惯给自己交代。因此,家长应在孩子步入小学前,培养孩子每天能够自觉习惯性地给自己的事情一个交代。
第三,回报意识。因为孩子有了自己的事情,他(她)才能知道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会把他们的事情跟我说,我也得把自己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孩子有自己的事情,并且愿意跟爸爸妈妈说,这就是交代回报。最简单的交代回报意识就是,妈妈,今天我语文学了数学学了,就如同妈妈跟孩子说:宝宝,你的衣服妈妈洗好了。
如果孩子能够形成这种交代意识,在学习上就会喜欢与爸爸妈妈探讨学科知识以及各科作业,自觉地向父母交代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四,环境转换意识。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属于相对约束环境;而小学则是绝对约束环境。如果家长不能帮助孩子做好适应承受性准备,孩子一进入小学,就可能会觉得这个环境不舒服、很陌生,进而对教师、学校,甚至学习形成拒绝感,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专注力、耐心。
第五,对别人负责意识。幼儿园阶段,通常是老师对孩子负责。上小学以后,老师教给了孩子知识,让孩子有了自己的事情,孩子就要给老师交代,对老师负责。比如,老师把知识交给我了,我就要用测验分数、作业的对错率等形式给老师交代。
第六,学科逻辑意识。幼儿园里的学习被称为捡拾教育,即零星、不系统。步入小学之后,孩子就需要有语文和数学的学科逻辑思维。
让孩子适应家长老师的变化
幼儿园时,妈妈接了孩子以后可能不会直接回家,可能带孩子买东西、吃东西。但是上了小学以后,许多妈妈接了孩子就会急忙赶回家写作业。幼儿园留作业,家长普遍不会特别认真对待;一上小学,老师留作业,家长马上变得又认真又严厉。
因为妈妈态度的变化,孩子可能会对妈妈有陌生感,亲子关系因此受到影响。实际上,家长应当明白,老师教孩子知识,老师是教学位置,孩子是学习位置,家长应当是辅助位置,家长可以帮孩子解释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或者和孩子一起探讨,而不能像处在老师的位置似的,用老师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否则,会使亲子关系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出现裂痕。
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对家长的态度具有慰哄性。孩子会觉得,妈妈能主宰环境,所以,在这个环境,孩子会有舒适感和放心感。而小学,老师对家长的态度具有更多的严责性,所以,一开始,孩子对环境会有不适感、不放心感和陌生感,家长就需要在孩子步入小学之前让孩子明白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区别,以便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